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说“杀人蜂”原来是益虫 不宜大规模扑杀

【字体: 时间:2000年11月04日 来源:

编辑推荐:

  

  

  夹江县马蜂泛滥成灾,严重危害当地群众生命安全一事经本报独家报道后,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新华社和各大网站迅速转发了本报报道。昨日上午,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栏目记者李阳又与本报记者取得联系,对夹江“杀人蜂”表示关注,并称定于今日赴夹江采访。李阳除了关注夹江县灭蜂救灾进展情况外,特别关注这里的马蜂为什么会泛滥成灾,以及在生态方面给我们提出了什么样的新课题。这也正是本报所关注的问题。昨日下午从夹江方面获悉,已有专家赴夹江对罕见的蜂灾进行调研。

  经过连续几日的采访,夹江县马蜂泛滥成灾的原因终于有了一个较为确切的说法:有专家认为,越来越暖和的冬季和四川省去年干旱的春季可能是马蜂泛滥的重要原因,同时与马蜂的食物———某些昆虫的增多也有关系。

  据夹江县的老乡们说,这里的马蜂大量出现,主要是从今年夏天开始。去年夏秋季节马蜂也多,但不像今年这样泛滥成灾。这些“杀人蜂”长约2.5厘米,浑身黄褐色,尾部为黑色,蜇人的刺有1厘米长,能扎透两层单衣。人体被蜇的部位会立即红肿,如果不马上使用酸性药水消毒,还会变成黑色,疼痛难忍。蜂毒主要会引起人体肾脏、心脏等功能衰竭,十分危险。“杀人蜂”的蜂窝多在树木、电线杆、房檐上,它们小的直径在15厘米左右,大的超过1米。

  夹江县境内的马蜂从哪里来?为什么会如此众多?这种前所未有的马蜂灾难又向我们提示着什么样的信息?带着种种疑问,记者近日遍寻省内动物和昆虫类的专家。在省农科院、林科院、四川大学、四川师大,这些问题都让专家们颇感为难。

  几经周折,记者才与四川农业大学林园学院蜂类专家龚凫羌教授和西南农大昆虫分类专家吴尉文教授取得了联系,两人的见解不尽相同。

  龚教授说,根据“杀人蜂”的外形特点,可以断定夹江出现的马蜂是胡蜂类的黑盾胡蜂,在我国分布十分广泛。马蜂内有母蜂、雄蜂、工蜂3种。每年春季,受精的母蜂开始出来活动,在隐蔽处筑下一个乒乓球大小的蜂窝,产下数十粒蜂卵,内有雄蜂、工蜂。小群体形成后,小蜂窝就被遗弃,转移至树上筑大蜂窝。工蜂专门负责找食和筑巢,母蜂和雄蜂则专门繁殖下一代。秋天到来的时候,蜂窝内会培育出一大批雄蜂,交尾后即死去,受精的母蜂独自离开蜂窝藏匿,整个蜂窝就解体了。工蜂的寿命不长,母蜂离开后,很快全部死去。马蜂群体在形成过程中有两个环节最为脆弱:一是母蜂越冬期间,一是母蜂春季产卵季节,是决定马蜂数量的关键。如果气温较冷,母蜂就不易越冬;而春季多雨,蜂卵不易成活。暖和的冬季和少雨的春季最适合母蜂生存和繁殖。夹江县马蜂泛滥成灾,气候是主要原因。同时,估计与这里马蜂食物丰富有关。

  吴尉文教授认为,马蜂增多的主要原因是它们的食物丰富,使得马蜂大量繁殖。他说马蜂主要食物是蠕虫类昆虫,营养丰富了,马蜂生命力增强,才能大量繁殖。

  两位教授都认为,马蜂是森林中有益的昆虫,不宜大规模灭杀,否则失去天敌的农林害虫会增多。人工也不可能全部消灭马蜂,今年把这一地的马蜂消灭了,明年春天其它地方的母蜂又会到这里繁殖,填补空白。

相关新闻
生物通微信公众号
微信
新浪微博
  • 搜索
  • 国际
  • 国内
  • 人物
  • 产业
  • 热点
  • 科普

热搜:|

  • 急聘职位
  • 高薪职位

知名企业招聘

热点排行

    今日动态 | 人才市场 | 新技术专栏 | 中国科学人 | 云展台 | BioHot | 云讲堂直播 | 会展中心 | 特价专栏 | 技术快讯 | 免费试用

    版权所有 生物通

    Copyright© eBiotrad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信箱:

    粤ICP备0906349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