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者:眼泪是艾滋病的新“武器”

【字体: 时间:2011年09月09日 来源:生物通

编辑推荐:

  北京协和医院感染内科的研究人员经过长达6年研究,在国际上率先报道称,长期接受鸡尾酒治疗后血液中艾滋病病毒(HIV)已呈阴性的艾滋病患者,其泪液中仍有较高的HIV病毒载量。研究结果提示,泪腺、泪液及相关的组织、器官很可能是HIV病毒的新“据点”。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AIDS杂志上。

  

生物通报道:来自健康报消息,北京协和医院感染内科的研究人员经过长达6年研究,在国际上率先报道称,长期接受鸡尾酒治疗后血液中艾滋病病毒(HIV)已呈阴性的艾滋病患者,其泪液中仍有较高的HIV病毒载量。研究结果提示,泪腺、泪液及相关的组织、器官很可能是HIV病毒的新“据点”。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AIDS杂志上。

领导这一研究的是北京协和医院的李太生教授,其早年毕业于广州中山医科大学(现中山大学),现于北京协和医院内科学系艾滋病诊疗中心主任。曾在1997年首先提出了艾滋病病人的免疫功能重建的新理论,这一科学发现为艾滋病病人的治疗打开了新的希望之门,在艾滋病的研究上具有里程碑性质。

据介绍,2005年,北京协和医院感染内科、眼科专家首先发现在艾滋病患者的眼部前房水中存有HIV病毒载量。因不清楚房水和泪液的区别,部分媒体在当年报道中曾出现“泪液中发现艾滋病病毒”的提法。但这一误报却引发艾滋病专家新的思考:经成功的鸡尾酒治疗后,艾滋病患者在血液HIV呈阴性的情况下,泪液中究竟有没有HIV病毒载量?沿着这一思路,李太生等进行了国际上首个针对艾滋病患者泪液中HIV病毒载量的定量分析。

李太生等以16名长期接受鸡尾酒治疗、外周血HIV病毒呈阴性的艾滋病患者为研究组,2名新诊断但未经治疗、3名治疗后产生耐药的患者为对照组展开研究。在艾滋病专科护士的协助及21位患者知情同意和配合下,研究人员非常艰难地取到了每位患者1毫升以上的泪液,用国际上通用的病毒载量检测、聚合酶链式反应(PCR)等多种方法,选取4个不同的基因点位同时开展检测,结果发现,研究组和对照组泪液中的HIV病毒载量无差异,为200拷贝/毫升~20000拷贝/毫升,远高于正常值(50拷贝/毫升以下)。

这一发现提示,除了CD4阳性的T淋巴细胞、巨噬细胞等已发现的艾滋病病毒“储藏库”,泪腺、泪液及相关的组织、器官很可能是HIV病毒的新“据点”,HIV极可能通过泪液发生传染。李太生提醒医护人员,在对HIV阳性患者进行眼部检查或手术时要加强防护、谨慎处理。

原文摘要:

Detection of HIV-1 viruses in tears of patients even nder long-term highly active antiretroviral therapy

To determine whether HIV-1 viruses exist in tears of patients under highly active antiretroviral therapy (HAART), a cross-sectional study was designed. All subjects who underwent long-term HAART with undetectable plasma viral load had detectable HIV-1 viral load in tears (n = 16), and had no difference from the control subjects (n = 5). Our data suggested that the lacrimal gland and/or other tear-associated tissues could be new reservoirs for HIV-1 and precautions should be taken when doing eye examinations.

作者简介:

李太生,男,主任医师,教授,感染内科主任,博士研究生导师,1963年出生,1984年由广州中山医科大学医疗系本科毕业,1990年获北京协和医科大学硕士学位,1993年-1999年在法国获得博士学位,1984年始在北京协和医院内科工作,现为北京协和医院内科学系副主任、感染内科副主任和艾滋病诊疗中心主任。任卫生部艾滋病临床专业组副组长和卫生部艾滋病专家咨询委员会临床组副组长,中华医学会传染病与寄生虫分会常委兼艾滋病学组组长、中华医学会热带病和寄生虫分会常委,是著名的感染疾病专家和艾滋病专家。

1990年在国内读硕士学位期间,建立了ELISA法测定血清G-CSF水平,该发现已获国家专利、经国家批准用于临床发热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并获1996年卫生部医药卫生科技进步三等奖。1993年-1999年,在法国学习期间,先后在《科学》、《自然医学》、《柳叶刀》等杂志上发表数篇论著,于1997年首先提出了艾滋病病人的免疫功能重建的新理论,这一科学发现为艾滋病病人的治疗打开了新的希望之门,在艾滋病的研究上具有里程碑性质。于1998年被国家教育部评为优秀留法学生。获得了1999年度法国优秀外国医师奖,是首次获得该奖的中国人,《新华社》为此发了全国通稿。1999年回国后在协和医院创建了临床细胞免疫实验室,建立了中国正常人的T细胞免疫功能正常值,并对中国艾滋病病人的免疫改变和免疫功能重建进行了开创性研究,获得了北京协和医院2001年度科研成果一等奖。回国以来,在各会议、培训班做有关艾滋病的讲学报告近百次,听讲学员上万人,为国家培训了一大批防治艾滋病的骨干力量。现负责着包括欧盟、美国NIH的艾滋病CIPRA项目和国家\"十五\"攻关在内的多项国际国内科研课题。 1998年被法国授予\"优秀外国医师奖--维多利亚雨果奖\",是首次获得该奖的中国人。 李太生于1993年10月~1999年1月在法学习工作。在此期间,他曾与法国同行合作,在恢复艾滋病患者免疫功能的研究中取得突破性进展,并在《科学》、《自然医学》、《柳叶刀》等国际权威科学杂志上发表了多篇学术论文,获得国际医学界的高度评价。

相关新闻
生物通微信公众号
微信
新浪微博
  • 搜索
  • 国际
  • 国内
  • 人物
  • 产业
  • 热点
  • 科普

热搜:艾滋病|泪液|

  • 急聘职位
  • 高薪职位

知名企业招聘

热点排行

    今日动态 | 人才市场 | 新技术专栏 | 中国科学人 | 云展台 | BioHot | 云讲堂直播 | 会展中心 | 特价专栏 | 技术快讯 | 免费试用

    版权所有 生物通

    Copyright© eBiotrad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信箱:

    粤ICP备0906349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