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新闻:中国艾滋病死亡率呈下降趋势

【字体: 时间:2011年05月24日 来源:生物通

编辑推荐:

  根据5月19日在线发布在《柳叶刀传染病》(Lancet Infectious Diseases)杂志上的一篇报告称在中国需要接受治疗的AIDS患者比率从2002年的几近为零急剧增高到2009年的63%,而这一期间AIDS的死亡率则下降了64%。

  

生物通报道  根据5月19日在线发布在《柳叶刀传染病》(Lancet Infectious Diseases)杂志上的一篇报告称在中国需要接受治疗的AIDS患者比率从2002年的几近为零急剧增高到2009年的63%,而这一期间AIDS的死亡率则下降了64%。这是第一次针对在中国开展的抗逆转录病毒AIDS治疗进行的综合性调查,证实中国在降低AIDS死亡率的工作上取得了突出的成绩。

Invitrogen公司Ambion RNA用户手册全新上市,纸质版免费申请

 “这是一个鼓舞人心的结果,”香港卫生署的HIV专家黄加庆(未参加这一研究)表示:“中国是最早扩展相关计划的国家之一。他们能将覆盖率提高到这一水平是相当了不起的一件事。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UNAIDS)的全球治疗率也才达到43%。”

然而研究报告同时指出还有许多人仍旧未接受治疗,或无法接受有效治疗,在未来还需付出与过去相同的努力。

过去在中国谈论艾滋病或多或少有着一些禁忌。直到2002年,中国政府才首次承认国家的AIDS携带者人数可能达到了100万人。同年,中国国家免费抗逆转录病毒治疗计划(NFATP)才开始启动分发抗逆转录病毒药物。

目前临床上通常是通过追踪HIV感染者血液中CD4细胞的水平以估计病程。中国最新规定HIV感染者的CD4记数水平低于350个/微升才能接受NFATP提供的治疗。在中国据估计有74万的HIV携带者,到2009年底确诊的达到323252人。其中接受NFATP提供治疗的达82540人。

这一计划首先将重点集中在中国河南等省份成千上万名农民感染者身上,他们主要是通过非法的地下血站采血而获得的HIV感染。到2009年,这些地区超过80%的目标人群接受了抗逆转录病毒治疗。但在其他人群中这一计划获得的成效则略低一些。只有62%的性感染者及43%的吸毒感染者接受了治疗。

中国国家疾病控制中心(CDC)下属艾滋病预防控制中心的HIV专家张福杰(Fujie Zhang)是NFATP的创建人以及最新研究报告的负责人。“现在同事们正在对此现象开展分析。只能说由于吸毒者和性工作者的频繁迁居使得我们很难为他们提供治疗和追踪。此外还存在一些歧视等问题。我们将紧密地与当地的疾病控制中心展开合作,致力提高治疗覆盖率。希望今年能有超过4万人接受治疗,并将这一计划延伸到那些困难群体。”张福杰说。

这一研究还为如何将计划延伸至更多的人群提供了指导。研究指出在美沙酮诊所接受治疗的吸毒者相对于其他吸毒者更有可能接受、坚持治疗,并获得更长的存活期。“尽管这仅是一个小团体,但仍不失为一个有意义的发现,”张福杰说。

报告还指出提高筛查频率也是必不可少。中国的HIV感染者往往在疾病较晚期才获得确诊。此时即便接受治疗效果也不是很理想。“低CD4记数是确定患者死亡率最重要的风险因素,”张福杰说:“早期检测和诊断HIV至关重要。”

 “目前国家的经济和基础设施限制对改善治疗带来了一些困难。在发达国家,HIV感染者每隔3至4个月就需接受一次体内HIV的检测,以确保患者无药物耐受或其他问题出现。然而这很难在中国获得保障。”黄加庆说。

此外中国还面临着治疗药物供应受限的问题。目前获得美国批准的24种抗逆转录病毒药物,其中只有11种已在中国上市,其中部分原因是由于费用过高。在中国最新确诊HIV患者的平均年龄为37岁,他们通常还能继续生存30或40年以上。而每个人每年的药物花费大约达到4万美金。“你可以想象这是多么庞大的一笔费用,”张福杰说。

另一个严峻的问题是在中国目前提供的治疗药物显示疗效越来越差,同时出现了更多的副作用。“许多人不想服用这些药物,因为他们害怕毒副作用,”张福杰说。

现在张福杰正在对NFATP计划进行调整,到今年年底有望新的医疗指南出台。

(生物通:何嫱)

相关新闻
生物通微信公众号
微信
新浪微博
  • 搜索
  • 国际
  • 国内
  • 人物
  • 产业
  • 热点
  • 科普

热搜:癌症病|治疗|中国|

  • 急聘职位
  • 高薪职位

知名企业招聘

热点排行

    今日动态 | 人才市场 | 新技术专栏 | 中国科学人 | 云展台 | BioHot | 云讲堂直播 | 会展中心 | 特价专栏 | 技术快讯 | 免费试用

    版权所有 生物通

    Copyright© eBiotrad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信箱:

    粤ICP备0906349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