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11计划立项生物类

【字体: 时间:2006年11月24日 来源:生物通

编辑推荐:

  “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以下简称“111计划”)是教育部、国家外国专家局落实人才强国战略、推进高等学校自主创新的重大举措。

  

生物通综合:“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以下简称“111计划”)是教育部、国家外国专家局落实人才强国战略、推进高等学校自主创新的重大举措。

近期“111计划”第二批建设项目的评审工作已经结束,经过各领域专家组评审和“111计划”专家委员会综合评议,确定北京大学基础医学创新引智基地等51个创新引智基地作为2007年度建设项目予以立项。  

生物DNA十大疑问

中国大学生最佳雇主综合新闻

聚焦公务员科学素质


 

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2007年度立项项目名单

序号 项目编号 学科创新引智基地名称 依托学校 负责人

1 B07001 北京大学基础医学创新引智基地 北京大学 顾江

顾江教授1954年生人,是我国选送的第一批留学生。1980年到英国留学,1984年在著名的英国皇家医学研究生院获得医学博士学位,1985-1986年在美国NIH 做博士后。此后,分别在美国的数所大学和研究所任教和进行科研工作,1987年做助理教授,1990年升做副教授,1992年升为正教授至今。顾江教授于1987-1996年任美国DEBORAH 心肺研究所所长,1995年至今先后做Cellvision 杂志和AIMM 杂志主编,此两本杂志均为美国 SCI 分子病理学杂志。1996年顾江教授创立了国际分子形态学学会,并任主席;他还组织过7 次国际分子形态学大会并任主席。曾4 次作为项目负责人获得 NIH 的科研基金。顾江教授已在SCI 收录的杂志上发表了100余篇论文、200余篇论文摘要、6本专著,并获得一项"模拟显微镜"的国际专利。2003年4月,顾江教授应邀出任北京大学医学部基础医学院院长,同时领导医学部的SARS 科研攻关工作。他申请并获得了国家科技部的资金支持,负责领导SARS 病理解剖和发病机制的研究课题,目前已取得许多可喜的进展和成果。

教学情况:
2000~2003 病理学(美国)     本科 200人 10学时
1998~2003 病理生理学(美国) 本科 150人   5学时
2000~2003 生理学(美国)     本科 200人   6学时
2004.04~至今 组织学(北医)  本科 400人   6学时
教学研究课题:
1999~2002 美国南阿拉巴马州立大学生物医学系
          医学远程教育的研究和软件开发-模拟课堂
2003~2004 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 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改革

6 B07006 植物-土壤科学创新引智基地 中国农业大学 张福锁

张福锁 Zhang Fusuo
    博士,教 授 Ph.D., Professor
 
    植物营养生理、生态与遗传

Physiology, Ecology and Genetics of Plant Nutrition
 
 
    Tel:01062892499

E-mail:zhangfs@cau.edu.cn
 

简 历

1960年10月4日生于陕西省凤翔县,
1982年毕业于西北农学院土壤农化系,
1985年在北京农业大学土化系获硕士学位,
1986年2月-1990年2月在联邦德国Hohenheim大学攻读博士学位,
1990年2月在北京农业大学博士后流动站工作,
1991年7月晋升为副教授,
1993年12月晋升为教授、博士生导师。
学术职务

国际植物营养委员会主席(2001-)
中国植物营养与肥料学会常务理事兼青年工作委员会主任
中国土壤学会常务理事兼青年委员会主任
中国植物生理学会环境生理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副主编
资源与环境学院,院长

科研项目

先后主持国家重点基础研究规划项目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课题、重点项目和国家攀登计划项目课题、杰出青年基金、优秀中青年专项基金和跨世纪人才基金、引进国外先进农业技术等项目。
学术成就

发表论文100多篇,专著7本。
在土壤养分有效性、植物-土壤相互作用机理与植物营养生理和遗传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结合我国农业生产实际,在生产中发现问题进行基础理论研究,现已初步形成了研究特色。
在研究工作中发现并经系统研究证实禾本科植物不仅在缺铁, 而且在缺锌条件下能够合成和分泌特异抗性化合物-植物铁载体(Phytosiderophore),改变了国际植物营养学界普遍公认的缺铁专一性反应机理的观点。进一步发现并经大量试验证实植物铁载体对土壤养分活化能力的非专一性,改变了那种植物铁载体只活化铁,而不活化其它养分的观点。
证实根质外体是植物铁、锌等养分的贮备库。小麦在缺铁或缺锌的条件下,可在根质外体富集和活化所需养分,从而减少土壤颗粒的吸附、根际微生物的破坏和其它环境条件对其适应性的不良影响。这一结果初步揭示了植物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的适应性机理具有优越的生态学意义。


