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位大陆学者获HHMI“国际青年科学家奖”:65万美元经费

【字体: 时间:2017年05月17日 来源:生物通

编辑推荐:

  近期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HHMI公布了2017年早期职业科学家项目(2017 Early Career Scientist Program)的第二批入选者,其中包括7位大陆学者,他们分别是中科院生物物理所李国红研究员和王艳丽研究员、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颉伟研究和医学院祁海研究员、北京大学分子医学研究所刘颖研究员、中科院上海生化与细胞研究所陈玲玲研究员,以及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付巧妹研究员。

  

生物通报道:近期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HHMI公布了2017年早期职业科学家项目(2017 Early Career Scientist Program)的第二批入选者,其中包括7位大陆学者,他们分别是中科院生物物理所李国红研究员和王艳丽研究员、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颉伟研究和医学院祁海研究员、北京大学分子医学研究所刘颖研究员、中科院上海生化与细胞研究所陈玲玲研究员,以及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付巧妹研究员。

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是美国一个非营利性医学研究所,是由著名飞行员,工程师霍华德·休斯于1953年成立的,到目前为止它是美国规模最大的私人资金资助生物和医学研究的组织之一,长期致力于支持生物医学前沿基础研究,在美国抑或是世界生物医学研究的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国际青年科学家奖旨在帮助领域内已崭露头角的青年科学家成长,为全球科技的发展贡献力量。申请者需具有在美国或英国至少一年的学习经历,建立独立实验室时间少于7年。

 

 

 

 

 

陈玲玲

陈玲玲毕业于美国康涅狄格大学医学院获生物医学博士学位,同时获商学院工商管理学硕士学位。2011年起任生化与细胞所研究员、研究组长、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长非编码RNA(lncRNA)研究,在lncRNA前沿技术、新类型lncRNA分子的发掘、特异lncRNA的功能机制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研究成果。曾获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全球华人生物学家协会青年研究员奖等;2016年受聘为中科院特聘研究员。

 

 

 

 

 

颉伟 生物通专访:展开一幅瑰丽的表观遗传研究新画卷

2003年在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获学士学位,2008年在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获分子生物学博士学位、统计学硕士双学位。2009至2013年,在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从事博士后研究。2013年,受聘于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同时入选清华-北大生命科学联合中心。颉伟研究早期胚胎发育中染色质的重编程及表观遗传信息的传递、建立和调控,希望阐明在生命起始时期,精子和卵子是如何通过受精并进一步发育成为全能性胚胎、及在此过程中父母与子代的信息传递关系,这是个体发育和细胞分化生物学里最基本、最有挑战性的科学问题之一。2016年6月,颉伟实验室在《自然》期刊以长文形式首次报道了哺乳动物早期胚胎染色质在分子水平的重编程模式。另外,颉伟和医学院那洁课题组合作,通过开发高灵敏检测方法在国际上首次报道了组蛋白修饰在哺乳动物早期胚胎发育中的重编程规律,第一次回答了“组蛋白修饰能否传递到下一代”这个长久以来悬而未决的重大科学问题。这一成果2016年9月发表于《自然》和《分子细胞》(Molecular Cell)杂志。2016年12月,颉伟实验室再次在《分子细胞》期刊发表论文,报道基因印记(一种特殊的亲代表观遗传记忆)是如何通过一种调节因子的蛋白亚型转化所调控的。这些研究成果首次在DNA水平揭示了受精后染色质剧烈的重编程过程,开创和建立了研究早期胚胎发育中染色质调控的一系列重要体系和方法,为更好地研究和理解生命如何起始铺平了道路。

 

 

 

 

 

