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24小时作息模式影响人的生物节律、生理与认知

【字体: 时间:2019年03月28日 来源:中山大学

编辑推荐:

  研究发现SD (sleep deprivation) 或者非24h的工作-休息模式会引起生物钟与周围环境去同步化,进而导致慢性睡眠剥夺,并影响人体的新陈代谢过程,警觉度和作业水平明显降低。

  

中山大学生科院郭金虎教授课题组在美国实验生物学联合会的FASEB Journal 杂志上正式发表了题为“Sleep deprivation and a non-24-h working schedule lead to extensive alternations in physiology and behavior”的研究论文。

该研究发现SD (sleep deprivation) 或者非24h的工作-休息模式会引起生物钟与周围环境去同步化,进而导致慢性睡眠剥夺,并影响人体的新陈代谢过程,警觉度和作业水平明显降低。中山大学博士生马欢和本科生李昀真为文章共同第一作者,郭金虎教授与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六医学中心杨业兵研究员为共同通讯作者。该研究受97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以及中国航天员中心人因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等项目的资助。

地球上大部分生物都拥有生物钟,具有调控生物的生理及环境适应性的重要功能,以保障生物适应地球以24h为周期的环境变化。为了探究非24小时工作-休息模式对人的节律、代谢、睡眠、认知与行为等造成的影响,该研究招募了11名被试进行了共为期10天的SD和非24h 工作/休息模式的实验。在此过程中,尽管被试能够睡眠,他们的睡眠时间明显缩短,困倦度显著增加,他们的警觉度也相应地呈现出显著的下降趋势。此外,本研究的结果还提示被试的激素、和代谢以及口腔微生物的丰度等节律也发生了改变。

非24小时的作息模式常见于商船、海上钻井、舰艇等特殊工种或行业,会导致明显的节律紊乱。这项研究为非24h作息模式影响人的节律、健康与认知提供了较为系统的新证据。该研究也可部分回答关于很多人关注的达芬奇睡眠的问题:将夜晚的睡眠时间分割成数段时间的作息方式对于大多数人可能是不适用的。

郭金虎教授课题组长期从事生物钟相关研究,主要研究兴趣为生物钟的分子调节机制以及特殊环境下生物节律的变化规律与调控,长期参加载人航天、航海等特殊环境下的生物钟研究。郭金虎教授近期还主编、出版了《生物节律与行为》一书,该书属于“十三五”国家重点出版物“人因工程学”丛书,由国防工业出版社出版。

原文标题:

Sleep deprivation and a non-24-h working schedule lead to extensive alternations in physiology and behavior

https://www.fasebj.org/doi/suppl/10.1096/fj.201802727R

相关新闻
生物通微信公众号
微信
新浪微博
  • 搜索
  • 国际
  • 国内
  • 人物
  • 产业
  • 热点
  • 科普
  • 急聘职位
  • 高薪职位

知名企业招聘

热点排行

    今日动态 | 人才市场 | 新技术专栏 | 中国科学人 | 云展台 | BioHot | 云讲堂直播 | 会展中心 | 特价专栏 | 技术快讯 | 免费试用

    版权所有 生物通

    Copyright© eBiotrad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信箱:

    粤ICP备0906349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