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位百人学者再发Nature文章:B型GPCR信号转导新机制

【字体: 时间:2018年01月05日 来源:中科院

编辑推荐:

  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上海科技大学等处的研究人员首次测定了胰高血糖素受体(Glucagon receptor, GCGR)全长蛋白与多肽配体复合物的三维结构,揭示了该受体对细胞信号分子的特异性识别及其活化调控机制。

  

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上海科技大学等处的研究人员发表了题为“Structure of the glucagon receptor in complex with a glucagon analogue”的文章,首次测定了胰高血糖素受体(Glucagon receptor, GCGR)全长蛋白与多肽配体复合物的三维结构,揭示了该受体对细胞信号分子的特异性识别及其活化调控机制。这项成果有助于深入理解B型GPCR发挥生理效应的结构生物学基础,加快II型糖尿病治疗新药的开发。

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2018年1月4日的Nature杂志上,文章的通讯作者为上海药物所吴蓓丽和赵强两位研究员(具体介绍见下)。

GPCR是人体内最大的膜受体蛋白家族,在细胞信号转导中发挥重要作用。GPCR与人体疾病关系密切,目前有40%以上的上市药物以GPCR为靶点。根据其相似性,GPCR可分为A、B、C和F等四种类型。B型GPCR包括GCGR等多种重要的受体蛋白,识别并结合多肽类激素,对于维持体内激素平衡至关重要。这类受体包含胞外结构域和跨膜结构域,两者共同参与识别细胞信号。由于获得稳定和完整的B型GPCR蛋白(尤其是B型GPCR与多肽配体结合的复合物)难度极大,其结构研究极具挑战性。

GCGR参与调节体内血糖稳态,是治疗II型糖尿病药物的重要靶点,其结构信息的缺失不仅严重制约了对该受体信号识别和转导机制的认识,也极大地影响了靶向GCGR的药物研发,目前尚无上市药物。

2017年,由中科院上海药物所吴蓓丽、王明伟和蒋华良分别领衔的三个研究组合作解析了全长GCGR蛋白同时与一种小分子变构调节剂(NNC0640)和拮抗性抗体(mAb1)抗原结合片段结合的复合物晶体结构,首次在较高分辨率水平为人们呈现了全长B型GPCR蛋白的三维结构,并揭示该受体不同结构域对其活化的协作调控机制,迈出了阐明B型GPCR信号转导机制的关键一步。具体见:II型糖尿病治疗新突破

此后,上海药物所的相关科研团队再次联合攻关,成功解析了全长GCGR与胰高血糖素类似物NNC1702结合的复合物晶体结构,从而揭示了B型GPCR与多肽配体结合的精细模式。

项目负责人吴蓓丽表示:“这项成果是我们针对B型GPCR开展结构与功能研究的又一重要进展。GCGR与多肽配体相互作用模式的阐明不仅有助于深入理解B型GPCR对细胞信号分子的识别机制,并且为靶向GCGR的药物设计提供了迄今为止精度最高的结构模版,将在很大程度上促进治疗II型糖尿病的新药的研发。”


全长GCGR结构示意图:GCGR参与调节体内血糖稳态,是治疗II型糖尿病药物的重要靶点。左图为全长GCGR蛋白与小分子变构调节剂NNC0640以及拮抗性抗体mAb1结合的复合物晶体结构;右图为全长GCGR蛋白与多肽配体NNC1702结合的复合物晶体结构。两个结构以飘带图和表面图表示,GCGR的跨膜结构域为蓝色,胞外结构域为橙色,连接肽为绿色,第一个胞外环区为紫红色,NNC1702为红色(右图),NNC0640为黄色(左图),抗体mAb1为蓝绿色(左图)。细胞膜以灰色区域表示。

研究人员在以往研究中发现,GCGR连接胞外结构域和跨膜结构域的肽段通过与受体蛋白其他区域的相互作用,在受体活化调控中扮演关键角色。分析GCGR与多肽配体NNC1702结合的复合物结构,并与以往解析的全长GCGR结构进行比较,他们进一步发现该连接肽段在受体结合多肽配体时发生了显著的构象变化,其二级结构由β折叠转变为α螺旋,并伴随结构的迁移,使受体的两个结构域之间的相对取向发生了巨大变化,从而促进受体与多肽配体的紧密结合,导致受体激活。

此外,该连接肽通过与多肽配体中段区域的相互作用对受体跨膜结构域的构象进行精细调节,进而调控受体活化。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赵强说:“这一发现着实令人惊叹,虽然只含12个氨基酸,但这个连接肽却发挥着如此重要的作用,这在过去的GPCR结构研究中从未被发现过,使我们对B型GPCR的信号调控机制有了更为深入的认识。”

