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无心"的"权威性"超过专业食品主管机构?

【字体: 时间:2011年04月21日 来源:文汇报

编辑推荐:

  近日,《合肥:神奇的“牛肉膏”让猪肉变牛肉》一文在微博上被万人“惊恐”转发,消息称安徽当地面馆用“牛肉膏”添加剂,90分钟让猪肉变牛肉,医生称长期食用可引起慢性中毒、畸形甚至致癌。

  作者:唐闻佳 

    近日,《合肥:神奇的“牛肉膏”让猪肉变牛肉》一文在微博上被万人“惊恐”转发,消息称安徽当地面馆用“牛肉膏”添加剂,90分钟让猪肉变牛肉,医生称长期食用可引起慢性中毒、畸形甚至致癌。
   
    网上顿时哀鸿遍野,一些网友用微博紧急呼叫:云无心,快点出来解释下!
   
    “云无心”,清华大学生物学硕士、美国普渡大学农业与生物系食品工程专业博士,现在美国从事蛋白质应用方面的研究。2006年以来,伴随着国内发生的一系列公共卫生和食品安全事件,人们记住了这位科普青年的网名,以及他的“吃的真相”。
   
“食品辟谣专家”
   
    4月16日,“牛肉膏”曝出两天后,网友“能靠点儿谱吗”在微博上发布消息:肉精膏不是什么“黑幕”,而是一种常见的食品添加剂,很多企业生产销售。除了牛肉精膏,还有猪肉精膏、羊肉精膏、鸡肉精膏等,它们被广泛应用于肉制品、卤味食品、腌制品、速冻调理食品、调味食品、罐头食品,国际上都在普遍使用……“云大(网友对‘云无心’的简称)已经写出辟谣文了!”
   
    “云无心”对“牛肉膏”的科普文章很及时,消息发生两天后他撰写的《猪肉变牛肉——被妖魔化的“牛肉膏”》出现在果壳网“谣言粉碎机”板块。
   
    “牛肉香精本身是合法的常规肉味调料,而具体的商品是否安全有效,需要由监管部门来确定,不能仅仅因为它是添加剂就认为它有害,甚至用慢性中毒、畸形、可能致癌来吓唬公众。”“云无心”直言:使用任何食品技术,把一种原料包装成另一种来销售而不明确说明,属于欺诈行为。这种行为需要受到查处,是因为它“欺诈”,而不是“有害”。
   
    从一场骇人的食品安全危机,到一个令人不齿的商业欺诈,很多网友感叹:尽管“云无心”更新博文,意味着食品卫生又出问题了,但只要“云大”发文,大家就能吃个明白。
   
    这一切契合了“云无心”在网上的自我说明:“在实验室里研究做饭”养家糊口,在媒体上介绍“吃的真相”传播科学。如今,“云无心”成了不少媒体的专栏作家,且一旦发生公共食品危机事件,向“云无心”约稿成了“必选动作”。不经意间,他被推到了“食品辟谣专家”的位置。
   
“二不一没有”原则
   
    “云无心”走红,和他广受欢迎的科普文章息息相关,他的科普文章总是在回应当下热点,且言语犀利:“天价大米”不但营养不多,还降低了土地产出率,并可能导致粮食短缺;“有机蔬菜”并不比普通蔬菜多多少营养……
   
    但“云无心”的科普文章有个特点:没有明确的观点,即永远不会告诉读者应该吃什么、不应该吃什么。他的文章有“二不一没有”原则:不能提高你的厨艺,不能让你多活几十年,没有百病不生的智慧——通常被称为“吃的真相”。
   
    2009年,他的博客内容集结成书,取名《吃的真相》。对于“真相”二字,“云无心”喜欢这样一个解释:全部的事实和事实的全部才是真相,如果我们只得到了一部分事实,就成了“不明真相的围观群众”。“云无心”的科普文章不给结论,“虽然许多人喜欢非黑即白的简单结论,但是复杂的自然和科学的现状,却不能给我们这样赏心悦目的东西。”他在《吃的真相》自序中这样写道。
   
    有读者曾给他留言:对于食品,我们有太多的人坚持“两个凡是”——凡是“传统的、天然的”就是好的,凡是“现代工业加工出来的”就是有害的。“云无心”在后来的一篇文章中写道:“传统的食物”只是祖先们“不知道有没有害”,而不是它们“没有害”——慢性的、轻微的毒害,祖先们是发现不了的。
   
科学阵地谁来占?
   
    “云无心”当红,网友开始另一波反思:中国专家一大把,为什么在备受关注的食品安全问题上,人们独独看到以“云无心”为代表的民间科普人士的身影?
   
    这种质疑,尤其在日本核辐射、瘦肉精、牛肉膏等事件中达到高潮。“国内学术圈的专业人士,我觉得应该是没有动力做这些事情吧。既无助于职称,也无助于工作考核,还容易得罪人。”身在美国的“云无心”感到无奈。有网友直言:“云无心”的权威性现在甚至超过了国内专业食品主管机构、科研院所的专家。对此,“云无心”反而有些担心。“这种现象并不合理。”他告诉记者,在面对食品争议或公共卫生事件时,正常的程序应该是政府机关发布结论,相关研究领域的专家来做科学方面的解释和说明,民间科普力量提供尽可能客观独立和全面的科学信息。
   
    而今更尴尬的是,即便政府主管部门和专家不在大众面前缺位,话语的公信力依然大打折扣。相较之下,“云无心”成了“勤劳的科普作家”,如今越来越多的情况是:写作不是因为兴趣,而是民意的“呼唤”。
   
    虽然“不负众望”,但他还是希望有更多的人来做这些事情,“我一个人的精力是很有限的。”
   
    3月起,“云无心”和帮助他策划书籍的团队作出决定:放弃《吃的真相》的电子版权,“不想买书的人可以在网上看到,这样传播知识的范围能更广。”
   
    本报记者  唐闻佳
 
相关新闻
生物通微信公众号
微信
新浪微博
  • 搜索
  • 国际
  • 国内
  • 人物
  • 产业
  • 热点
  • 科普
  • 急聘职位
  • 高薪职位

知名企业招聘

热点排行

    今日动态 | 人才市场 | 新技术专栏 | 中国科学人 | 云展台 | BioHot | 云讲堂直播 | 会展中心 | 特价专栏 | 技术快讯 | 免费试用

    版权所有 生物通

    Copyright© eBiotrad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信箱:

    粤ICP备0906349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