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大学发表Science文章

【字体: 时间:2014年11月21日 来源:生物通

编辑推荐:

  来自兰州大学,西部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等处的研究人员发表了题为“Agriculture Facilitated Permanent Human Occupation of the Tibetan Plateau after 3,600 BP”的文章,通过对青藏高原东北地区各地的动物骨骼,植物遗骸及其它人工制品进行分析,指出大麦的出现是人类定居高海拔地区的一个环境条件,这将为更好的理解农作物演化,以及人类迁移提供重要的依据。

  

生物通报道:来自兰州大学,西部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等处的研究人员发表了题为“Agriculture Facilitated Permanent Human Occupation of the Tibetan Plateau after 3,600 BP”的文章,通过对青藏高原东北地区各地的动物骨骼,植物遗骸及其它人工制品进行分析,指出大麦的出现是人类定居高海拔地区的一个环境条件,这将为更好的理解农作物演化,以及人类迁移提供重要的依据。

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11月21日Science杂志上。

农作物的演化对人类定居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如甘蔗糖的产生就直接导致了跨越洲际的人口大迁徙,而对于高原地区来说,种植物的变化也对当地人类定居产生了莫大的影响。

在这篇文章中,研究人员对来自青藏高原东北地区各地的53处遗址的动物骨骼、植物遗骸及其它人工制品进行了分析,发现自从大麦(Barley)产生后,人类就开始迁移到海拔高达4700米的地区定居。

大麦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这种植物碳水化合物含量较高,蛋白质、钙、磷含量中等,含少量B族维生素。因为大麦含谷蛋白(一种有弹性的蛋白质)量少,所以不能做多孔面包,可做不发酵食物,在北非及亚洲部分地区尤喜用大麦粉做麦片粥。

2012年Nature公布了大麦基因组测序图谱,构建了4.98 Gb的大麦基因组物理图谱,包括3.90 Gb高分辨率遗传图谱,研究人员用基因组鸟枪法装配和深度RNA测序等数据进行补充。研究确定了79,379个转录本,包括26,159个可信度高的基因。研究人员指出,大麦基因组中丰富的选择性剪切、提前终止密码子和新转录活性区域显示转录后剪切是重要的调控层面。

之前的研究表明人类是在大麦出现之后才能在海拔3000米的青藏高原上定居的,而这项最新研究则显示,人类大约是在5200年前才进入“世界屋脊”青藏高原定居下来。

此外这项研究还发现这一人类迁移事件发生在地球正在变冷的时期,研究人员通过对青藏高原东北地区各地动物骨骼、植物遗骸及其它人工制品分析,描绘了一幅该地区早期人类定居的画面。这些采样的大部分遗址代表了沿着黄河及其支流的早期农耕定居点。

研究人员还发现,这些最早定居的人类主食为谷物,如小米和黍,而这些植物生长在海拔2500米之下,之后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大约在3600年前,定居者们的食物变成了大麦,这才开始再次向上迁移,达到海拔4700米的高度。

研究人员认为这些早期定居者可能是为了狩猎才来到青藏高原,但主食的变换,抗冻植物的出现帮助他们在此处定居了下来。

(生物通:万纹)

原文标题:

Agriculture Facilitated Permanent Human Occupation of the Tibetan Plateau after 3,600 BP

作者简介:

陈发虎:男,1962年12月生。1990年毕业于兰州大学,获自然地理学博士学位,1994年任兰州大学教授,1995年任博士生导师。1995-1997年英国利物浦大学地理系博士后研究,2002年获基金委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005年任基金委“西部干旱环境变化”创新群体负责人,2005-2008年任教育部“****”特聘教授。现任西部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西部环境与气候变化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自然地理学学科带头人。

  1994年获教育部跨世纪人才计划、1996年获中国青年科技奖、1997年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1997年入选中组部1-2层次国家“百千万”人才计划,1998年获甘肃省优秀专家、1999-2005年任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院长,2005-2008年任兰州大学“西北资源环境与生态”“985”I类平台首席科学家,2005年任国家外专局/教育部自然地理学学科引智创新计划负责人。曾获首届甘肃省十大杰出青年科技奖,2005年获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现任国际第四纪联合会(INQUA)古气候委员会委员和陆地过程委员会通讯委员,任国际地理联合会(IGU)环境演化委员会副主席、COMLAND委员会委员,国际古湖沼学会咨询委员会委员,曾任INQUA东亚全新世分委员会主席、亚洲中部古气候工作组主席等;曾兼任英国伦敦大学学院地理系、利物浦大学地理系等大学访问教授;现任中国地理学会副理事长,任中国资源学会和中国第四纪研究会常务理事,任中国地理学会环境变化委员会主任、中国第四纪研究会干旱区环境专业委员会主任等。兼任《中国科学.地球科学》执行主编(地理学),《Frontier of Earth Science》、《冰川冻土》、《地理科学》、《湖泊科学》副主编,《科学通报》特邀编辑, 以及《Journal of Quaternary Science》、《第四纪研究》、《地球科学进展》、《中国沙漠》等杂志编委。

