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生长,嗅觉研究新成果登Nature China亮点

【字体: 时间:2010年04月22日 来源:生物通

编辑推荐:

  2007年自然出版集团宣布《Nature》出版集团的新出版物、名为Nature China的网站(www.naturechina.com.cn)正式启动。这一网站致力于聚焦中国大陆地区和香港的优秀科学成果,每周都会针对最新发表的论文,在此网站撰写摘要和评述。

  

生物通报道:2007年自然出版集团宣布《Nature》出版集团的新出版物、名为Nature China的网站(www.naturechina.com.cn)正式启动。这一网站致力于聚焦中国大陆地区和香港的优秀科学成果,每周都会针对最新发表的论文,在此网站撰写摘要和评述。本期的推荐研究文章包括:

神经生物学

Tan, J., Savigner, A., Ma, M. & Luo, M. Odor information processing by the olfactory bulb analyzed in gene-targeted mice. Neuron 65, 912–926 (2010).

2010年3月25日,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罗敏敏实验室在《Neuron》杂志发表题为“Odor information processing by the olfactory bulb analyzed in gene-targeted mice”的文章。 该文首次直接比较了嗅感觉神经元与其对应的嗅球投射神经元对气味信息的表征方式,探讨了嗅球的信号处理机制。

在自然界中存在成千上万种气味分子,动物对这些气味分子有着惊人的识别能力。鼻腔中的嗅上皮内的嗅感觉神经元表达上千种气味受体,而表达同种气味受体的嗅感觉神经元投射到嗅球表面相同的嗅小球中,与特定的嗅球投射神经元僧帽/丛状细胞形成形成兴奋性突触性连接。在嗅觉系统中的一个重要而具争论性的问题是,嗅球中的投射神经元怎样编码感觉神经元向其传递的嗅觉信号。

为回答这一问题,研究小组通过在定点基因转入的小鼠中进行电生理记录和双光子成像,首次比较了和同一受体(I7)相对应的嗅感觉神经元及其突触后的僧帽/丛状细胞对气味的反应。发现I7嗅感觉神经元和I7僧帽/丛状细胞在气味浓度较低时表现出一致的气味选择性。气味浓度增加时,I7嗅感觉神经元和僧帽/丛状细胞的气味感受域会变宽,但对醛类分子仍然具有选择性。来自不同个体的I7僧帽/丛状细胞,其气味感受域具有很高的保守性。与投射神经元不同的是,嗅球内的中间神经元,包括球周细胞和颗粒细胞,选择性都比较低。I7球周细胞的气味感受域还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异质性。在气味浓度较高时,阻断嗅球内的抑制性突触传递会降低僧帽/丛状细胞的选择性。在气味浓度较低时则没有这种作用。这一研究结果显示,嗅球中投射神经元的气味选择性主要由其前一级对应的气味受体决定,而嗅球中的中间神经元通过侧向抑制的作用锐化投射神经元的调谐曲线。


临床医学

Yang, W. et al. Prevalence of diabetes among men and women in China. N. Engl. J. Med. 362, 1090–1101 (2010).

来自杜兰大学,北京中日友好医院等处的研究人员进行了一项大规模人群的糖尿病研究,认为这种疾病在中国成年人群中已经达到了流行的比例。这一研究结果公布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

在这篇文章中,研究人员在中国进行的一项基于大规模人群的糖尿病研究得出结论说,这种疾病在中国成年人群中已经达到了流行的比例。这项研究估计9240万20岁或20岁以上的成年人(人口的9.7%)有糖尿病,而1482万成年人(15.5%)有前驱糖尿病,后者是出现显性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的一个关键的风险因素。

该研究是建立最近在中国进行的几项大型实验的基础上的,这些实验记载了人群中糖尿病的迅速增加。如今这项研究对来自中国的14个省和直辖市的20岁或20岁以上的46239位成年人进行了口服葡萄糖耐受试验,从而发现此前未被诊断出的糖尿病病例。此前已经被诊断出糖尿病的参与者是通过该研究的数据收集者的提问确定的。

这组科学家指出,中国城市居民具有比农村居民更高的糖尿病发病率,这个结果符合在全世界发展中国家观察到的现象。“城市化与导致不活动、不健康饮食以及肥胖的生活方式的变化有关联,这些都是出现糖尿病的贡献因素,”该研究的资深作者、杜兰大学公共卫生和热带医学院流行病学系Joseph S. Copes, M.D.讲席教授 Jiang He表示。

这组科学家说,由于中国的人口众多,它可能比任何其他国家面临更大的糖尿病相关负担。尤其令人警觉的是大多数糖尿病病例(60.7%)未被诊断和治疗。这组科学家得出结论说,糖尿病及其后果已经成为了中国的一个重大公共卫生危机,他们建议中国迅速制定和实施一般人群的预防、诊断和治疗糖尿病的国家战略。


化学

Liang, X. J. et al. Metallofullerene nanoparticles circumvent tumor resistance to cisplatin by reactivating endocytosis. Proc. Natl Acad. Sci. USA. doi:10.1073/pnas.0909707107 (2010).

纳米技术的快速发展,使人们合成和改进临床化疗药物的能力直接延伸到分子和原子水平,并最终达到操纵单个原子,在纳米尺度上制备具有特定活性和功能的纳米化疗药物。

中科院高能物理所多学科中心的“纳米生物效应与安全性重点实验室”赵宇亮研究组与国家纳米中心梁兴杰研究组合作研究发现,具有高效低毒抑制肿瘤生长的Gd@C82(OH)22纳米颗粒,可以促进对顺铂耐药细胞的内吞功能而有效的增加肿瘤细胞内的顺铂药物浓度;该纳米颗粒容易进入细胞并通过阻断DNA遗传物质的复制进一步抑制耐药肿瘤细胞的繁殖。

相关研究结果最近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上on-line发表。该工作的顺利完成,得益于该所孙宝云研究员在Gd@C82(OH)22纳米药物宏量制备技术方面所取得的突破性进展。

纳米生物效应与安全性实验室在2004年首次发现内含Gd原子的金属富勒烯三明治纳米结构颗粒可以直接作为肿瘤的高效低毒化疗药物以来,已经从分子免疫、神经调控、干细胞分化、血管生成等诸多方面对纳米颗粒直接作为高效低毒化疗药物的药效和机制,进行了长达6年多的研究,在国际学术刊物上连续发表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逐渐形成较大的国际影响力。

(生物通:万纹)

 

相关新闻
生物通微信公众号
微信
新浪微博
  • 搜索
  • 国际
  • 国内
  • 人物
  • 产业
  • 热点
  • 科普
  • 急聘职位
  • 高薪职位

知名企业招聘

热点排行

    今日动态 | 人才市场 | 新技术专栏 | 中国科学人 | 云展台 | BioHot | 云讲堂直播 | 会展中心 | 特价专栏 | 技术快讯 | 免费试用

    版权所有 生物通

    Copyright© eBiotrad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信箱:

    粤ICP备0906349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