饶毅:科学和学科建设的Vision 精选

【字体: 时间:2011年06月07日 来源:科学网

编辑推荐:

  从历史的经验来看,在科学方向上真的vision,不一定是事先确定的方向。英国结构生物学家Max Perutz在1947年代建立MRC“生物系统分子结构研究组”的时候,并不知道DNA的重要性、也不知道他将要支持以DNA为基础的分子生物学的诞生,但是他模糊地知道研究分子对于生物学的重要性,虽然他本人的研究集中于蛋白质而不是DNA,他招聘和支持了一些他认为比较不错的人,放手让他们做不同的研究,导致多个重要发现,包括开辟新的学科、和几个新的学科方向。他是以判断人来带动新的学科发展。

  

有个明显的对照:国内现在经常出现谈论学科的vision和学科建设的vision,而科学史上,并不多见科学家公开提倡某个vision而做成新的学科、或者新方向,虽然搞科学管理喜欢不时提出roadmap之类。
 
仔细一看,国内不少地方号称的vision“要做xx生物学/xx组学”,其内容几乎都是众所周知的、已经热门的领域,恐怕不能说成vision:从学术机构来说,最多可以说这些领域需要有人。
 
从历史的经验来看,在科学方向上真的vision,不一定是事先确定的方向。英国结构生物学家Max Perutz在1947年代建立MRC“生物系统分子结构研究组”的时候,并不知道DNA的重要性、也不知道他将要支持以DNA为基础的分子生物学的诞生,但是他模糊地知道研究分子对于生物学的重要性,虽然他本人的研究集中于蛋白质而不是DNA,他招聘和支持了一些他认为比较不错的人,放手让他们做不同的研究,导致多个重要发现,包括开辟新的学科、和几个新的学科方向。他是以判断人来带动新的学科发展。
 
有时,有些科学家或者科学管理人员确实有vision,但一般在初期也不会得到多数人的认同。如果他们要推动新的、有vision的学科方向,公开说的结果可能带来的阻力大于带来的支持。所以,一般来说vision只能得到极少人的支持、只能在极少机构推行,等能公开说的时候,一般已时过日迁。
 
学术机构发展时不可避免地需要增加一些必须的方面,包括热点。但是,发展热点是学科建设的普通工作,不是vision。 把热门当成vision,不仅是国内科学界的问题,也反映华人科学家(至少是生物学家)的一个很大问题:不敢进入冷门领域。即使从我作为外行看华人做化学的,怎么好多都在做纳米?是否信心不足只敢在现有热门中证明自己?是否不敢坐冷板凳?这些国外华人科学家的问题,国内都有。
 
而国内还因为同行太少,所以,追求表面容易得到正反馈、而追求深刻几乎不可避免地被肤浅的多数所批评,这些批评貌似公平、实为浅薄。科学,在评判vision的时候,特别是vision还是vision而不是大众热点的时候,是不可能被多数(包括多数科学家)所接受的。如果vision刚刚提出,就被多数人拥抱,本身就不太可能是vision。
 
需要发现有vision的人,但让他们急切地拿出vision来供太多人议论,可能在世界很多地方(肯定在目前的中国),会适得其反。学科建设的vision多半只能希望在小范围,坚定地支持一些不追热门的人、特别是独立起步不久的年轻科学家,支持一些可能的novel方向和novel ideas,包括多数人不重视和不看好的。长此以往,淘汰错的,留下好的,逐步改善,最后也许能带来改变。
 
发表于2011年5月26日《北京大学校报》
 

相关新闻
生物通微信公众号
微信
新浪微博
  • 搜索
  • 国际
  • 国内
  • 人物
  • 产业
  • 热点
  • 科普
  • 急聘职位
  • 高薪职位

知名企业招聘

热点排行

    今日动态 | 人才市场 | 新技术专栏 | 中国科学人 | 云展台 | BioHot | 云讲堂直播 | 会展中心 | 特价专栏 | 技术快讯 | 免费试用

    版权所有 生物通

    Copyright© eBiotrad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信箱:

    粤ICP备0906349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