◆研究进展

  主要从事干旱-半干旱区的环境变化研究,在兰州大学建立了具有国际竞争力、稳定的地学研究群体。先后开展了西部黄土地层与黄土气候学、晚第四纪气候快速变化、全新世干旱事件、干旱区湖泊演化和西风区湿度变化等的研究工作。系统开展了黄土高原西部地区的黄土地层、黄土沉积年代和气候记录研究,以西部地区典型的兰州九州台黄土剖面为基础,建立了适用于黄土高原西部区域对比的黄土-古土壤序列;开展了末次冰期旋回冰期/间冰期状态的气候快速变化研究,较早发现我国末次冰期冬、夏季风均存在快速变化,提出了末次冰期旋回、全新世千年尺度气候快速变化及其全球对比;开展了我国中部沙漠区晚第四纪内陆湖泊和沙漠的演化历史,发现河套平原晚第四纪“吉兰泰-河套”古大湖;探讨了甘青宁地区史前文化演化及其与环境、气候变化的关系,对粟作农业在黄河中上流流域的扩展和人类大规模定居青藏高原取得了新认识;发现中纬度亚洲全新世降水(湿度)气候变化的空间分异,提出并论证了亚洲中部干旱区全新世、近千年、近百年、器测资料时期不同时间尺度和不同分辨率的气候变化“西风模式”。围绕上述领域,曾主持完成国家“973”项目的课题2项、国家自然科学项目7项(含重点项目和国家创新群体项目);参加完成“85”攀登项目等。出版中英文专著(编辑)4部,编辑SCI刊物专辑4期。发表论文300余篇,包括Science, Quaternary Science Reviews、Earth Science Reviews、PNAS、Palaeo-3、Catena、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Scientific Report等刊物发表SCI论文150余篇,论著被SCI刊物引用3000余次,H指数31。获省部级科技奖8项,其中一等奖4项,2007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第一完成人)。

◆当前研究方向

  1. 中东亚干旱区气候变化的“西风模态”及其机制;

  2. 全新世干旱事件与亚洲夏季风演化的湖泊记录;

  3. 主要沙漠演化年代学、晚第四纪干旱区湖泊演化和绿洲沙漠化;
 

董广辉

个人简历

1995.09-1999.07:东北农业大学土壤与农业化学专业,获学士学位;
1999.09-2002.07: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所土壤学专业,获硕士学位;
2002.09-2005.06:北京大学自然地理专业,获博士学位;
2005.07-2009.05: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西部环境与气候变化研究院讲师;
2006.02-2007.02:教育部科学技术司借调,从事科技行政管理工作;
2009.05- :兰州大学西部环境与气候变化研究院副教授。

研究成果

较为系统地对甘青文化区的新石器文化和青铜文化遗址开展了考察、碳十四测年,以及植物和动物遗存的鉴定分析工作,初步厘清甘青地区新石器-青铜文化时代的农业发展与传播历程,深入探讨了史前文化演变的过程与动力。

研究方向

环境考古,第四纪环境变化研究。主要从事甘青地区新石器-青铜时代农业传播与发展研究、青藏高原史前人类研究和新石器文化演化过程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等工作。

在研项目

2013.1-2016.12: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青藏高原东北缘青铜时代人类定居的时空过程及影响因素研究,批准号:41271218,经费:80万;
2011.1-2013.12: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湟水、洮河流域与渭河上游马家窑和齐家文化时空演变过程与环境动力研究,批准号:41072123,经费:47万;
2007.1-2009.12: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河湟谷地齐家文化前后人地关系演变的过程与机制,批准号:40601094,经费:25万;
2007.1-2012.12:主持国家支撑计划项目“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子课题,3500BC-1500BC中国文明形成与早期发展阶段的环境研究,批准号:2006BAK21B02,经费:21万;
2011.1-2015.12:参与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子课题,甘青文化区旱作农业起源与传播,批准号XDA05130601,经费:120万;
2010.6.1-2011.12.31:参与全球变化研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纳入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课题,西风区气候环境变化的特征与机制,批准号:2010CB950202,经费:30万;
2006.1-2010.12:参与国家外专局/教育部学科创新引智创新计划,西部环境变化创新引智基地,项目编号:B06026,经费:1800万,董广辉(管理人),经费:50万。

 

 

相关新闻
生物通微信公众号
微信
新浪微博
  • 搜索
  • 国际
  • 国内
  • 人物
  • 产业
  • 热点
  • 科普
  • 急聘职位
  • 高薪职位

知名企业招聘

热点排行

    今日动态 | 人才市场 | 新技术专栏 | 中国科学人 | 云展台 | BioHot | 云讲堂直播 | 会展中心 | 特价专栏 | 技术快讯 | 免费试用

    版权所有 生物通

    Copyright© eBiotrad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信箱:

    粤ICP备0906349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