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全面收费面面观

【字体: 时间:2006年10月08日 来源:生物通

编辑推荐:

  生物通报道:从2007年起,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武汉大学等高校参与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试点,率先实行研究生全面收费。有些人持肯定态度,认为这样可以调动学习积极性,但有些人认为这样会将交不起学费的穷学生拒之高等教育门外。现在来看看社会各界的观点和国外研究生收费现状。

  

 按照教育部的现行规定,研究生教育实行计划内研究生和自筹经费研究生的“双轨制”,计划内学生免交学费并且享受研究生奖学金(实际上为生活补助费),而自筹经费研究生不但要交纳学费,还需自筹生活费。

  从2007年起,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和哈尔滨工业大学全国9所院校将参与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试点,率先实行研究生全面收费。     有关人士分析说,"全面收费"并不是"全面自费",学生缴纳的学费只是全部经费中的一部分。因为研究生教育是非义务教育,实行教育成本分担制度。"全面收费"是对该制度的一项积极做法。   

  尽管尚未接到教育部有关文件,有关试点高校均表示,如果实行全面收费,学校将会完善"奖、贷、助、补、减"的资助体系,加大资助力度,家庭贫困的学生不会因此被拒之门外。

调动学习积极性 研究生收费具有合理性  
   关于研究生教育是否收费,一直有着各种各样的猜测、传闻和争议。笔者认为,研究生教育收费是合情合理的,收费制对于我国的研究生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就合理性来说,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看:研究生教育作为非义务教育的一个阶段,如同高中教育、大学教育一样,其费用不能完全由国家承担,受教育者也应该承担一部分费用;研究生教育作为一种相对稀缺的社会资源,并不是每一个公民都可以享用,享受了这种“特殊待遇”的研究生为此支付一定的费用,是社会公平的一种体现;研究生教育作为“准公共产品”,受益方包括国家、社会、受教育者本人及其家庭,依据“谁受益谁负担”和成本补偿原则,受教育者也理应承担一部分教育成本。   

   收费制对于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首先,有利于缓解研究生教育经费压力。前不久有报道说,我国研究生扩招后师资力量紧缺问题进一步凸现,有人形象地将师生比例失调比喻为“一只茶壶九只杯子”。研究生师资力量薄弱在很大程度上还是办学经费不足的问题。   

   其次,有利于调动研究生的学习积极性。研究生教育实行收费制以后,由于受教育者要承担部分教育成本,他们会得到这样一种心理暗示:现在是花自己的钱读书,所以要珍惜机会努力学习;将来要找份好工作得到回报,所以更要珍惜机会好好学习。这在无形之中就调动了研究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且,实行收费制后,奖学金制度也会随之完善,这也有利于创造一种竞争氛围,有利于人才的脱颖而出。   

   当然,研究生教育实行收费以后,相关的配套措施要跟上,国家有关部门需要在收费标准、资助措施、财政支持等方面制定出详细方案,保证那些成绩优异但家境贫寒的学生不会丧失进一步深造的机会,保证基础学科、长线专业不会因为收费制而受到“冷落”。特别是,各学校在收费问题上要公开、透明,并接受主管部门和社会的监督,防止一些学校将研究生收费制变成赢利、创收的手段。(晏扬)

 国外收费标准是个谜
  一直以来,许多欧洲国家都实行福利教育制度,德国等大部分欧洲国家并不收取任何高等教育费用,法国等一些国家则只收取少量的入学注册费。但近几年来,由于欧盟各国政府逐渐削减高等教育的投资,欧洲各大高校也纷纷被教学资金紧张所困扰。因此,许多国家都决定开始征收高等教育的学费。


  在欧盟国家中,英国是较早开始打破免费高等教育制的国家。从1998年起,英国开始对本国学生每年收取最高不超过1100英镑的学费,其他欧洲国家也纷纷效尤。


  尤其是法国人,他们觉得收学费是个很有意义的举措。一些法国家长认为,学校收费后,学生应比从前刻苦了,因为他们为坐在教室里念书付出了代价。


  意大利人也支持大学收学费。在意大利,所有的高中毕业生都可以进入大学深造,但是每年只有30%的学生可以拿到本科文凭。意大利各大学领导纷纷表示,征收学费是件好事。


  虽然英国、荷兰等西欧国家的大学都开始"向钱看",但是北欧一些国家的学校仍然不为所动,瑞典、芬兰和丹麦各大学均表示,会继续推行免费高等教育。


  为了探究国外高等教育收费标准,记者走访了教育部门、财政部门以及部分在京高校,但被访的大多数负责人,对于记者所提出的国外高等教育的收费标准问题,都纷纷表示不甚了解。他们指出,出国考察所得到的收获,一般只是涉及到皮毛而已,对于国外高等教育收费的标准,国外教育部门是如何计算得出的,我们的专家对此也还是一头雾水。


  没有免费的奶酪
  2003年初,克拉克接任英国教育大臣职务之时,便把征收"附加学费"的计划正式提上日程,当时,这一计划就招来众多的批评之声。


  为了争取反对派的支持,克拉克对高等教育法案的内容做了多次修改。最终,英国政府还是对该法案做出了修改和妥协。方案提出,争取让英国大学的入学率由46%提高到50%,允许英格兰和威尔士地区的公立大学在2006年之后决定自己的学费水平,向一个本科生收取每年最高达3000英镑的学费。方案同时规定,大学生可以等到毕业后再支付学费,入学时先由政府垫付,等学生毕业后再偿还给政府。例如:毕业生只有在年工资超过15000英镑时才开始偿还学费,年偿还额为工资超额部分的9%。而15000英镑是英国2001年的人均国民收入水平。对于一个年薪18000英镑的毕业生来说,每星期大约需要偿还5.19英镑,仅相当于2品托啤酒的价钱。


