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长端粒意味着青春不老吗?

【字体: 时间:2016年07月29日 来源:生物通

编辑推荐:

  最近,研究人员不通过遗传操纵,制备出了具有更长端粒的嵌合小鼠。这些小鼠将带给我们关于长寿和癌症的什么信息呢?

  

生物通报道:最近,研究人员不通过遗传操纵,制备出了具有更长端粒的嵌合小鼠。这些小鼠将带给我们关于长寿和癌症的什么信息呢?

端粒是真核细胞染色体末端重复的、富含GC的序列,它们可以保护染色体不被降解。在脊椎动物中,端粒是由串联的TTAGGG重复序列组成,结合一组(6个)称为端粒蛋白复合体的蛋白质。随着正常细胞的衰老,端粒逐渐缩短,因为DNA复制复合物无法到达染色体的末端。端粒酶可以通过添加重复序列,以及无限分裂的细胞(如干细胞和癌细胞)中端粒酶的活跃表达来延长端粒,保持其端粒的长度。

在小鼠和人类中,端粒减少到一个极短的长度,可诱导细胞衰老或细胞凋亡,并与衰老及其相关的疾病有关。这促使研究人员想知道:端粒酶在哺乳动物中的过度表达,是否可以阻止端粒缩短,从而延迟甚至扭转衰老的影响。虽然这似乎是稍微奏效的,但是不受欢迎的副作用可使癌症的发病率增加,从而使这种治疗用作一种回春疗法并没有那么大的吸引力。

现在,西班牙国家癌症研究中心Maria Blasco带领的研究人员在《Nature Communications》发表的一项研究表明,他们可以制备具有超长端粒的小鼠,而不需要遗传操作——如可导致癌症的端粒酶过表达。

在小鼠和牛胚胎中,当桑椹胚过渡后,端粒酶在内细胞群(ICM)中变得活跃,从而使任何短的端粒延长到基因决定的长度。Blasco的研究团队此前曾发现,与囊胚中的ICM细胞相比,ICM来源的胚胎干细胞(ESC)的体外扩增,可延伸端粒的延长过程,从而使ESC端粒的长度加倍。至关重要的是,在胚胎干细胞生成这些超长端粒时,并不涉及修改端粒酶基因,这些ESCs可以被聚合成桑椹胚,发展成为囊胚,同时保持着超长端粒。

索取2015十大创新产品:Callisto™全自动细胞给药系统的详细技术资料

Blasco的研究团队想知道,他们是否可以在体外利用这一点——扩增ESCs以制备一种嵌合体小鼠,它们的细胞具有超长端粒,如果是这样的话,这会对这些小鼠的生物学产生什么效应。

研究人员首先确定了:通过体外传代培养ESCs 60代,端粒可被延长的长度是否有限制。通过培养24代,平均端粒长度达到其最大长度的两倍,到了60代,端粒长度并没有任何进一步的增加。RNA序列分析证实,这些胚胎干细胞的绝大多数基因没有被差异地调节,其中没有细胞参与端粒生物学或长寿。

人们所关心的是,当延长ESCs中的端粒时,是否会损害DNA,因为复制超长端粒的困难。通过染色双链断裂的γH2AX标记,研究人员发现有非常小的DNA损伤,或端粒特异性的损伤直到ESCs的24代。

然后,Blasco的研究小组聚集了低传代扩增的ESCs,具有8细胞桑椹胚的GFP +来产生嵌合体小鼠。这些小鼠表现出正常的形态,并且通过跟踪GFP的表达,他们发现,具有超长端粒的胚胎干细胞衍生物,在高度(肠道和皮肤)和缓慢(大脑)增殖的组织中占到了20% 到50%,并且这些组织有正常的组织学。与GFP-细胞相比,来自成人嵌合小鼠的GFP+细胞,有着更长的平均端粒长度。

虽然作者观察到,两个具有超长端粒的GFP+细胞和具有正常端粒的GFP-细胞,表现出与年龄有关的端粒缩短,但在时间点检测过程中,前者保持着比后者更长的端粒。虽然在6到12月龄的小鼠细胞中有中等数量的DNA损伤,但是很少发生在具有超长端粒的细胞中,这表明较长的端粒能够更好地保护DNA不受损伤。

最重要的是,Blasco研究小组发现,具有超长端粒的嵌合体小鼠,与具有正常长度端粒的嵌合小鼠有着相似的生存率,它们没有形成更高比例的自发性肿瘤。

以往的研究表明,具有正常端粒长度的干细胞,在再生组织(例如皮肤和肝脏)方面,功能优于那些具有缩短端粒的干细胞,因此Blasco的团队测试了具有超长端粒的细胞。使用皮肤伤口愈合试验,他们表明,与具有正常端粒的嵌合小鼠和非嵌合的对照小鼠相比,具有超长端粒的嵌合小鼠有着更高的伤口愈合率。

Blasco和Varela在新闻发布会上说:“下一步我们将产生一个新的小鼠物种,它所有细胞的端粒长度是正常小鼠的两倍。然后,我们将能够解决一些仍未解决的重要问题:具有加倍长度的端粒的小鼠,会活得更久吗?大自然是利用这种机制来决定基因相似的物种的不同寿命吗?这个新的物种其癌症发病率将会更高还是更低?”

端粒成为近年来的一个研究热点。大多数研究认为端粒的长度可以预测寿命,但是今年5月份的一项研究表明,血液循环中的白细胞端粒长度(LTL),并不能有效地预测无疾病症状的人是否有心血管疾病风险。这项研究的结果发表在国际著名期刊《美国心脏病学会杂志》(JACC)。相关阅读:著名期刊质疑端粒长度的一种预测作用

西班牙国家心血管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员发现,心肌细胞染色体的末端会在出生后迅速侵蚀,从而限制了细胞增殖和替换受损心脏组织的能力。这项研究将刊登在2016年5月30日的《Journal of Cell Biology》杂志上,并提出了潜在的新干预措施,可提高心脏病发作后的心脏自我修复能力。相关阅读:JCB:端粒长度与心脏再生有关

(生物通:王英)

生物通推荐原文:
Varela E, Muñoz-Lorente MA, Tejera AM, Ortega S, Blasco MA. Generation of mice with longer and better preserved telomeres in the absence of genetic manipulations. Nat Commun. 2016 Jun 2;7:11739. doi: 10.1038/ncomms11739

相关新闻
生物通微信公众号
微信
新浪微博
  • 搜索
  • 国际
  • 国内
  • 人物
  • 产业
  • 热点
  • 科普
  • 急聘职位
  • 高薪职位

知名企业招聘

热点排行

    今日动态 | 人才市场 | 新技术专栏 | 中国科学人 | 云展台 | BioHot | 云讲堂直播 | 会展中心 | 特价专栏 | 技术快讯 | 免费试用

    版权所有 生物通

    Copyright© eBiotrad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信箱:

    粤ICP备0906349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