付巧妹

付巧妹研究员及其团队已取得的主要学术研究成果包括:(一)破译最古老的现代人基因组;(二)发现一欧洲早期现代人几代前的祖先曾与尼安德特人混血;(三)翔实地绘制出冰河时期欧亚人群遗传谱图;(四)通过开发捕获DNA技术从中国4万年化石中获得世界首例早期现代人核DNA。相关成果在Nature、Science、PNAS、The American Journal of Human Genetics,Current biology等国际学术刊物发表,包括Nature十三篇(三篇第一作者,一篇共同通讯),相关成果被Nature评为“2014年度十大科学事件”之一、入选“2016年度中国古生物学十大进展”。2016年她被Nature评为中国十大科学之星之一;同年获中科院青年科学家奖。付巧妹此次入选,为我国在古生物遗传方面的研究确立了强有力的国际地位。

 

 

 

 

研究组主要从事染色质结构和表观遗传调控的研究,重点研究胚胎干细胞发育分化过程中染色质高级结构动态变化及其表观遗传调控的分子机理,阐明染色质高级结构动态调控在细胞命运决定中的生物学功能和分子机理。

 

 

 

 

 

中科院“****” 获得者
中科院生物物理所,中国科学院核酸生物学重点实验室,创新课题组组长
研究方向:
(1)CRISPR/Cas系统的作用机理研究
(2)小分子介导的基因沉默的结构生物学研究

 

 

 

 

 

1996年在北京医科大学获临床医学学士学位,2003年在美国得克萨斯州加尔韦顿医学院获得病理学博士学位。2003至2009年,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从事博士后研究。2009年,受聘于清华大学医学院,2011年入选清华-北大生命科学联合中心。祁海研究抗体免疫应答的调节机制,希望通过深入理解机体受到病原侵袭后如何产生和保持免疫记忆,从而改善抗感染疫苗和控制自免疫病的方法。抗体免疫应答涉及被称为T细胞和B细胞的两类免疫细胞之间的协同作用。祁海及其团队通过在动物体内免疫应答发生的不同阶段直接观察这一过程,在分子水平揭示了控制这两类细胞协同作用的数个重要机制。基于这些工作,过去无法人为操纵的抗体亲合力成熟过程有了通过疫苗进行优化的可能。祁海教授的工作成果,曾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在《自然》(Nature)发表4篇论文、在《科学》(Science)发表2篇论文。祁海教授作为教育部****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曾获得“Scopus未来科学之星”金奖(2009)、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称号(2010)、第八届谈家桢生命科学奖创新奖(2015)、第十一届华人生物学家协会“青年奖”(2016),以及第十七届吴阶平-保罗杨森医学药学奖(2016)。

 

 

 

 

 

刘颖

2006年在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获学士学位,2011年在美国西南医学中心获得生物化学博士学位,随后作为Helen Hay Whitney Fellow在美国麻省总医院和哈佛大学医学院进行博士后研究。2013年底受聘北京大学分子医学研究所,同时入选生命中心。刘颖的研究工作围绕细胞稳态调控,主要集中于线粒体应激的分子机制研究,希望从机体、组织和细胞等多层面深入理解线粒体损伤是如何被感知并进而启动相应的保护和修复机制;她的研究工作也涉及细胞在营养物质缺乏时的应激性代谢调控机制。迄今以第一或通讯作者身份在《Nature》,《Science》,《Mol. Cell》和《Cell Research》等杂志发表多篇高水平论文。刘颖是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入选中组部“****”(2014),曾获得”Stanford Biochemistry Founders’ Award” (2010),西南医学中心Nominata Award (2011),哈佛大学华人生物医学年度奖 (2014)。

(生物通:万纹)

相关新闻
生物通微信公众号
微信
新浪微博
  • 搜索
  • 国际
  • 国内
  • 人物
  • 产业
  • 热点
  • 科普
  • 急聘职位
  • 高薪职位

知名企业招聘

热点排行

    今日动态 | 人才市场 | 新技术专栏 | 中国科学人 | 云展台 | BioHot | 云讲堂直播 | 会展中心 | 特价专栏 | 技术快讯 | 免费试用

    版权所有 生物通

    Copyright© eBiotrad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信箱:

    粤ICP备0906349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