学术荣誉

1992年获中国科协第三届优秀青年科技奖,同年获霍英东基金会优秀青年教师基金;
1993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优秀中青年专项基金和国家教委首批跨世纪人才基金;
1993年9月在第十二届国际植物营养学大会上被选为国际植物营养学会常务理事,
1997年9月在第十三届国际植物营养学大会上获得连任国际植物营养学会常务理事,
1994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首批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同年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和二等奖各一项及北京市“五四”青年奖,
1995年获人事部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和北京市先进工作者称号,
1996年被列入人事部“百千万人工程”,同年入选农业部神农计划,
1997年获农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
1998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2001年获教育部“****”特聘教授职位。
 

 7 B07007 中西医结合学科创新引智基地 北京中医药大学 牛建昭

牛建昭(1945--),女,太原市人。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主任医师、中西医结合基础专业博士生导师,国家级重点学科――中西医结合基础学科带头人。现任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学位委员会委员、中药抗器官纤维化研究中心主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首批三级实验室―细胞生物化学实验室主任、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常务理事、中国中西医结合实验医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教育部第四届科技委委员、生命科学二部副主任、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委委员、北京市中西医结合学会科技咨询工作委员会主任。《解剖学报》副主编及七个学术期刊编委,特邀专家。1969年毕业于北京医科大学医疗系,1983年获北京中医药大学中西医结合硕士学位。从事科研、教学、妇科临床工作三十余年。曾两次赴日本研修电镜免疫组化及分子生物学技术。研究领域为中西医结合基础组织学,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医药防治器官纤维化的实验研究。曾先后主持国家八五攻关课题(分题)及卫生部、科技部(新药开发)、人事部(回国人员)、教育部(博士点)、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等9项课题。目前正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复方鳖甲软肝方防治多脏器纤维化的机理研究,教育部博士点专项和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植物雌激素基础与临床应用研究等4项研究。曾获北京市科技成果奖及日本世川医学优秀论文一等奖。是二类中药新药―绞股蓝总甙片的主要研制者。已获授权发明专利1项(第一发明人)、公开发明专利2项(第二发明人)。主编并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廿一世纪课程教材―《组织胚胎学》和研究生教材―《细胞分子学与疾病》,参编研究生教材《医学科研思路与方法》。另主编、主译学术专著5部。指导毕业硕士2名,博士8名和博士后1名。发表论文106篇。
 
8 B07008 脑与认知科学创新引智基地 北京师范大学 "董奇
George Sperling"

董奇
 

  1961年9月出生,男,汉族,重庆市人,心理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北京师范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 负责财经、发展筹资、教师教育、汉语国际推广工作。分管财经处、发展委员会办公室、汉语国际推广部。
1978.09-1982.06北京师范大学心理系学生
1982.09-1985.06北京师范大学心理系硕士研究生
1985.09-2002.04北京师范大学儿童心理研究所工作
(后更名为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
其间:1985.09-1988.06北京师范大学儿童心理研究所在职攻读博士学位
1986.12-1988.04美国肯特州立大学和伊利诺伊大学进修
1988.09-1999.11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副所长
1991.11-1995.08北京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处副处长
1994.09-1996.02 美国斯坦福大学客座研究员和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访问心理学家
1995.09-2002.04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与心理科学学院副院长
1997.09-2002.04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健康与教育研究所所长
1999.09-北京师范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
其间:2001.09-2005.04北京师范大学认知科学与学习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
2005.04-北京师范大学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
2002.04-2004.01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脑与认知科学研究所所长
2004.01-北京师范大学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研究所所长

  主要从事儿童青少年认知发展与教育、心理健康与教育、脑功能与心理发展方面的研究与教学工作。先后主持国家“八五”科技攻关项目、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项目、全国教育科学“九五”规划教育部重点项目、美国自然科学基金会项目、美国McArthur基金会项目等。出版《自我监控与智力》、《儿童创造力发展》、《心理与教育研究方法》等专著五部,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科学研究报告和论文一百余篇。曾获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高校青年教师科研一等奖、北京市优秀社科成果一等奖等奖项。是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做出突出贡献的留学回国人员获得者、北京“五四”奖章获得者。被聘为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家工作组成员、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咨询委员会成员。兼任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副会长、中国家庭教育学会副会长等职。现任《心理发展与教育》学术杂志副主编。1994年—1996年被聘为美国行为科学学报研究中心和斯坦福大学客座研究员、美国伯克利加州大学访问学心理专家。现为国际行为发展研究会执委会顾问。

