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界学术腐败综合新闻

【字体: 时间:2006年12月06日 来源:生物通

编辑推荐:

  学界学术腐败综合新闻

  

挂名有责 抄袭论文属实 广州体院院长道歉 
 
  本报广州11月30日电(记者李润文)广州体育学院日前查实,该校教师王恒同抄袭他人论文的情况基本属实,当事人已经被给予行政记过处分。

  11月15日,本报刊发《广州体院院长身陷“学生门”事件》:2006年5月在《广州体育学院学报》发表的论文《中国竞技体育利益格局衍变的研究》涉嫌抄袭,该院院长许永刚为第一作者,其硕士研究生王恒同为第二作者。

  此事在当地迅速传开,引起了广州体育学院的高度重视。据当地媒体报道,11月17日,广州体育学院有关负责人紧急约见当地各家媒体记者,对该事件进行了回应。

  校方说,在本报刊发报道的第二天,学校成立了调查小组,就抄袭事件进行调查核实。初步查明:媒体报道王恒同抄袭他人论文的情况基本属实。学院根据有关文件规定和王恒同的认错态度及其一贯表现,分别作出给予王恒同两年不准申报职称、两年不准在《广州体育学院学报》发表文章、两年不准申报科研课题的决定,并给予其行政记过处分。

  在17日召开的广州体院党委紧急会议上,当事人之一、院长许永刚作了深刻检讨。他说,不管起因如何,他本人都对抄袭事件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没担负起导师对端正学术行为、弘扬学术道德所应有的责任,把关不严,失察有责,铸成对学院的严重不良影响。他表示一定要从中吸取深刻教训。

  该院党委书记许宗祥说,要以此为戒,自查自纠,举一反三。对此事件体院决不能听之任之,必须借此机会整肃学术纪律,净化学术环境,反对学术腐败。“请从我开始查起,发现一件查处一件,绝不姑息!”

  校方同时承认,该事件确实反映出《广州体育学院学报》的编审工作仍有漏洞,学院已责成学报在反思的基础上完善系列措施:一是编辑部严把论文质量关,完善录用论文的“三审”关口,把漏洞堵到最小程度;二是把好导师挂名关,挂名有责,违规自负,制止学术上急功近利的浮躁行为。

  11月28日,当本报记者联系该校宣传部、科研处等多个部门负责人时,对方均表示,事情已经过去,已向当地媒体发布了他们的决定,不愿再提。 
 
百余学者申请删除"伪科学"一词 何祚庥称荒唐

热点快评:“伪科学家”和奸商哪个更可恶?

“伪科学”一词常被提及,特别是在科技打假中作为维护正义的名称时时出现,而一些学者日前正在联名要求废除“伪科学”一词。一场由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所研究员宋正海发起的“废除伪科学”学者签名活动刚刚结束。记者昨天获悉,该活动征集到150名学者的签名支持。这场签名在学界引起了激烈争论,它被何祚庥等院士认为“非常荒唐”。

11月15日,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所研究员宋正海通过电子邮件给几百名学者发信——《不要让“伪科学”一词成为灭亡传统文化的借口》,号召学者们联合签名,废除“伪科学”提法。


在这封长达两千字的电子邮件中,宋正海称,“伪科学”一词原来是指“伪造科技成果或剽窃他人成果”,但现在却被人滥用,“打击的却是我国的传统文化以及扎根于传统文化深厚土壤上的挑战性的科技原创性成果和民间科学。”宋正海在信中向有关部门提出三大“恳请”,“恳请学术界彻底搞清‘科学’的定义,恳请谨慎使用‘伪科学’一词,恳请将‘伪科学’一词剔除出科普法。”


百余学者签名上书


截至昨天,已有150名学者响应宋正海的建议“签名上书”。“我们将尽快把这些签名的文件送到科技部有关领导。”在宋正海给记者提供的签名名单中,记者看到了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所研究员孙振远、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所研究员刘易成等知名学者的名字。


[ 新闻背景 ]


“八卦宇宙论”引发新论战


今年10月,一场法院审判让半个多世纪前的“八卦宇宙论”之争浮出水面。文学博士刘子华1939年完成了博士论文《八卦宇宙论与现代天文——一颗新行星的预测——日月之胎时地位》,推测出太阳系存在第十大行星。刘的这一说法与当代天文学的普遍常识不相符,被方舟子等人驳斥为“中国十大科技骗局”。


