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皇家学会院士彼得·莱德利:中国人应少些科研之外的压力

【字体: 时间:2011年04月13日 来源:长江日报

编辑推荐:

  4月6日,英国皇家学会院士、英国皇家化学学会院士、剑桥大学教授彼得·莱德利(Peter Leadlay)做客武汉大学珞珈讲坛,为学子们带来一场题为《天然产物药物生物合成的分子装配线》的讲座。同时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人应少些科研之外的压力。

      4月6日,英国皇家学会院士、英国皇家化学学会院士、剑桥大学教授彼得·莱德利(Peter Leadlay)做客武汉大学珞珈讲坛,为学子们带来一场题为《天然产物药物生物合成的分子装配线》的讲座。校长李晓红向他颁发了武大荣誉教授聘书。
 
    彼得的实验室是当今抗生素生物合成研究领域最活跃的研究组之一。他同时担任多个国际重要学术刊物的编委和审稿人,如《自然》、《科学》、《自然—生物技术》、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德国《应用化学》等。
 
    作为多个顶级学术刊物的“把关人”,他怎样看待中国学人对论文的孜孜以求?“科学成果是否有价值,不能与它的发表与否画等号。我也曾被《科学》、《自然》这样的大牌刊物退稿。”6日,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中国人应少些科研之外的压力
 
    去年,美国《科学》杂志主编布鲁斯·阿尔伯兹在访华时毫不客气地指出:“瑞士学者的论文用稿率最高,而中国学者的论文退稿率最高。”
 
    记者就此向彼得发问。他说,情况正在发生改变。在他看来,越来越多的中国学者有赴海外搞科研的经历,他们的视野更加国际化。中国的实验室设备也更先进,形成的论文质量正在提高。
 
    但为何中国人的论文仍常被冠以“创新性不足”的帽子?“应该少些压力、多点自由。”彼得说,“中国学者发表论文要和职称等科研之外的东西挂钩,他们压力大而缺乏选择课题的自由。”
 
    有价值的论文不一定发表在大牌刊物上
 
    “影响因子”是国际上用于评价学术刊物影响力的指标之一,《自然》、《科学》都是影响因子排名靠前的刊物。可国外大牌科学家对大牌刊物并不盲从。记者去年曾采访2004年度诺贝尔化学奖得主阿龙·西查诺瓦。他说,他最得意的科研成果发表在某刊物上,而这个刊物在学术圈内排不上名次。
 
    彼得说:“我也遇到过这样的情况。”他曾被《科学》、《自然》这样的知名刊物退稿,最后自己感觉比较有价值的论文发表在比较偏门的刊物上。他说:“不要陷入任何数量的魔咒,真正有价值的成果要靠时间和现实检验。”
相关新闻
生物通微信公众号
微信
新浪微博
  • 搜索
  • 国际
  • 国内
  • 人物
  • 产业
  • 热点
  • 科普

热搜:中国|科研|压力|

  • 急聘职位
  • 高薪职位

知名企业招聘

热点排行

    今日动态 | 人才市场 | 新技术专栏 | 中国科学人 | 云展台 | BioHot | 云讲堂直播 | 会展中心 | 特价专栏 | 技术快讯 | 免费试用

    版权所有 生物通

    Copyright© eBiotrad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信箱:

    粤ICP备0906349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