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最新推荐TOP 7文章

【字体: 时间:2011年01月06日 来源:生物通

编辑推荐:

  “F1000(Faculty of 1000 Medicine)”又名“千名医学家”,是由美国哈佛大学和英国剑桥大学等全世界2500名国际顶级医学教授组成的国际权威机构。

  

生物通报道:“F1000(Faculty of 1000 Medicine)”又名“千名医学家”,是由美国哈佛大学和英国剑桥大学等全世界2500名国际顶级医学教授组成的国际权威机构。其中近期最受关注的七篇论文如下:

T.G. Brott et al., N Engl J Med, 363:11-23, 2010. Evaluated by G. Tang & J. Matsumura, Univ Wisconsin; M. Alberts, Northwestern Univ; M. Nishikawa & T. Milhorat, North Shore Univ Hosp; P. Pagel & C. J. Zablocki, VA Med Cen; P. Newfield, California Pac Med Cen; B. Norrving, Lund Univ Hosp; S. Kumar & S. Bangalore, Brigham & Women’s Hosp; Z. Anastasian & E.Heyer, Columbia Univ; N. Hertzer, The Cleveland Cln.

颈动脉狭窄的支架治疗与动脉内膜切除术的比较

颈动脉支架与颈动脉内膜切除术均为治疗颈动脉狭窄(是引起中风的重要原因)的方法。

研究人员将患者分为有症状的和无症状的颈动脉狭窄组,随机接受颈动脉支架或颈动脉内膜切除术。初期复合终点是:中风,心肌梗死、围手术期任何原因引起的死亡、随机化治疗4年内发生(颈动脉狭窄)同侧中风。

共有2502例患者参与研究,中期随访时间为2.5年以上。支架组和动脉内膜切除术组预期4年初期终点事件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发生率分别为7.2%和6.8%;与支架组比较,危害比为1.11; 95%可信区间为 0.81-1.51; P=0.51)。症状严重程度或性别对初期终点的疗效无差异性差异(分别为P=0.84,P=0.34)。支架组4年中风或死亡率为6.4%,动脉内膜切除术组4年中风或死亡率为4.7%(危害比为1.50; P=0.03);有症状组4年中风率和死亡率分别为8.0%和6.4%(危害比为1.37; P=0.14),无症状组4年中风率和死亡率分别为4.5%和2.7%(危害比为1.86; P=0.07)。支架组和动脉内膜切除术组围手术期终点事件发生率有显著性差异:死亡(0.7% vs. 0.3%, P=0.18)、中风(4.1% vs. 2.3%, P=0.01)、心肌梗死(1.1% vs. 2.3%, P=0.03)。围手术期后,支架组和动脉内膜切除术组(颈动脉狭窄)同侧中风发生率均较低(分别为2.0%和2.4%; P=0.85)。

有症状和无症状颈动脉狭窄患者中,颈动脉支架组和颈动脉内膜切除术组的复合初期结果如:中风、心肌梗死、死亡的风险无显著性差异。围手术期,支架组发生中风的风险较高,颈动脉内膜切除术组发生心肌梗死的风险较高。(ClinicalTrials.gov 编号:NCT00004732.)版权所有。2010年马萨诸塞医学会。

关于颈动脉血运重建动脉内膜切除术与支架试验(CREST)的比较,该研究得出了期待已久的结果。该研究包括了2000-2008年2502例有症状的(n=1321)和无症状的(n=1181)患者在北美117个中心接受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EA, n=1240)或颈动脉血管成形术+支架术(CAS, n=1262)。尽管两组的复合初期终点(任何围手术期的中风、死亡或心肌梗死[MI]、随机化治疗4年内(颈动脉狭窄)同侧中风事件)无显著性差异,颈动脉血管成形术+支架术组(CAS)围手术期中风和4年中风或死亡率显著升高。

L. Papazian et al, N Engl J Med, 363:1107-16, 2010. Evaluated by A. Benson & I. Douglas, Univ Colorado and Denver Health; M. Gropper, UCSF; R. Basner, Columbia Univ College of Physicians and Surgeons; J. Sellares & A. Torres, Hosp Cln de Barcelona; M. Gama de Abreu, Clinic Carl Gustav Carus; J. Neely & A. Vuylsteke, Papworth Hosp; G. Martin, Emory Univ; M. O’Connor, Univ Chicago; P. Fassbender & M. Eikermann, Mass Gen Hosp.

神经肌肉阻滞剂在早期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中的应用

在因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而接受机械通气的病人中,神经肌肉阻滞剂有可能改善氧合并减少呼吸机引发的肺损伤,但也可能引起肌无力。研究人员在有早期严重ARDS的病人中,评估了神经肌肉阻滞剂治疗2天后的临床转归。

在这项多中心、双盲临床试验中,340例在既往48小时内因发生严重ARDS而入住重症监护病房(ICU)的病人,被随机分配接受48小时的苯磺顺阿曲库胺(178例病人)治疗或安慰剂(162例病人)。严重ARDS被定义为动脉氧分压(PaO2)与吸入氧分数(FiO2)之比<150,伴呼气末正压≥5 cm水柱以及潮气量为6 ~ 8 ml/kg预计体重。主要转归为出院前或入选研究后90天内死亡病人的比例(即90天院内死亡率),采用考克斯(Cox)模型校正事先规定的协变量和组间基线差异。