刘子华已故,他的遗属认为作为民间科学家的刘子华受到了个人诽谤和侮辱,起诉方舟子。这也揭起了民间科学家们与主流科学家们的“斗争”。而目前正进行中的关于中医是否是科学、是否应该废除的争论使得这种斗争更为激化。民间科学家们认为,主流科学家动辄就用“伪科学”一词来评判他们的“新成果”,这使他们的原创行为受阻,精神上受到打击。


[ 各执一词]

支持者 “伪科学”一词使用过滥
宋正海告诉记者,当下“伪科学”一词有滥用的危险,这样下去,将不利于不符合西方科学体系的传统科技的发展,比如中医。也有可能对人们的科技创新精神造成压制。他说:“这样用西方科学体系的标准,打击一切其他非西方化的科学体系的成果,只能是让扎根于传统文化深厚土壤上的科技创新无立足之地。”
中国科技大学科学史与科技考古系教授李志超参与了“废伪”签名。李志超认为,现在学界使用“伪科学”这一名称过滥。“你不能什么都说是伪科学。伪科学是指造假的学说。但现在很多人针对自己认为‘不对’的东西,就扣以‘伪科学’的大帽子,这非常不利于科学的发展。科学是研究未知事物的,就是要有不同说法,就是要百家争鸣。”李志超还称,有些学者反对“伪科学”,实际上是学界中“学霸”的一种表现。“他们为了维护自己的地位和利益,就是要反对不同于自己的异端”。

反对者 “科学”须遵守国际规范
“荒唐,真是很荒唐。”昨天,中国科学院院士何祚庥对于宋正海等学者的做法表示强烈反对,他说,“签名的这些学者我们都比较了解,他们大多数都是支持伪科学的。他们实际上是为假冒的科学找借口。”

何祚庥说,“科学”这一概念是从西方传入的,有一整套国际上公认的、传统的规范。而现在有一些人利用“科学”的名词,而不认同“科学”的理念。有些人把他们那套东西假冒成“科学”。这是我们学界不允许的,因此要反对。“你提出你的理论当然可以,但是你不能以科学的名义在社会上传播。”

“科学”的概念到底是什么

这不仅仅是一场口水战,更重要的是学术界对于“科学”定义的大争论。日前,在学界热议“中医是不是伪科学”、“民间学者刘子华所提出的八卦宇宙论是否合理”这样的背景下,这种争议正合时宜并更显价值。

在记者看来,宋正海和何祚庥的根本分歧在于,他们对“科学”一词的不同理解。宋正海们认为,“科学”是一种知识体系,是从古就有的,并非只有现代科学才是科学。而何祚庥们认为“科学”是从西方传入的,必须符合国际公认的理念和规范。因为他们对“科学”理解不同,对“伪科学”的概念也就有分歧。而根据去年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的定义,伪科学“指违背客观规律,冒充科学理论用以骗人的错误的知识体系。”这个定义更接近何祚庥对于“伪科学”一词的解释。

我理解这些“废伪”学者们的担忧,他们确实希望中国科技创新走出自己的特色,他们害怕中国的传统文化被西方系统同化,比如中医。但记者认为,在今天“科学定义”已经约定俗成的主流语境之下,并非什么都要借用“科学”一词。
周济批评:不少科研项目上不着天下不着地 
 
 
 12月2日在此间召开的“高等学校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座谈会上,教育部部长周济批评不少科研项目“两头儿够不上”:上不着天,与科学前沿发展水平相距甚远;下不着地,与社会的实际需求关系不大。

  周济认为,高等学校的科学研究应坚持“顶天立地”的发展思路。他解释,所谓“顶天”,就是高度重视现代科学问题和前沿技术的研发,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立地”,就是高度重视面向“三农”第一线。

  来自农业部的数据显示,我国现有的科技成果23%来自高等农林院校,国家级科技奖项27%由高等农林院校获得。高等农林院校已经成为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一些高校还存在一些认识上的偏见,鄙视社会服务,鄙视成果转化和技术推广,认为科学向下看难以有大出息。周济不同意这个观点,他以华中农业大学为例——该校几位院士长期从事农间工作,或养猪,或种菜,看似不起眼,但他们在这个领域的研究水平却是世界顶尖的。

相关新闻
生物通微信公众号
微信
新浪微博
  • 搜索
  • 国际
  • 国内
  • 人物
  • 产业
  • 热点
  • 科普
  • 急聘职位
  • 高薪职位

知名企业招聘

热点排行

    今日动态 | 人才市场 | 新技术专栏 | 中国科学人 | 云展台 | BioHot | 云讲堂直播 | 会展中心 | 特价专栏 | 技术快讯 | 免费试用

    版权所有 生物通

    Copyright© eBiotrad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信箱:

    粤ICP备0906349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