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公示杰出科技成就奖授奖建议名单

【字体: 时间:2018年11月13日 来源:中国科学院发展规划局

编辑推荐:

  经11月6日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评审委员会(通用领域)评审,形成了2018年度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授奖建议名单(通用领域),现通过中国科学院院网站公布(详见附件)。

  

2018年度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授奖建议名单公示(通用领域)

根据《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条例》和《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实施细则》的有关规定,经11月6日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评审委员会(通用领域)评审,形成了2018年度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授奖建议名单(通用领域),现通过中国科学院院网站公布(详见附件)。

自公布之日起15天内为异议期。任何法人单位和个人对授奖建议名单成果的真实性、水平、创新性及影响评价等如有异议,应以书面并实名形式向中国科学院发展规划局提出。

以法人单位名义提出的异议,应在异议材料上加盖法人单位公章,并写明联系人地址、电话和电子信箱。以个人名义提出的异议,应在异议材料上签署真实姓名,并写明本人身份证号、工作单位、联系地址、电话和电子信箱。

凡表明真实身份、如实提出异议意见、提供必要证明材料的异议为有效异议。发展规划局将会同评审专家,对异议受理截止期前受理的有效异议进行核实处理。我们将对异议提出者予以严格保密。

联系单位:中国科学院发展规划局评估奖励处

联 系 人:周长海

联系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52号

邮政编码:100864

联系电话:010-68597459

传  真:010-68597457

E-mail:pingguchu@cashq.ac.cn

中国科学院发展规划局

2018年11月9日
 

基于射频波驱动的托卡马克高约束稳态运行
研究集体
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

研究集体主要科技贡献: 该研究集体针对托卡马克聚变
堆实现高约束稳态运行的重大挑战,锐意创新,探索出了一
条“基于射频波驱动”的科学途径;同时解决了稳态电流驱
动、边界热脉冲控制、约束改善与维持三大制约高约束稳态
运行的科学技术难题;基于这一途径, EAST 装置不断刷新
高约束等离子体运行时间的世界记录, 并稳步提升了等离子
体的约束性能, 成为国际上唯一突破百秒量级高约束等离子
体运行、物理上达到完全稳态的托卡马克实验装置; 实验演
示了高约束等离子体稳态运行的可行性,回答了“高约束等
离子体能否在粒子平衡时间尺度上实现稳态维持”这一重大
科学问题;确立了我国在高约束稳态聚变物理研究方向上的
国际引领地位。

研究集体突出贡献者及主要科技贡献:
万宝年 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
主要科技贡献: 实现了射频波对等离子体的高效加热、
电流驱动和稳定性控制,确立了基于射频波稳态驱动的磁约
束聚变能发展路线。
徐国盛 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
主要科技贡献: 发现了带状剪切流在触发高约束式模形
成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揭示了其抑制湍流、触发高约束式模
形成的机理。
龚先祖 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
主要科技贡献: 发展并验证了基于射频波完全非感应电
流驱动的高约束稳态运行模式,实现 EAST 百秒量级高约束
等离子体运行。

研究集体主要完成者及工作单位:
钱金平 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
梁云峰 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
胡建生 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
肖炳甲 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
孙有文 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
王 亮 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
刘海庆 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
丁斯晔 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
张新军 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
刘甫坤 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
赵燕平 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
徐旵东 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
胡纯栋 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
臧 庆 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
吕 波 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
项 农 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
罗广南 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


拓扑半金属理论及其材料预测研究集体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研究集体主要科技贡献: 该研究集体通过发展特色的电
子结构计算方法, 在拓扑半金属理论和材料预测方面做出了
开拓性的贡献,将拓扑电子态分类从绝缘体推广到了金属,
计算预测并与实验合作首次发现了拓扑狄拉克半金属、外尔
半金属、和三重简并半金属。成果多次入选国际物理界评选
的重大进展,推动我国在该研究领域站在了国际前沿。

研究集体突出贡献者及主要科技贡献:
方 忠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主要科技贡献: 提出了拓扑半金属材料理论,发展了拓
扑不变量计算方法,指导计算预测了相关材料。
戴 希 香港科技大学
主要科技贡献: 发展了拓扑不变量计算方法,建立并分
析了拓扑半金属低能有效模型,指导了材料计算。
翁红明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主要科技贡献: 计算预测了若干拓扑半金属材料,通过
拓扑不变量确认了其拓扑性质。

研究集体主要完成者及工作单位:
方 辰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徐 刚 华中科技大学

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研究集体
中国科学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
研究集体主要科技贡献: 该研究集体充分发挥了中国科
学院科学探测器与卫星工程系统设计结合的独特优势,创新
性地提出了“以有效载荷为中心、以实现科学任务为目标的
整星一体化设计”理念,突破了卫星一体化设计、探测器设
计与等温化控制、大惯量卫星姿态控制以及卫星与载荷的工
程化试验等关键技术,形成了卫星系统解决方案并完成了暗
物质粒子探测卫星的研制、发射及测试。卫星观测能段覆盖
5GeV-10TeV,能量分辨优于 1.5%,超过已有国际同类其它
探测器。有利地支持了重大科学成果的产出。卫星圆满地完
成了全天区γ射线天图的绘制,探测到电子宇宙射线能谱在
1TeV 附近处有拐折,反映了宇宙中高能电子辐射源的典型
加速能力,其精确的下降行为对于判定部分(能量低于 1TeV)
电子宇宙射线是否来自于暗物质起着关键性作用, 产生了非
常显著的社会效益。

