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PLos癌症研究新成果

【字体: 时间:2012年11月08日 来源:生物通

编辑推荐:

  来自中山大学的研究人员在新研究中揭示了三种与非小细胞肺癌(NSCLC)形成、进展及预后相关的蛋白质标记物,相关论文“Overexpression of Osteopontin, αvβ3 and Pim-1 Associated with Prognostically Important Clinicopathologic Variables in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发表在近期的《PLos One》杂志上。

  

生物通报道 来自中山大学的研究人员在新研究中揭示了三种与非小细胞肺癌(NSCLC)形成、进展及预后相关的蛋白质标记物,相关论文“Overexpression of Osteopontin, αvβ3 and Pim-1 Associated with Prognostically Important Clinicopathologic Variables in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发表在近期的《PLos One》杂志上。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的邵春奎教授和第一附属医院的李家平教授为这篇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邵春奎教授主要从事胃癌分子病理及综合治疗研究,包括胃癌分子分型和靶向治疗,EBV相关胃癌临床病理特征、发病机制及EBV基因组多态性分析等。李家平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是探索肿瘤(尤其是原发性与转移性肝癌)的介入与靶向治疗新技术、新方法。

肺癌是当今全球范围内危害性最大的疾病之一,具有高发病率和高致死率。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肺癌的五年存活率仅为16%。随着吸烟人数的不断上升和环境的持续恶化,肺癌发病率呈现出逐渐增高的趋势。肺癌可分为两种类型小细胞肺癌和非小细胞肺癌,后者约占85%的病例。由于肺癌极易发生区域性淋巴结和远处器官转移,所以多在患者就诊时已是晚期。由于此时已经失去手术机会,加之对放化疗敏感性较低,所以预后很差。因此寻找特异性和敏感性高的标记物对于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机制,及疾病预后诊断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这篇文章中,研究人员检测了NSCLC中osteopontin (OPN)、αvβ3和Pim-1表达,研究了它们的表达模式在NSCLC中的潜在临床意义。他们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分析在208个NSCLC样本和邻近正常非组织样本中检测了OPN、αvβ3和Pim-1蛋白质表达。统计学分析评估了OPN、αvβ3和Pim-1表达模式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与NSCLC患者临床病理参数之间的相关性。研究数据显示NSCLCs和邻近正常肺组织间OPN、αvβ3和Pim-1的阳性表达率差异显著。此外,在NSCLCs中OPN、αvβ3和Pim-1阳性表达与病理等级增高、淋巴结转移和晚期临床分期有关。研究人员还在NSCLC组还观察到了OPN和αvβ3、OPN 和Pim-1、以及αvβ3 和Pim-1的相关性。OPN、αvβ3和Pim-1蛋白质在NSCLC中往往过表达与一些已知在NSCLC具有预后价值的临床病理学变量相关,表明有可能在NSCLC形成或进展中起重要作用。

(生物通:何嫱)

生物通推荐原文摘要:

Overexpression of Osteopontin, αvβ3 and Pim-1 Associated with Prognostically Important Clinicopathologic Variables in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In this study, we examined the expression of osteopontin (OPN), αvβ3 and Pim-1 in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NSCLC) and investigated the potential clinical implications of their expression patterns in NSCLC. Immunohistochemical assays were used to examine the protein expression of OPN, αvβ3 and Pim-1 in 208 NSCLC samples and their adjacent normal lung tissue specimens. Statistical analyses were performed to evaluate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OPN, αvβ3 and Pim-1 expression patterns, and their association with the clinical-pathological parameters of NSCLC patients

作者简介:

李家平

男,江苏扬州人,医学博士,美国南加州大学博士后,现任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肿瘤介入科主任,教授、主任医师,优秀青年人才培养对象,主要从事肿瘤介入与靶向治疗。

擅长于肿瘤与血管的诊断与介入治疗,特别是对原发性肝癌、转移性肝癌、肺癌、胆管癌、胰腺癌,小儿腹部恶性实体瘤的诊断与介入治疗(包括局部肿瘤的化疗栓塞、射频、冷冻、粒子、支架植入、全身规范化疗和分子靶向治疗),并在肝硬化门脉高压症,颈动脉体瘤,主动脉瘤及夹层腔内治疗等方面也积累了丰富的诊疗经验。现重点探索肿瘤(尤其是原发性与转移性肝癌)的介入与靶向治疗新技术、新方法。

2004年6月获中山大学影像医学与核医学博士学位。2004年在韩国Asan医疗中心接受放射介入技能训练,2008年6月-2009年9月美国南加州大学Hoffman医学研究中心博士后,在国内较早进行“MAT基因的肝癌相关性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研究面上项目1项,参与2项;主持教育部重大科研基金项目1项,广州市重大科技项目1项(省级),以及包括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启动基金项目在内的省部、厅局级科研项目11项,中山大学重大医学临床5010科研项目1项。副主编介入专著1部,参编9部。在核心医学杂志上发表论文100余篇,SCI收录论著20余篇,近期作为第一作者在Cardiovasc Intervent Radiology、Journal of Vascular & Interventional Radiology、American J Pathology 、J Urology、Neurosurgery 等期刊上发表论著,作为合作作者在Hepatology (IF=11.6)上发表论著。多次应邀在国内外标志性的肿瘤与介入医学会议上发言(CSCO、ASCO、RSNA、SIR、ESMO),并建立了广泛的国际合作研究关系。

邵春奎 

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主研方向:    
胃癌分子病理及综合治疗研究,包括胃癌分子分型和靶向治疗,EBV相关胃癌临床病理特征、发病机制及EBV基因组多态性分析等。
 
社会兼职:    
中国病理学工作者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医师协会病理科医师分会委员;中国抗癌协会淋巴瘤专业委员会委员;广东省医学会病理学分会常务委员;广东省医师协会病理科医师分会常务委员;广东省抗癌协会淋巴瘤专业委员会委员;广东省临床病理质量控制中心副主任、专家组成员;广州市医疗事故鉴定专家;《器官移植》编委;《癌症》及《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审稿专家。

获得过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10余项省部级科研基金资助。目前发表论文80余篇,其中SCI论文20篇。

相关新闻
生物通微信公众号
微信
新浪微博
  • 搜索
  • 国际
  • 国内
  • 人物
  • 产业
  • 热点
  • 科普

热搜:肺癌|OPN|αvβ3|Pim-1|

  • 急聘职位
  • 高薪职位

知名企业招聘

热点排行

    今日动态 | 人才市场 | 新技术专栏 | 中国科学人 | 云展台 | BioHot | 云讲堂直播 | 会展中心 | 特价专栏 | 技术快讯 | 免费试用

    版权所有 生物通

    Copyright© eBiotrad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信箱:

    粤ICP备0906349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