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医科大学Nature子刊发表GWAS新成果

【字体: 时间:2014年08月12日 来源:生物通

编辑推荐:

  来自重庆医科大学、电子科技大学等机构的研究人员,通过全基因组关联研究(GWAS)鉴别出了伏格特小柳原田综合征(Vogt-Koyanagi-Harada syndrome ,VKH)新风险位点。相关论文于8月10日发表在《自然遗传学》(Nature Genetics)杂志上。

  

生物通报道  来自重庆医科大学、电子科技大学等机构的研究人员,通过全基因组关联研究(GWAS)鉴别出了伏格特小柳原田综合征(Vogt-Koyanagi-Harada syndrome ,VKH)新风险位点。相关论文于8月10日发表在《自然遗传学》(Nature Genetics)杂志上。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杨培增(Peizeng Yang)教授以及任职于电子科技大学医学院和四川省人民医院的杨正林(Zhenglin Yang)教授是这篇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杨培增教授是卫生部突出贡献专家,其擅长治疗各种顽固葡萄膜炎,如Behcet病、VKH综合征、交感性眼炎、视网膜血管炎、风湿病性葡萄膜炎等。杨正林教授是我国眼睛疾病基因研究领域的知名专家。

VKH综合征是一种累及眼部、听觉系统、脑膜和皮肤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是继白塞病之后较常见的全葡萄膜炎。眼部主要表现为脉络膜炎,脉络膜视网膜炎,视乳头炎,神经视网膜炎和肉芽肿性全葡萄膜炎,常伴有脑膜刺激征,听觉功能障碍,皮肤和毛发改变等全身性表现。患者常出现头痛、头昏、耳鸣,双眼视力下降,视乳头、视网膜出现水肿,浆液性视网膜脱离,后期可出现晚霞状眼底、脱发与白发、皮肤白癜等改变。

VKH综合征在有色人种中发病率高,日本、我国、拉丁美洲(特别是巴西)及美国印第安人为高发人群,其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清楚。据报道此病可能与病毒感染、自身免疫及遗传因素有关。

近年来,GWAS技术的发展通过成功鉴别新的遗传易感位点,帮助人们更深入地了解成百上千疾病的发病机制(延伸阅读:南京医科大学Nature子刊发布GWAS研究新成果 )。以往有研究从基因水平证实日本VKH患者主要与HLA-DRB1*0405密切相关,表明VKH综合征具有遗传易感性,研究人员期望利用GWAS通过鉴别新的风险位点,来获得关于VKH综合征的新认识。

在这篇文章中,研究人员通过GWAS研究在中国汉族人群中系统搜索了VKH综合征新的易感位点。研究分为初筛和验证两阶段展开。在初筛阶段研究员分析了774例VKH综合征病例以及与之相匹配的2,009例健康对照的2,208,258个SNPs。在验证阶段他们进一步对分别包含415例VKH综合征病例和2,006例健康对照,以及349例VKH综合征病例和1,588例健康对照的两组人群进行了验证。

研究人员由此发现了与VKH综合征易感性相关的3个位点:IL23R-C1orf141(rs117633859, Pcombined = 3.42 × 10−21, odds ratio (OR) = 1.82); ADO-ZNF365-EGR2( rs442309, Pcombined = 2.97 × 10−11, OR = 1.37); 和HLA-DRB1/DQA1( rs3021304, Pcombined = 1.26 × 10−118, OR = 2.97)。

他们证实,其中5个非HLA基因都表达在人类虹膜组织中。IL23R也表达于睫状体中,EGR2表达于睫状体和脉络膜中。报告基因检测结果表明,在IL23R基因启动子区域内rs117633859的风险G等位基因显示低转录活性,这与人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IL23R mRNA表达减少有关。

这项研究的结果为VKH综合征的遗传学和生物学提供了更多的见解。

(生物通:何嫱)

生物通推荐原文摘要:

Genome-wide association analysis of Vogt-Koyanagi-Harada syndrome identifies two new susceptibility loci at 1p31.2 and 10q21.3

To identify new genetic risk factors for Vogt-Koyanagi-Harada (VKH) syndrome, we conducted a 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y of 2,208,258 SNPs in 774 cases and 2,009 controls with follow-up in a collection of 415 cases and 2,006 controls and a further collection of 349 cases and 1,588 controls from a Han Chinese population. We identified three loci associated with VKH syndrome susceptibility (IL23R-C1orf141, rs117633859, Pcombined = 3.42 × 10−21, odds ratio (OR) = 1.82; ADO-ZNF365-EGR2, rs442309, Pcombined = 2.97 × 10−11, OR = 1.37; and HLA-DRB1/DQA1, rs3021304, Pcombined = 1.26 × 10−118, OR = 2.97)……

作者简介:

杨培增

男,教育部****特聘教授,两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卫生部突出贡献专家,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人事部“百千万工程”第一、二层次人才,国务院学位委员第五届、第六届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医学部第一届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副主委,眼免疫(葡萄膜炎)学组组长,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眼科学重庆市市级重点实验室主任,重庆市眼科研究所所长,重庆市眼科学分会主任委员。
杨培增早年就读于河南医学院和河南医科大学,1990年在中山医科大学获博士学位,留校在中山眼科中心从事葡萄膜炎临床、科研与教学工作,2008年被引进至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多次受国家教委公费公派到荷兰国家眼科研究所、美国Casey眼科研究所作访问学者及客座教授进行葡萄膜炎合作研究,以项目负责人先后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基金、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国际合作研究项目、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项目,负责的项目资助额度230万元)、 卫生部部属医院临床学科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5项)、重庆市百名杰出科技领军人才培养计划等资助,其领导的团队在葡萄膜炎发病机制、诊断和治疗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在国际著名眼科及相关学科杂志发表SCI论文114篇(他作为第一和/或通讯作者有108篇),国内期刊文章100余篇

杨正林

四川省医院人类疾病基因研究四川省重点实验室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是我国眼睛疾病基因研究领域知名专家,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在四川建立了一个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眼睛疾病基因研究平台。发表SCI论文60余篇,鉴定了9个眼睛疾病基因,定位多个疾病连锁区域及易感位点,多次应邀在国内外学术会议上作大会报告。先后获四川省科技进步一、二、三等奖各2项,以及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全国医德标兵、卫生部突出贡献青年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省十大杰出青年、省五一劳动奖章、省海外****等荣誉称号。

相关新闻
生物通微信公众号
微信
新浪微博
  • 搜索
  • 国际
  • 国内
  • 人物
  • 产业
  • 热点
  • 科普
  • 急聘职位
  • 高薪职位

知名企业招聘

热点排行

    今日动态 | 人才市场 | 新技术专栏 | 中国科学人 | 云展台 | BioHot | 云讲堂直播 | 会展中心 | 特价专栏 | 技术快讯 | 免费试用

    版权所有 生物通

    Copyright© eBiotrad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信箱:

    粤ICP备0906349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