关于提高国内博士水平的几点建议

【字体: 时间:2010年02月02日 来源:科学网

编辑推荐:

  国内博士的数量与质量不成比例,令人惋惜与担忧。博士数量属于上层建筑考虑范围,本文仅就如何改善国内博士的质量,或者叫水平,谈几点建议。

  

国内博士的数量与质量不成比例,令人惋惜与担忧。博士数量属于上层建筑考虑范围,本文仅就如何改善国内博士的质量,或者叫水平,谈几点建议。

 

建议之前,先做两点说明:

 

其一,合格与水平是两码事:合格是笼统概念,且与立场有关。中国可以说阿富汗、朝鲜的博士99%不合格,美国可以说中国的博士99%不合格,外星人可以说全地球的博士99%不合格。水平是统一的量化概念,也是唯物的。

 

其二,文科与理科是两码事:隔行如隔山,理科人不明白文科那一套体系,常常认为文科博士的水平完全由他所喷唾沫星的多少决定。博士最大的群体在官员,或许是实情,但肯定不能说理科博士的最大群体在官员。纯理科博士,多数官员读不了,人家也看不上。

 

基于以上两点认识,要提高国内理科博士的水平,我觉得可以有三条路:

 

一是提高博士出门门槛:限制考博士、甚至提高入门门槛不合理,因为有防碍公平、自由的嫌疑,但是,出门门槛是决定水平的基础。现在的博士出门门槛偏低,论文流于八股、指标流于SCI、答辩流于形式。

 

行之有效的措施是加强博士论文的匿名独立评审。之所以匿名,是顾忌中国人的传统。评审至少需要10名,最好是5名大同行、5名小同行。要实现独立,需要学校建立学科专家库,从杂志上找通讯作者就简单易行,然后由校学位办统一网上操作。

 

二是设立博士的“后考察期”:德国有个作法值得借鉴,即“Habilitation”,旨在最终授予博士学位之前,考察博士毕业后的发展质量。目前要求博士期间必须发表1-2篇SCI论文,实在是糊涂。另外,试图延长博士年限而改善质量,亦非明智之举。

 

博士年限应完全放开,但博士答辩后不马上授予学位,而是转入例如2年的考察期,一来博士期间的工作得以整理发表,即使再要求10篇SCI论文,也合情合理;二来给博士再次择业的机会,同时可以将混子进一步自动筛掉;三来可以起到防止“好博士毕业即外流”的尴尬,有利于形成“我才为我用”的局面。

 

三是应用“水桶”管理理论:水桶理论是非常有名的管理模型,大意是说:水平的高低取决于水桶上最矮的板子。如果说博士就是组成“水桶”的板子,博士的整体水平就受那些最差的博士影响。因此,只要中国还有一个博士的水平差,全中国的博士水平就不会高。

 

针对性地措施包括:一是大力扶持低水平的博士,让他们不掉队;二是激励高水平的博士,他们应该做导师或领头羊,让他们把“水桶”搞大,所谓“扶后10、推前10”;三是加强博士的团队协作,保证“水桶”的合适形状,才能维持水平不落。

 

综上所述,概括起来就形成了我的“三个10”建议。在无法动摇当前科研大环境的前提下,“三个10”对从整体上改变国内的科研环境,或许能起到潜移默化的效果,因为以静制动、围魏救赵也是好办法。

 

 

 
 
本文引用地址: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91524 

相关新闻
生物通微信公众号
微信
新浪微博
  • 搜索
  • 国际
  • 国内
  • 人物
  • 产业
  • 热点
  • 科普

热搜:博士|水平|

  • 急聘职位
  • 高薪职位

知名企业招聘

热点排行

    今日动态 | 人才市场 | 新技术专栏 | 中国科学人 | 云展台 | BioHot | 云讲堂直播 | 会展中心 | 特价专栏 | 技术快讯 | 免费试用

    版权所有 生物通

    Copyright© eBiotrad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信箱:

    粤ICP备0906349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