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当教授要发表多少篇文章?

【字体: 时间:2011年03月22日 来源:科学网

编辑推荐:

  在国内一说起文章的事情,总是有一些争论不休的话题。为了减少不必要的争论,这里先对本文所指的“文章”进行限定。这里的文章是指有质量的、非抄袭的、能得到同行认可的、但不一定发表在CNS杂志上的文章。请注意,本文的重点是讨论有质量前提的文章数量。至于,文章质量有问题,是否能当教授,我看压根儿不值得讨论,请评论者不要进行毫无意义的争论。

  

徐耀阳的个人博客

在国内一说起文章的事情,总是有一些争论不休的话题。为了减少不必要的争论,这里先对本文所指的“文章”进行限定。这里的文章是指有质量的、非抄袭的、能得到同行认可的、但不一定发表在CNS杂志上的文章。请注意,本文的重点是讨论有质量前提的文章数量。至于,文章质量有问题,是否能当教授,我看压根儿不值得讨论,请评论者不要进行毫无意义的争论。

 

贾伟教授《在美国当教授要发多少篇文章?一文中指出:在美国当教授,文章不是最重要,承担高水平的科研项目才是至关重要的。说得再直接点,科研经费是第一指标!文章的发表是上一个科研项目的结果,也是下一个项目的开端,也就是说在某种程度上,文章的发表是为了申请经费服务的。

 

这说明,有科研项目的学者可能比有文章的学者更容易当上教授吗?这一现象,不是美国独有的,在中国也是如些。不过,这一现象在中美有本质的差别。在美国,如果没有一定数量的文章,可能很难申请到科研项目;在中国,如果没有一定数量的文章,有些“学者”甚至同样可以承担“高水平的科研项目”。由此,美国的大多数教授总体上是即有高水平项目,也有一定数量的文章;而中国的不少教授是有“高水平的科研项目”,却没有一定数量的文章。

 

国内不少高校,在职称评审的时候,科研项目可以换算成文章的数量,但文章的数量不可以换算成为科研项目。或许,为了适应国内的科研环境,高校不得已采取这样的措施来适应。就是说,谁有科研经费,谁就是教授。但有一点必须明确,到底是文章体现学术业绩,还是科研经费体现学术业绩呢?答案肯定是,文章(有质量)的数量。那么,当教授到底是需要学术论文,还是需要科研经费呢?答案也是很明显的。

 

当贾伟教授拿美国说科研项目更重要的时候,一些有科研项目没有文章的国内学者总算为自己找到了“合适的借口”。当饶毅教授说,让论文飞一会儿的时候,这类教授同样感到很舒服。

 

其实,这类教授并没有看到、或不愿意看到贾伟教授博文后面一段话:“在美国当教授,文章数量尽管不重要,也从不在招聘和评审过程中有明确的界定,但多少还是有基本要求的,因为这也是衡量科研活动productivity的一个指标”、“UNC Chapel Hill和Wake Forest University在全国排名处于26-30这个范围,这两个学校在生命科学领域的“心理价位”比较一致,正教授的“门槛”大致在60篇文章左右,副教授在30-40篇左右,助理教授因人而异,主要看方向和基础,没有明确的文章数量要求”。

 

在当今中国,如果特别强调科研项目对职称晋升的重要性,而忽视了学术论文(有质量的)的重要性,对未来可能不是一件好事。本该在一线拼命干活、做出学术业绩的年轻人,不得已只能走上争取项目经费的“星光大道”。在坚决抵制劣质文章的同时,同样不能鼓励学者玩起项目经费,应鼓励学者做点实实在在的有质量的文章。

 

贾伟教授博文后有个评论:

举报[87]lujiangxiao  2011-3-19 13:37 “文章不是最重要,科研经费是第一指标!”
这点绝对不应在国内提倡。否则煤老板都能当院士。经费上亿了,文章不见得好。

相关新闻
生物通微信公众号
微信
新浪微博
  • 搜索
  • 国际
  • 国内
  • 人物
  • 产业
  • 热点
  • 科普

热搜:教授|文章|

  • 急聘职位
  • 高薪职位

知名企业招聘

热点排行

    今日动态 | 人才市场 | 新技术专栏 | 中国科学人 | 云展台 | BioHot | 云讲堂直播 | 会展中心 | 特价专栏 | 技术快讯 | 免费试用

    版权所有 生物通

    Copyright© eBiotrad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信箱:

    粤ICP备0906349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