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投毒案曝露毒品药品管理问题

【字体: 时间:2013年04月17日 来源:生物通

编辑推荐:

  又是一桩高校宿舍投毒案,又是一个没头没尾的案件,又是一个鲜活的生命就这样不明不白的暗淡下去。还记得13年前那个清华大学的女生吗,最开始朱令被怀疑患的是中毒性疾病……

  

生物通报道:又是一桩高校宿舍投毒案,又是一个没头没尾的案件,又是一个鲜活的生命就这样不明不白的暗淡下去。

还记得13年前那个清华大学的女生吗,最开始朱令被怀疑患的是中毒性疾病,但是最终证明导致她铊中毒的是由于投毒。同样,此次复旦大学这名2010级在读医科研究生最开始也是因为身体不适住院,后来证实是由于寝室饮水机残留水中的某有毒化合物成分,导致其肝功能衰竭并脑死亡。

并且这两起事件的嫌疑人都锁定在了其同宿舍同学身上,而令人咂舌的是,据称最新复旦大学这起事件的起因居然是由于开玩笑,且不说这些投毒者们心中的道德底线在何处,究其根源,还在于他们是如何弄到这些有毒物品的。

2000年的清华大学铊中毒事件二次投毒的药品均是铊,这是一种重要的稀有金属资源,在工业上主要用于制造光电管、合金、低温温度计、颜料、染料、焰火等。无疑对于这种有毒而又稀有的物品的管理,应该是严之再严的,当时清华大学的老师也表示校方对于毒品柜的管理是十分严格的,“钥匙分别掌握在两个人手中,两人必须同时到场方能打开” 。但如果是这样,那么凶手又是如何能拿到铊的呢?

而对于最新这起事件来说,更加是凸显了相关的管理问题,有消息表明,此次投毒的有毒化合物是四氧嘧啶(alloxan),这是丙酮二酸的酰脲,可由尿酸的氧化合成。对胰脏的兰氏岛即胰岛(pancreas islet)的β细胞具有特殊的破坏作用,中止胰岛素的分泌,而引起动物实验性四氧嘧啶糖尿病(alloxan diabetes)。

这种化合物最早由意大利化学家Luigi V. Brugnatelli在1818年分离,主要用于四氧嘧啶糖尿病模型小鼠的研究,英文和中文数据中检索,未发现关于四氧嘧啶中毒的文献。

那么这种不可能天然获得的化合物如何会出现在饮水机中呢?只能和之前的铊中毒事件一样,均是由实验室流出。

除了这两起事件,此前在南京汤山发生的“9.14”中毒事件,江苏省淮安市中学生集体食物中毒事件等均是由于投毒造成的,这些随手可获得的药品毒品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潜在的威胁,未来不加强这方面的管理,就会在我们的高校,我们的社会中埋下定时炸弹,不知何时就会砰地一声,造成重大损失。(生物通)

相关新闻
生物通微信公众号
微信
新浪微博
  • 搜索
  • 国际
  • 国内
  • 人物
  • 产业
  • 热点
  • 科普
  • 急聘职位
  • 高薪职位

知名企业招聘

热点排行

    今日动态 | 人才市场 | 新技术专栏 | 中国科学人 | 云展台 | BioHot | 云讲堂直播 | 会展中心 | 特价专栏 | 技术快讯 | 免费试用

    版权所有 生物通

    Copyright© eBiotrad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信箱:

    粤ICP备0906349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