校正基线PaO2:FiO2和平台压以及简易急性生理学Ⅱ评分后,与安慰剂组相比,顺阿曲库胺组中90天的死亡风险比为0.68[95%可信区间(CI)为0.48 ~ 0.98,P=0.04]。粗算的90天死亡率在顺阿曲库胺组中为31.6%(95%CI为25.2 ~ 38.8),在安慰剂组中为40.7%(95%CI为33.5 ~ 48.4)(P=0.08)。28天死亡率在顺阿曲库胺组中为23.7%(95%CI为18.1 ~ 30.5),在安慰剂组中为33.3%(95%CI为26.5 ~ 40.9)(P=0.05)。两组之间的ICU获得性轻瘫发生率无显著差异。

在重度ARDS病人中,早期使用神经肌肉阻滞剂可改善经校正的90天生存率,延长呼吸机脱机时间,并且不加重肌无力。

B. Coste et al., Science, 330:55-60, 2010. Evaluated by M. Moran & D. Kimball, Hydra Biosciences; J. Garcia-Añoveros,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F. Viana, UMH Instituto de Neurociencias; P. Garrity, Brandeis Univ; B. Nilius, KU Leuven.

研究人员最新发现了一个蛋白家族:Piezos能进行力学信号传导,这种蛋白在离子通道信号传递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并且可能在一些感官感觉,譬如听觉,触觉和疼觉方面起作用。

U.A. Ørom et al., Cell, 143:46-58, 2010. Evaluated by L. Ringrose, Inst of Molecular Biotechnology GmbH; A. Clery, Dominik Theler, & F. Allain, ETH; J. Abrams, U of Texas Southwestern Med Cen at Dallas; H. Steinbeisser, Univ of Heidelberg; E. Lara-Pezzi & N. Rosenthal, EMBL.

来自美国Wistar研究院等处的研究人员获得了1000多条长链非编码RNAs在多个细胞系中的表达情况,并且从其中发现了一组具有类增强子功能的长链非编码RNAs。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Cell杂志上。

长链非编码RNAs是哺乳动物转录组的重要成分,但是其功能目前并不十分清楚。研究人员经过详细分析,发现一些长链非编码RNAs能使基因沉默,比如在X染色体失活和基因印记过程。研究人员还发现在去除一些长链非编码RNAs后,其相邻的蛋白编码基因的表达会降低,而一些基因表达的激活则需要这种RNAs的参与。更加重要的是,非编码RNAs在发育和分化相关的关键调控自的转录激活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因此也为治疗包括癌症在内的疾病提供了新的思路。

L. Warren et al., Cell Stem Cell, 7:618-30, 2010. Evaluated by R. Juliano, Univ North Carolina at Chapel Hill; B. Aranda-Orgilles & I. Aifantis, HHMI/NYU School of Med; K. Maass & G. Fishman, NYU Langone Med Cen; A. Kriegstein, UCSF.

F. Wang et al., Science, 330:231-35, 2010. Evaluated by W. Earnshaw, Univ of Edinburgh; E. Avvedimento, Univ Federico II; S. Ems-McClung & C. Walczak, Indiana Univ; R. Medema, Univ. Med Cen Utrecht; K. Lee, NIH.

R.B. Deal, S. Henikoff, Dev Cell, 18:1030-40, 2010. Evaluated by E. Dennis, CSIRO; E. Lam, Rutgers Univ; D. Chamovitz, Tel Aviv Univ; K. Schneitz, Technische Univ München; P. Kaufman, U Mass Med School.

这篇题为“A simple method for gene expression and chromatin profiling of individual cell types within a tissue”的文章是一篇方法学文章。研究人员发现了一种能在体内标记并分离特殊细胞类型细胞核的简单方法,从而有利于更加方便的进行不同组织类型的基因表达和染色体修饰分析。这种方法利用一种融合了生物素配基识别多肽的核被膜靶向序列,通过在目标细胞中表达,从而达到识别的目的。

“Faculty of 1000 Biology”创办于2002年1月,是一种在线科研评价系统,其推荐原则立足于论文本身的科学意义而非发表在什么杂志上。该系统根据全球2300多名资深科学家的意见,提供对近期发表的生物科学论文的快速评论,目的是帮助广大科研人员遴选和发现有价值的研究工作。该机构专家根据论文对当前世界生物医学和临床实践的贡献程度和科学价值,每年对全球SCI文章总数不足千分之二的优秀精品医学论文进行推荐和点评,并赋予“F1000论文”称号向医学界推荐,涵盖了医学各个学科,是一项很高的学术荣誉。

(生物通:万纹)

 

相关新闻
生物通微信公众号
微信
新浪微博
  • 搜索
  • 国际
  • 国内
  • 人物
  • 产业
  • 热点
  • 科普
  • 急聘职位
  • 高薪职位

知名企业招聘

热点排行

    今日动态 | 人才市场 | 新技术专栏 | 中国科学人 | 云展台 | BioHot | 云讲堂直播 | 会展中心 | 特价专栏 | 技术快讯 | 免费试用

    版权所有 生物通

    Copyright© eBiotrad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信箱:

    粤ICP备0906349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