17 B07017 植物基因科学创新引智基地 东北师范大学 刘宝

22 B07022 智能视频科学与技术创新引智基地 上海交通大学 张文军

23 B07023 神经退行性疾病相关蛋白与药物发现科学创新引智基地 华东理工大学 蒋华良 钱旭红

蒋华良简介:
 

蒋华良,男,37岁,博士。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新药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药物发现与设计中心主任。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和中国科学院****获得者。
1995年获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博士学位。在国内较早地开展生物大分子复杂体系超级计算机并行算法和应用研究,发展和完善了一系列生物大分子理论计算和药物设计方法,开发了从头计算分子动力学并行版;将计算机药物分子筛选软件DOCK4.0移植到国产超级计算机神威上,并将其并行化;发展并行分子对接软件Parallel-DOCK;将非平衡态分子动力学模拟软件EGO和大规模计算化学和计算生物学程序NWChem移植到国产超级计算机上。在应用研究方面,对一系列具有重要生物功能的大分子体系(如钾离子通道、化学趋同因子受体CXCR4、阿片受体和多巴胺受体),进行了结构模建和分子动力学模拟,取得了重要结果。针对20余个具有重要药理作用的已知靶标分子(包括酪氨酸激酶、乙酰胆碱酯酶(AChE)、分泌酶基、质金属蛋白酶(MMP)和PPAR)进行了药物设计研究,其中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的设计已进行了初步的药理测试,发现有苗头的先导化合物3个;得到活性在nM级水平的MMP抑制剂多个;得到了高活性的PPAR激动剂多个;首次获得小分子分泌酶抑制剂。
   
 
 24 B07024 纺织生物医用材料科学与技术创新引智基地 东华大学 王璐

29 B07029 食品安全加工科学与技术创新引智基地 江南大学 张灏

30 B07030 农业生物灾害科学创新引智基地 南京农业大学 郑小波

郑小波简介

  郑小波博士,男,植物病理学科教授、博士生导师,校长、党委常委。1982年1月华南热带作物学院本科毕业;1990年6月南京农业大学植物病理学博士研究生毕业;1992年7月至1993年5月美国夏威夷大学植物病理学博士后,1993年6月至1998年7月先后任南京农业大学植保系副主任、主任、农业与生命科学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1998年7月起任南京农业大学副校长。2001年11月起担任南京农业大学校长。
    主要研究方向为真菌病害控制基础、真菌遗传与分子生物学、入侵生物学、植物和病原真菌互作分子机制等。承担真菌分类学研究生学位课程教学工作。培养博、硕士研究生30余名。“973”项目首席科学家,近年来承担“973”、“863”等各类科研课题20余项,在国内外专业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100多篇,其中SCI论文11篇,主编和参编教材6部。先后获国家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江苏省优秀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三等奖各1项;农业部科技进步二、三等奖各1项。
    近年来先后获农业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 、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江苏省高校优秀学术带头人 、江苏省青年科技标兵等荣誉称号,并入选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计划。
此外,还兼任中国菌物学会理事、中国植物病理学会理事、中国农学会
 
 
 
 
   34 B07034 海洋生物地球化学创新引智基地 厦门大学 戴民汉

戴民汉,男,1965年4月生,教授、博士生导师,Woods Hole海洋研究所兼职研究员(adjunct scientist)。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教育部“创新团队”学科带头人。目前主持近海海洋环境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工作。 1995年获法国巴黎第六大学地球科学博士学位,1995-1997年在美国Woods Hole海洋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1998年受聘于厦门大学。现任中国海洋化学学会理事长、海洋与湖沼化学学会副理事长、教育部科技委资源环境与地球科学部委员、IGBP中国委员会SOLAS(上层海洋与低层大气研究)工作组成员。Chinese Journal of Oceanology and Limnology、Acta Oceanologica Sinica等杂志编委。并任国际河口系列大会“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f Model Estuaries”科学委员会委员。“海峡两岸海洋学研讨会”召集人之一。

