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宝峰院士权威期刊发表miRNA研究新成果

【字体: 时间:2012年07月30日 来源:生物通

编辑推荐:

  近日来自哈尔滨医科大学的研究人员在心脏疾病研究领域取得突破性成果,发现了心肌缺血性心肌纤维化发生的新机制,即miRNA对缺血性心肌损伤,心肌纤维化起到了不同层面的调控作用。相关论文发表在国际权威杂志《Circulation》(IF为14.7)杂志上。

  

生物通报道  近日来自哈尔滨医科大学的研究人员在心脏疾病研究领域取得突破性成果,发现了心肌缺血性心肌纤维化发生的新机制,即miRNA对缺血性心肌损伤,心肌纤维化起到了不同层面的调控作用。相关论文“miR-101 Inhibited Post-Infarct Cardiac Fibrosis and Improved Left Ventricular Compliance via FOS/TGFβ1 Pathway”发表在国际权威杂志《Circulation》(IF为14.7)杂志上。

现任哈尔滨医科大学校长的杨宝峰院士为这篇文章的通讯作者,其主要从事心血管系统药物研究,迄今发表SCI收录论文120余篇。现为国家重点学科药理学科带头人,国家重大心脏疾病研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2009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吕延杰教授、潘振伟副教授、单宏丽教授、孙雪林博士等为文章的主要作者。

心肌纤维化是指在各种致病因素(缺血、炎症、缺氧等)作用下,心肌的正常组织结构中胶原纤维过量积聚,心脏组织中胶原浓度显著升高或胶原成分发生改变。心肌纤维化是心功能由代偿期向失代偿期转变的关键。心肌纤维化病变是众多心脏病患者共同面临的最大威胁,因为包括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风湿性心脏病和心肌炎等重大心脏疾病,都是以心肌纤维化病变为基础的,心肌纤维化不断发展会引起一系列症状,最终以心功能完全衰竭致患者死亡。

心血管系统有着特别丰富的miRNAs资源,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miRNAs在心血管疾病中充当多种多样的角色。在此前的研究中,杨宝峰院士课题组首次发现miRNA失衡是引起致死性心律失常发生的重要元凶。这一重大原创成果刊登在2007年的《Nature medicine》杂志上,并被该杂志评为“2007年世界十大科技进展”之一。

在新研究中,杨宝峰院士课题组进一步确证了miRNA在心肌纤维化的发生发展中也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研究人员发现大鼠心肌缺血四周后,其心肌组织中miR-101a和miR-101b的表达量明显降低。这一现象也在其他实验中得到证实。当增加miR-101a水平,心肌胶原合成减少,心肌纤维化改善;而共转染AMO-101a(miR-101的抑制剂,为其反义序列)后,miR-101a的抑制作用消失。以上结果提示miR-101具有抑制成纤维细胞增殖的作用。在多种实验中证实miR-101a对心肌梗死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表现为射血分数增加,梗死边缘区间质纤维化明显减弱,胶原量降低,心肌收缩舒张功能改善。研究团队发现,c-Fos/TGFβ1信号通路在成纤维细胞增殖过程中起关键调控作用,进一步的机制研究显示,过表达miR-101显著抑制了c-Fos及其下游蛋白TGFβ1的表达。

新研究进一步丰富了心肌纤维化的发生机制,拓展了miRNA在不同病理状态下的角色,为重大心脏疾病的防治及新药研发提供了理论基础。

(生物通:何嫱)

生物通推荐原文摘要:

miR-101 Inhibited Post-Infarct Cardiac Fibrosis and Improved Left Ventricular Compliance via FOS/TGFβ1 Pathway

Cardiac interstitial fibrosis is a major cause of the deteriorated performance of the heart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myocardial infarction. MicroRNAs have recently been proven a novel class of regulators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s, including those associated with cardiac fibrosis. This study aimed to explore the role of miR-101 in cardiac fibrosis and the underlying mechanisms.

作者简介:

杨宝峰

药理学家。吉林省松源市人。1988年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原同济医科大学)并获药理学博士学位。先后赴日本、加拿大留学。现任国家重点学科药理学科带头人、中华医学会副会长、中国药理学会心血管药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主要从事心血管系统药物研究。发现心脏离子通道的作用特性并提出离子通道作用靶点假说,研究并评价了20余种作用于心血管系统药物;发现微小核苷酸是药物作用的新靶点和调控心血管系统疾病发生、发展的重要分子;发现微小核苷酸有望成为心肌梗死/猝死的生物标志物;发现长期应用β受体阻断剂等药物降低患者心梗死亡率的新机制。

共发表SCI收录论文120余篇。卫生部规划教材《药理学》(第六版、第七版)主编,国家重大心脏疾病研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2004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2008年获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2009年获黑龙江省最高科学技术奖,2010年获首届“十佳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2009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相关新闻
生物通微信公众号
微信
新浪微博
  • 搜索
  • 国际
  • 国内
  • 人物
  • 产业
  • 热点
  • 科普
  • 急聘职位
  • 高薪职位

知名企业招聘

热点排行

    今日动态 | 人才市场 | 新技术专栏 | 中国科学人 | 云展台 | BioHot | 云讲堂直播 | 会展中心 | 特价专栏 | 技术快讯 | 免费试用

    版权所有 生物通

    Copyright© eBiotrad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信箱:

    粤ICP备0906349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