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医学科学院杰出青年科学家群体速写

【字体: 时间:2011年10月14日 来源:科学时报

编辑推荐:

  10年前,贺福初以39岁的年龄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成为军内外青年科学家成功的典范。不过,有人说,这种凤毛麟角的事纯属偶然,可遇不可求。 此言非虚。确实,翻开军事医学科学院的档案,1996年当选院士的沈倍奋生于1943年,和其余19位院士同属抗战胜利前出生的老一辈。

  

10年前,贺福初以39岁的年龄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成为军内外青年科学家成功的典范。不过,有人说,这种凤毛麟角的事纯属偶然,可遇不可求。   

此言非虚。确实,翻开军事医学科学院的档案,1996年当选院士的沈倍奋生于1943年,和其余19位院士同属抗战胜利前出生的老一辈。因此,在长达几十年的时间里,年轻后学贺福初的出现,虽让人眼前一亮,但毕竟形单影只,远没有高山流水那般彼此辉映,能够激荡成笑傲科海之曲,汇集成万马奔腾之势。   

十年河东,十年河西。甲子之年,再度回眸——“十二五”征程刚起步,作为军事医学的最高科研殿堂,这里的科研大潮风起云涌,激流勇进。领头雁指挥若定;青年军奋勇当先。十几年来,这里先后产生了21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仅2011年就一举中四魁,拿下全军卫生系统“半壁江山”,独占全国“杰青”鳌头;另有李红、朱元晓等8位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此外,冲劲十足的3支青年突击队已成气候。其中,蛋白质组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入选国家基金委创新群体,并和病原微生物生物安全国家重点实验室一起摘得军队科技创新群体奖;以研究员张学敏为核心的国家生物医学分析中心的青年人正埋头苦干,日夜兼程,大有长江后浪推前浪,一浪更比一浪高的势头。   

披荆斩棘,春华秋实。近年来,这里喜讯频传,贺福初、张学敏获得何梁何利奖;李锦、周平坤、杨瑞馥、徐平等8人成为“973”计划首席科学家;王升启、汪海等10人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曹务春、杨晓等7人成为总后院士后备人选;陈薇、周钢桥、张令强等10人获求是奖;汪海、裴雪涛被授予专业技术少将头衔,并和其余9位青年科学家成为研究所所长;有数百位年轻的科学骄子获得了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成果之丰、层次之高、队伍之强、势头之壮,恰如诗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形容的那样,着实令人振奋,为之鼓舞。   

今天,在这片国防禁区里,人们看到的是新星闪耀,如日中天。   

毕业于烟台大学的张令强来自一个贫困的农村家庭,来到军事医学科学院后,29岁就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31岁摘得中国青年科技奖并入选北京市科技新星,32岁破格晋升研究员并入选总后科技新星,拿到无数科学家梦寐以求的求是奖,成为国家“杰青”获得者。   

与张令强同奏交响、共谱华章的还有研究员周钢桥,不到40岁的他已经集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中国青年科技奖、求是奖、总后科技银星、国家“杰青”获得者等诸多殊荣于一身。就青年科学家而言,这些成就可以称得上是“大满贯”。   

满天繁星,争相辉映。与张令强、周钢桥同样闪光的还有叶棋浓、王常勇、王恒樑等一批杰出青年科学家。他们的涌现,无疑让人群情鼎沸,满怀期待。   

在这座科学大观园,巾帼从来不让须眉。2007年6月6日,总后勤部礼堂,在热烈的掌声中,一位年轻的女科学家以高票当选党的十七大代表。这位端庄明媚、风华正茂的女科学家是我国基因敲除研究的领军人杨晓。1996年,杨晓到美国学习基因剔除技术,回国后,她很快建立起我国第一个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基因打靶技术平台,主编了国内第一部关于基因打靶技术的专著,取得了一系列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研究成果。荣誉接踵而至,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求是杰出青年奖、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并迅速成为总后院士后备人选,竞争中国最高科学桂冠。   

花开一朵不是春,满园争艳才芬芳。除了黄翠芬、沈倍奋两位女院士,这里还有获得过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的张纪岩,获得过中国十大杰出青年、国家“杰青”、总后科技银星等诸多荣誉的陈薇,有国家“杰青”获得者、36岁就摘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的李爱玲……还有全国中青年医学科技之星、总后科技银星、国家“杰青”获得者黎燕以及钱小红、赵彤言、姜颖、李慧艳、彭瑞云、唐丽等一大批军中女杰。  

让想做事的人有事做,让能做事的人有平台,让做成事的人有地位。军事医学科学院政治委员高福锁少将介绍说,一批批实力强劲的青年科学家不断涌现,去年和今年有2位女杰和4位青年能够同时获得“杰青”,得益于院党委推出的一系列创新理念和机制。   

这些年,面对日益激烈的国内外竞争,该院加大改革开放力度,以国际的视野、战略的思维、科学的胸襟,通过“走出去,请进来”方式,与巨人同行,同各路英雄豪杰一起共商发展大计,共谋未来愿景;以海纳百川的胸怀、“三顾茅庐”的精神突破万难,每年拿出千万元引进“****”、****,广纳贤才;立足自身造血,加强人才培养,大力实施领军人才、青年骨干、技术保障、科研管理和复合型人才等系列培养计划,建立起了各种层级的科研人员梯队储备。   

他们创新管理机制,在全军率先推行了首席专家负责制、课题组长负责制和研究室主任聘任制,推行了“任命+聘任”、“固定+流动”的灵活用人制度,在政策上保护和鼓励钻研业务、公平竞争,  激发了科研人员的潜能。   

他们创新奖励机制,拿出千万元设立了“军事医学创新基金”,大力支持军事人才科研攻关,对获得国家一等奖的团队设立了100万元重奖,有力地促进了人才成长发展。   

他们创新评估机制,坚持公正、公平、公道地对待各类人才,注重净化学术环境,倡导学术民主,鼓励学术争鸣,支持勇闯禁区,包容创新失败,改变固有的发展模式,走出院外,与世界顶级机构、专家联手,与地方新兴优势单位协作,形成合力集聚效应,最终取得了显著成效。
 
 

相关新闻
生物通微信公众号
微信
新浪微博
  • 搜索
  • 国际
  • 国内
  • 人物
  • 产业
  • 热点
  • 科普
  • 急聘职位
  • 高薪职位

知名企业招聘

热点排行

    今日动态 | 人才市场 | 新技术专栏 | 中国科学人 | 云展台 | BioHot | 云讲堂直播 | 会展中心 | 特价专栏 | 技术快讯 | 免费试用

    版权所有 生物通

    Copyright© eBiotrad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信箱:

    粤ICP备0906349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