获第8届中国青年科技奖、第7届福建省青年科技奖、第11届运盛(福建)青年科技奖。 1998年以来,先后主持课题11项,包括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重点项目、美国能源部课题2项(为Co-PI)。组建了厦门大学海洋碳循环研究组,建立了与国际接轨的海洋碳循环研究方法体系,初步揭示了南海北部碳的源汇量级和可能控制机制,勾画出南海北部陆架碳循环轮廓,揭示了低纬度陆架边缘海CO2源汇作用的初步控制机制、河口区极高CO2分压及其在全球碳循环中的意义。此外,在海洋胶体化学方面有较高造诣。已发表学术论文45篇,包括Science, 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Limnology and Oceanography、Earth Planetary Science Letter、Marine Chemistry等国际主流SCI刊物收录的论文20篇,被引用多达230次。2000年至今共发表论文25篇,其中SCI刊物收录13篇。 
 
35 B07035 心血管基因组医学创新引智基地 山东大学 张运

41 B07041 植物功能基因组科学创新引智基地 华中农业大学 张启发

张启发简介
 
    张启发,男,博士,作物遗传育种和植物分子生物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1953年12月生于湖北省公安县,1976年华中农学院毕业后留校任教,1985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戴维斯分校获得遗传学博士学位,其后于该校从事博士后研究一年。1986年回国,历任华中农业大学讲师、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导师。生命科学技术学院院长,作物遗传改良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农作物分子技术育种中心主任,国家植物基因研究中心(武汉)主任,兼任教育部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管委会主任,中国科协副主席,亚洲水稻生物技术合作网络指导委员会主席,以及《中国科学》、《Plant Breeding》、《Theoretical and Applied Genetics》等学术刊物的编委。

主要研究领域为植物基因组、重要基因的分离克隆、杂种优势的遗传和分子基础、作物品种资源的分析与基因发掘、应用生物技术进行作物改良,形成了独自的体系和特色。主持国内外各类重大科研课题50余项。研究成果在Proceedings of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Nature Biotechnology、The Plant Journal、Genetics、Plant Molecular Biology、Theoretical and Applied Genetics、Molecular and General Genetics、Phytopathology、Crop Science、中国科学等杂志上发表论文120余篇,被SCI刊源杂志引用达1500次以上。在国际学术会议作大会报告和特邀报告30余次。1993获瑞典国王Baudouin奖,1994年获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1998年获中国青年科学家奖,1999年被聘为教育部“****奖励计划”首批特聘教授,2003年获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43 B07043 生物冶金科学与技术创新引智基地 中南大学 王淀佐

44 B07044 基因组学与进化生物学创新引智基地 中山大学 徐安龙
 
徐安龙简介:

   徐安龙,教授,博士导师,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新药评审专家,国家药典委员会专家委员,国家"十五"863海洋生物技术主题专家组副组长, 生物防治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南海海洋生物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 1992年获美国伊利诺斯大学分子免疫学博士学位,1992~1994年在世界著名的血液学家、美国科学院院士、Helen M. Ranney教授 (UCSD) 指导下,从事博士后的研究。1994~1996年美国加州圣迭戈联合制药公司研究员。1996年回国任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化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医药功能基因及其分子机理的基础与应用研究。

回国后先担任生化系主任, 2000年始任生命科学学院院长至今。徐安龙教授先后主持了40多项国家、地方的科研项目,其中包括"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重点项目、863项目、教育部重大项目、国家新药博士基金等。回国8年期间在国际国内核心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100余篇, 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多次,并发表会议论文10余篇,其中SCI收录的42篇, 他人引用一百多次。已申请中国发明专利14项,国际发明专利(PCT)4项。他是首届"广东省青年科技奖"获得者(1998),2000年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2001年入选广东省"千百十人才工程"国家级培养对象,2003年荣获第六届中国青年科技创新杰出奖,2004年入选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 
 
45 B07045 家蚕系统生物学创新引智基地 西南大学 向仲怀

向仲怀简介

 向仲怀 Xiang Zhonghuai (1937.7.3 -) 蚕学遗传育种专家。重庆市武隆县人。1958年毕业于西南农学院。现任西南农业大学教授,农业部蚕学重点开放实验室主任。主持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家蚕基因库。建立了家蚕基因的连锁检索与定位系统和涵盖各染色体的近等位标记系统;新发现W-5等20多个基因。研究发现四川省灾害性蚕病壁虱病病源,为该病的有效防治解决了关键问题。主持育成优质高产蚕品种东钟×武七苏、日3×中5.6、夏芳×秋白3对,将L基因导入实用系统育成早期雌雄鉴别品种。近年主持完成世界第一张高质量家蚕基因组框架图,《SCIENCE》(306,1937-1940,2004)发表了该研究论文。是国际蚕学界知名的科学家。
    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49 B07049 植物病理学创新引智基地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康振生