研究集体突出贡献者及主要科技贡献:
常 进 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
主要科技贡献: 提出卫星的科学目标及观测方法,完成
了探测器物理设计,协助确定探测器技术路线。6
朱振才 中国科学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
主要科技贡献: 创新性地提出了“以有效载荷为中心、
以实现科学任务为目标的整星一体化设计” 方案, 有力推动
卫星研制过程。
李华旺 中国科学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
主要科技贡献: 带领团队完成了关键技术攻关,解决了
硅阵列探测器更新技术状态后的一系列技术问题, 推动该任
务实施。

研究集体主要完成者及工作单位:
安 琪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王焕玉 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
诸 成 中国科学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
苏 弘 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
蔡明生 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
郭建华 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
常 亮 中国科学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
张传鑫 中国科学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
刘树彬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彭文溪 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
刘 杰 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
王连国 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
胡一鸣 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7
杨雅清 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
张 静 中国科学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
张文巧 中国科学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
陈 博 中国科学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

朱道本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
主要科技贡献: 朱道本院士长期潜心从事分子材料和器
件的研究,作为该领域的代表性领军科学家,通过多年理论
与实验相结合的深入系统研究,揭示了分子的化学结构、电
子结构、界面结构与聚集态结构等对载流子输运等光、电特
性影响的规律,提出了功能导向的分子设计的新策略,发展
了性能上创世界纪录的高迁移率有机半导体和有机热电材
料,创新了柔性多功能器件的构筑技术。在有机导体、富勒
烯、有机发光、有机半导体、有机热电材料和器件方面取得
了一大批有重要影响的原创性成果,有力推动了该领域的迅
速发展,引领了该领域的前沿方向,极大地促进了化学与凝
聚态物理、材料科学和信息科学等学科的交叉。

魏辅文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主要科技贡献: 魏辅文院士长期从事濒危动物保护生物
学研究,围绕物种濒危和适应性演化机制科学难题,以大熊
猫为研究模型,取得系列重大突破性进展,是国际上濒危动
物保护基因组学和宏基因组学研究的主要开拓者。重建了大
熊猫的种群历史,阐明其濒危过程和原因,发现其仍具演化
潜力;从形态、行为、生理、遗传和肠道微生物等方面系统
揭示了大熊猫在食性转换和特化历程中适应性演化的机制,
发现其对竹子已产生一系列适应,得到国际同行的高度认可;
阐明了大熊猫孤立小种群崩溃的生态与遗传机制,推动了国
家大熊猫放归和栖息地廊道建设工程的实施;发现大熊猫及
其栖息地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远高于保护投入。为我国生态
文明建设和濒危动物保护做出基础性和应用性的贡献。

新型存储器件及集成研究集体
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
研究集体主要科技贡献: 该研究集体面向存储器领域国
际发展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 长期紧密合作,系统深入研究
了新型存储器机理、 器件材料与结构体系、 性能调控规律、
可靠性表征和集成技术。 取得了局域氧化还原主导的阻变模
型、阻变存储器三维集成、 电荷俘获存储器材料和结构体系
优化及可靠性表征等系列原创性科技成果,获得了国内外同
行的广泛引用和高度评价。 获取了具有自主产权的新型存储
器件及集成解决方案, 主要发明专利和技术研究成果转移到
国内知名集成电路制造企业, 在初期技术来源、人才培养、
国际合作交流等方面为中国存储器的产业发展做出了重要
贡献。

研究集体突出贡献者及主要科技贡献:
刘 明 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
主要科技贡献: 集体组织者和领导者。 在存储器模型机
理、材料结构、核心共性技术和微纳加工等方面做出系统性、
创造性贡献,为存储器产业发展提供了关键理论和技术基础。
谢常青 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
主要科技贡献: 提出纳米加工新方法,发展纳米器件集
成成套制造技术,为国内外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高新企业11
提供纳米加工服务。
龙世兵 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
主要科技贡献: 建立阻变存储器物理模型,提出提高阻
变存储器参数一致性的新方法,系统深入研究了电子束光刻
技术。

研究集体主要完成者及工作单位:
刘 琦 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
吕杭柄 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
李 泠 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
管伟华 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
陈宝钦 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
王 艳 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
牛洁斌 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
余兆安 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
胡 媛 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
朱效立 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
刘 璟 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
李海亮 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
罗 庆 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
许晓欣 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
商立伟 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
卢年端 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
刘 宇 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

相关新闻
生物通微信公众号
微信
新浪微博
  • 搜索
  • 国际
  • 国内
  • 人物
  • 产业
  • 热点
  • 科普
  • 急聘职位
  • 高薪职位

知名企业招聘

热点排行

    今日动态 | 人才市场 | 新技术专栏 | 中国科学人 | 云展台 | BioHot | 云讲堂直播 | 会展中心 | 特价专栏 | 技术快讯 | 免费试用

    版权所有 生物通

    Copyright© eBiotrad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信箱:

    粤ICP备0906349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