基于GCGR与NNC1702结合的复合物结构,研究团队还运用受体-配体竞争结合、计算机模拟和双电子共振等多种技术手段开展了一系列功能性研究,阐明了GCGR在不同功能状态下构象的动态变化,并对受体活化的调控机制进行了深入探究。

这项研究得到上海药物所、复旦大学和上海科技大学等多个研究组的大力支持。项目的主要合作者之一、中科院院士、上海药物所所长蒋华良说:“这不仅是上海药物所GPCR研究团队取得的又一项重大研究成果,也标志着一个GPCR研究高地已在上海科创中心建设的核心区——张江高科技园区崛起。”

研究论文的第一作者是研究生张浩楠,该项目的主要合作者还有上海药物所研究员王明伟、杨德华,上海科技大学iHuman研究所教授Raymond Stevens,丹麦诺和诺德公司博士Steffen Reedtz-Runge,加拿大多伦多大学教授Oliver Ernst,美国GPCR研究联盟博士Michael Hanson,郑州大学博士杨琳琳以及华东师范大学教授阳怀宇等。中科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上海市科学与技术发展基金和上海市教育委员会等部门资助了该项研究。

作者简介:
吴蓓丽


于2006年获清华大学生物物理专业博士学位。从2007年至2011年,在美国Scripps研究所进行博士后阶段的研究工作。2011年,全职回国加入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并入选中国科学院“****”。现任上海药物研究所研究员/研究组组长、上海科技大学兼职教授。吴蓓丽从事生物大分子蛋白质的结构生物学研究多年,通过测定蛋白质分子的高分辨率晶体结构,研究其结构与功能关系。目前,主要针对G蛋白偶联受体(GPCR)开展结构生物学研究,以期揭示不同GPCR蛋白对细胞外信号分子的特异性识别机制,以及将信号向下游传递的特异性传导机制,并为靶向GPCR的药物研发提供线索和依据。已在上海药物所成功建立了GPCR结构生物学研究平台,并在多种重要GPCR蛋白的结构测定工作中取得了较大的进展。

教育经历 

09/01/1997– 07/31/2001, 北京师范大学,本科 

09/01/2001– 07/31/2006, 清华大学,博士

工作经历 

04/01/2007– 07/18/2011, 美国Scripps研究所,博士后 

07/19/2011–至今, 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研究员 

12/01/2012–至今, 上海科技大学,兼职教授

研究方向:
主要从事G蛋白偶联受体(GPCR)的结构生物学研究,研究工作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GPCR高分辨率晶体结构解析;
2.GPCR三维结构与功能关系的研究;
3.基于GPCR结构的药物设计与研发

近期及未来研究方向:针对重要的GPCR蛋白开展晶体结构测定工作,为新配体发现提供结构依据,深入研究GPCR介导信号转导的分子机制,为相关功能研究提供新线索。

赵强


主要研究方向为解析在心血管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等一系列重大疾病过程中的GPCR的三维结构,以及隐藏在相关三维结构中的受体-配体识别以及作用信息。2002年他加入清华大学饶子和院士的研究组,并于2007年初获得清华大学博士学位。之后加入美国Scripps研究所 Ray Stevens研究组任博士后,开始从事膜蛋白结构尤其是G蛋白偶联受体的结构研究。2011年,回到上海药物研究所开始独立科研工作。

教育经历
08/31/1998 – 07/12/2002 清华大学
09/01/2002 – 02/05/2007 清华大学

工作经历
04/02/2007 – 07/19/2011 美国Scripps研究所
07/21/2011 – 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
 
研究方向:
从事基于G蛋白偶联受体(GPCR)的高分辨率结构解析以及基于结构的新药发现等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向:
1.GPCR结构解析新技术开发与应用;
2.心血管疾病、自身免疫病、代谢性疾病中的关键GPCR的结构解析及其作用机制研究,以及基于结构的新药开发;
3.GPCR与下游分子的复合物结构研究。

原文标题:

Structure of the glucagon receptor in complex with a glucagon analogue

 

 

相关新闻
生物通微信公众号
微信
新浪微博
  • 搜索
  • 国际
  • 国内
  • 人物
  • 产业
  • 热点
  • 科普
  • 急聘职位
  • 高薪职位

知名企业招聘

热点排行

    今日动态 | 人才市场 | 新技术专栏 | 中国科学人 | 云展台 | BioHot | 云讲堂直播 | 会展中心 | 特价专栏 | 技术快讯 | 免费试用

    版权所有 生物通

    Copyright© eBiotrad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信箱:

    粤ICP备0906349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