康振生教授简介


 
 1.基本情况

康振生,男,1957年生于四川省安岳县。教育部****特聘教授,国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 和陕西省“三五”人才工程入选者,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植物病理专业、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专业、森林病理专业和微生物专业4个方向的博士生导师。现任植保学院院长、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生物技术中心主任、陕西省农业分子生物学重点实验室主任,农业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植物病理研究所所长;兼任中国植物病理学会副理事长、陕西省植物病理学会理事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四届学科评议组成员、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植病学会抗病育种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植病学会真菌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植物病理学报》、《植物保护学报》和《菌物学报》等刊物的编委。2004年获“全国摸范教师”称号;2001年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同年被陕西省评为“优秀留学回国人员”;1997年被农业部授予“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 1993年获国家政府特殊津贴;1996年被荣获陕西省优秀共产党员和2001年陕西高教系统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2.工作学习简历

1981年西北农学院植保专业本科毕业,获学士学位;

1984年该校植病专业研究生毕业,获硕士学位后留校任教;

1988-1990在加拿大农部温尼泊研究所完成博士论文研究工作,1990年获博士学位;

1991-1996在西北农业大学植保系从事植物病理学教学、科研工作,先后破格晋升为副教授和教授,同时兼任系秘书和副系主任。

1997-2001年在德国霍恩海姆大学从事麦类病害研究工作。

2001-现在,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植物保护学院从事教学、科研工作。兼任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生物技术中心主任、陕西省农业分子生物学重点实验室主任,农业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植物病理研究所所长等职务。

 

3.  研究方向和科研成果

康振生教授一直以病原真菌与寄主小麦的互作关系为主攻方向,从组织学、细胞学、分子细胞学及分子生物学等方面对小麦抗病机制和病菌致病机理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探索,并形成了具有特色的研究体系,对我国该领域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推动和促进作用。先后承担了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973项目、教育部重大培育项目、教育部重点项目、国家攀登计划、国家科技攻关、国家教委“优秀年轻教师基金”和国家博士点基金等30多项课题,并参加国家、省部级科研课题10余项。

康振生教授已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论文180多篇,其中SCI收录28篇;主编和参编著作8部,所完成的《植物病原真菌的超微结构》和《植物病原真菌的超微形态》两本专著是我国涉及这一领域仅有的两部优秀著作。先后获国家、省(部)级科研成果奖5项,主持完成的“植物病原真菌与寄主植物互作关系的超微结构和细胞化学研究”2003年获陕西省科学技术一等奖,主持完成的“繁6及衍生小麦抗条锈性变异及对策研究”1997年获农业部科技成果二等奖,1999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小麦主要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的研究” 1992年获农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洛夫林小麦抗条锈性丧失及对策研究”1987年获陕西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51 B07051 旱寒生态学创新引智基地 兰州大学 李凤民

李凤民   
 
 
李凤民,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兰州大学干旱与草地生态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生命科学学院副副院长。主要研究领域为植物生理生态学、农田生态学和生态系统生态学。1992年于华东师范大学生态学专业获博士学位,1994年兰州大学博士后出站。入选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2000)和中国科学院“****”(2003)。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0余项学术兼职。主持国家和省部级以及国际合作课题10余项,在国内外核心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130多篇,SCI收录38篇,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4次。在日本工作一年,多次到美国、加拿大、日本、韩国、伊朗等地进行学术交流与合作,并与相关高校和研究机构保持着良好的交流与合作关系。指导和培养硕士、博士研究生和博士后50余人。
 
 
 

相关新闻
生物通微信公众号
微信
新浪微博
  • 搜索
  • 国际
  • 国内
  • 人物
  • 产业
  • 热点
  • 科普
  • 急聘职位
  • 高薪职位

知名企业招聘

热点排行

    今日动态 | 人才市场 | 新技术专栏 | 中国科学人 | 云展台 | BioHot | 云讲堂直播 | 会展中心 | 特价专栏 | 技术快讯 | 免费试用

    版权所有 生物通

    Copyright© eBiotrad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信箱:

    粤ICP备0906349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