  在中国学生看来,英国大学生需要交纳的学费实在不能算多。但是英国学生显然不这么看。一方面,福利政策是一股单行道,没有人愿意放弃享受已久的利益。连布莱尔本人最初也并不赞同收费方案,因为他上大学就是免费的。另一方面,英国的传统是一到大学时代就不再依靠父母,经济上完全自立。把房租、生活费用和学费加到一起,就是一笔不小的开支了。


  实际情况是,英国大学财务状况之糟,已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否则将会给英国的国际声誉和未来发展带来长远的危害。从英国议会通过的最后方案可以看出,高等教育虽然不像初级或者中等教育那样具有义务性,但终究不是完全可以依靠市场和利益驱动进行调节的商品。


  如今,高等教育正处于全球性的财政危机当中,大学也因为学科配置不合理,难以和社会对知识的需求相适应而招致诟病。高等教育改革已经成为全球性的问题。但是,高等教育又是关系到社会进步与发展的事业,作为人成长中的一个关键链条,重要的不仅是在学校学到了哪些知识和技能,人文素养、公民道德、独立意识、创新精神的培育都是不可或缺的内容,这些东西既不能完全与市场和金钱挂钩,也是单纯的市场和金钱难以衡量的。

多种经济来源解决学生问题
  一旦取消公费读研,对许多家庭贫困的学生而言1万元/年的学费可能成为天文数字,对此陈铁群向记者详细介绍了校内研究生的经济来源并作出承诺:除非是学生自己不愿读,否则绝不会让一个贫困生因为没有钱而无法攻读研究生。


  陈铁群说,贫困研究生可以先来读书再申请助学贷款。在新机制下,学校会有相应的奖学金制度出台,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解决学生的问题。此外,研究生经济来源还包括两方面:一是帮助教授做科研所获得的科研补贴,二是二年级以后进入企业实践所取得的报酬,另外学校还有大量勤工助学岗位。“研究生在进校前可能是贫困的,进校后就不贫困了。”陈铁群笑着说。


  对于改革后保送研究生是否收费的问题,陈铁群说,免试推荐研究生都是相当优秀的,对于优秀的学生总应该是鼓励为主,因此即使收费,金额也相对不会太高。


  各方声音
  学生:奖助金评选标准要订好
  张同学是今年的保送研究生,她认为:“现在确实有很多家庭贫困的研究生,我认为奖助金的制度对他们来说是个好消息。激励学生和照顾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是奖助金制度都要考虑的,所以我觉得制定一个良好的奖助金评选标准意义更为重要。”一位已经毕业的公费研究生谭同学则认为:“奖助金制度可以极大地激励研究生在读研期间努力学习,做出成绩,因为奖助金等于是高额奖学金。”


  市民:已非义务教育收费属正常
  不少市民表示担心在新的机制下一些贫困学生将难以完成学业。“如果完全靠自费,一些优秀的贫困生可能因此丧失了深造的机会,那对国家、对个人都是不小的损失。”不过也有人认为研究生阶段收费是理所当然的事。“研究生不是义务教育,收费也属正常。”市民陈先生说。不过他同时认为,社会需要建立适当的奖励和资助机制,让那些真正优秀的研究人才可以通过奖学金和助学金的帮助来完成学业。


  学校:新机制能促学生努力
  不少学生都认为,研究生机制改革其实是实行“全面收费”,每年上万元的学费导致贫困学生要读研就更困难了。
  对此,华工研究生院副院长李忠告诉记者,很多学生可能对研究生培养机制的改革有些误解。他说,以前研究生分“公费”和“自费”,很多人因为考试的几分之差就只能成为“自费生”,整个3年都自己缴纳学费,而实行改革后,所有硕士生都有机会申请奖助金,而且奖助金的管理是动态的,每年一评,而不是像以前一样因为考研时两三分的差别而决定了学生3年期间是公费还是自费。这样的机制对学生而言其实更公平,只要你足够优秀,都可能获得奖金。“动态管理的新机制可以督促研究生3年中不断努力,而不是像以前一样混日子。”李忠说。
  而且他表示,实行改革后学校奖助金的受益面决不会比以前低,可能还会超过以前,让更多的优秀学生能够得到资助,因此即将考研的学生们完全不必因为收费制度的改革而有所顾忌。 (记者秦晖 实习生唐梦圆 通讯员刘慧婵)
   一直以来,许多欧洲国家都实行福利教育制度,但由于近几年来,欧盟各国政府逐渐削减高等教育的投资,欧洲各大高校也纷纷被教学资金紧张所困扰。
高等教育虽然不像初级或者中等教育那样具有义务性,但终究不是完全可以依靠市场和利益驱动进行调节的商品。


相关新闻
生物通微信公众号
微信
新浪微博
  • 搜索
  • 国际
  • 国内
  • 人物
  • 产业
  • 热点
  • 科普

热搜:研究生|收费|

  • 急聘职位
  • 高薪职位

知名企业招聘

热点排行

    今日动态 | 人才市场 | 新技术专栏 | 中国科学人 | 云展台 | BioHot | 云讲堂直播 | 会展中心 | 特价专栏 | 技术快讯 | 免费试用

    版权所有 生物通

    Copyright© eBiotrad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信箱:

    粤ICP备0906349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