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同意史香林博士辞去营养科学研究所所长职务

【字体: 时间:2007年01月17日 来源:生物通

编辑推荐:

  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同意史香林博士辞去营养科学研究所所长职务

  

生物通综合:
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同意史香林博士辞去营养科学研究所所长职务 
 
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     
 
 
    2006年12月19日下午,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院长裴钢、党委书记陈凯先、党委副书记兼纪委书记汤伯伟以及党政联合办公室主任赵如江,出席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营养科学研究所会议,宣布了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的决定:同意史香林博士辞去营养科学研究所所长职务,暂由营养科学研究所副所长陈雁博士主持营养科学研究所的工作。营养科学研究所党政领导班子有关成员、在沪的研究组长以及职能部门负责人出席了会议。

    史香林博士是于2003年2月1日由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作为海外人才引进,担任营养科学研究所所长的,2004年11月继续受聘担任所长,几年来为营养科学研究所的创建和发展做了有益的工作,做出了贡献。史香林博士鉴于个人原因,于2006年6月1日又自行应聘并担任了美国一所大学的全职教授,为此于2006年12月18日向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提出辞去营养科学研究所所长职务的书面辞职信。根据中国科学院党组、路甬祥院长历来强调的要加强研究所领导班子管理和建设的要求,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党政领导班子对此作了认真的集体研究,决定同意史香林博士辞去营养科学研究所所长职务。

    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党政领导在会上就营养科学所当前的工作作了部署,指出营养问题、食品安全问题都是事关国民生计和健康水平的重大问题,中国科学院新建营养科学所的战略部署是正确的和及时的,营养科学研究所经过几年的发展从无到有,已经初具规模,发展态势良好。当前的重要任务,就是要巩固和发展来之不易的良好局面,围绕国家重大需求进一步凝练和聚焦科技创新目标,进一步明确战略定位,正确处理基础研究与应用开发的关系,继续加大人才引进和培养工作的力度,加强与医学临床及企业的合作,抢抓机遇,把研究所做大、做强。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将更加关心营养科学所的成长,一如既往地支持营养科学所的发展。

    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党政领导在会上要求营养科学研究所领导班子加强集体领导,贯彻执行好民主集中制原则,充分依靠研究组长和其他职工和研究生的集体智慧,团结一致,继续把工作做好,巩固发展已经形成的良好局面。

    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党政领导在会上表示,一定要遵照中国科学院统一部署,全面贯彻国家人才工作的方针政策,始终对国内外优秀人才敞开大门,努力为引进人才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和生活条件,同时进一步建立和完善高效规范的管理制度,为以不同方式为国家生命科学事业发展做贡献的引进人才提供相对应的能充分施展才华的平台和制度模式。

    与会的营养科学研究所的领导班子成员、研究组长和职能部门负责人表示完全支持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的决定,一定会按照中科院党组和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的要求积极推进科研工作和研究所的发展。 
其它新闻:

微生物所与保罗集团共建微生物酵素联合实验室

[作者:中国科学院网记者 段煦]
 

    图:1月13日,由微生物所与保罗集团共建的微生物酵素联合实验室在北京通州区成立。图为联合实验室主任刘文军研究员(右),与保罗集团董事局主席、全国青联常委武力先生为实验室牌匾揭幕。

    据中国科学院网2007年1月16日报道:1月13日上午,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与北京保罗生物园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签署了“关于成立联合实验室的协议书”,标志着一家从事微生物酵素制品开发和产业化实践的研究基地由此诞生。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分子中心主任、所长助理,同时也是联合实验室的主任刘文军研究员,与保罗集团董事局主席、全国青联常委武力先生在协议书上签字,并为实验室牌匾揭幕。

    根据“协议”,实验室名称确定为“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保罗生物园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微生物酵素联合实验室”,今后将根据市场的需求,合作进行微生物酵素用于食品、护肤与化妆品等方面的研究,并扩大微生物酵素的应用范围和进行微生物酵素深层次开发的研究,所研发产品的知识产权归各自所有。今后,该实验室还将设立企业博士后工作站,为我国生物技术实用化研究领域输送和培养优良的科技人才。实验室在管理委员会的监督下开展工作,管委会主任由微生物所所长高福和“保罗”董事局主席武力担任。

    据悉,北京保罗生物园公司是集生物制品研发、制造、销售于一体的实体企业。该公司拥有GMP标准的保健品生产基地和一流的化妆品生产线,以研发、制造、销售微生物酵素系列产品为龙头,拥有保健食品、化妆品、日化制品及食品4个系列50多个品种的产品体系。该公司与微生物所的合作起自2005年。从那时起,保罗公司利用微生物筛选并培养的对人体有益细菌(益生原)添加到该公司的酵素产品中,在海内外的市场并取得了显著的效益。据专家介绍,所谓的“酵素”制品,其名称源自日本,它其实是酶、益生菌类等微生物体及其活体的复合物质。众所周知,酶是一类具有高效特异催化作用的蛋白质。我们人体几乎所有的代谢反应一般都需要酶的参与才能完成。生命赖以生存的各种物质代谢的过程,如消化、吸收、合成、分泌、运动和繁殖等等,无不以化学反应为基础,这些反应绝大部分在细胞中进行,细胞中的每个反应由不同的酶所催化,正是有了酶的催化,生命才得以生存。而益生菌类(如乳杆菌类)对调节肠道菌群、改善人体健康水平大有裨益。“酵素”制品正是利用这些物质的特性,起到出促进新陈代谢,改善人体内部环境的平衡、提高对疾病的免疫等作用。

    微生物所作为国内学科最齐全的微生物学研究机构和亚洲最大的微生物资源中心,在“酵素”产品的研发有着强大的人才、技术、物种资源和保藏等方面的优势,在“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和“微生物,高科技,大产业”方针的指导下,服务于人类健康、农业进步、工业可持续发展等问题,做出了应有的贡献。据刘文军主任介绍说,该所生物医药、保健方面的项目有很多,如“活性干酵母系列产品”、“生物法生产木糖醇技术”、 “灵芝系列保健物质的开发”等,都是颇具产业化前景的项目,该所将通过技术转让、技术入股、合作开发、解决技术难题等方式与企业合作,对这些实用技术进行转化,为和谐社会的建立及经济发展奉献自己的力量。 
 


 
湖南省筹建世界首家微藻工程中心 

 来源:湖南日报  

        1月14日从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获悉:日前,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与湖南炎帝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正式达成协议,筹建世界首家微藻工程中心。

  据悉,此项目由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专家为主组成技术组,湖南炎帝生物工程有限公司负责项目资金筹集及产品的生产和销售。项目分三期进行,总投资6000万元。目前,微藻产业化项目合作已完成了葛仙米生物量的中试培养、营养成分分析及其活性物质检测等基础研究。 
 
生物科学数据共享发展研讨会在京举行 

 来源:科技部 

  科技部基础研究司日前召开生物科学数据库建设与共享研讨会。科技部基础司张先恩司长、中国科学院生物局康乐局长和来自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领域的8个研究所所领导与部分科研人员参加了研讨会。

  会议主要针对生物学领域数据库在国际上已经很成熟且公开共享的现实情况,讨论我国是否还有必要建设国家级甚至具有国际影响的生物学数据库。来自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的李亦学研究员就科学数据对生命科学前沿研究的重要性和国际生命科学相关数据库的发展状况做主题发言,建议中国建立自己的国家生物信息数据资源中心和数据库体系,建立自己的数据资源储备。微生物所马俊才研究员介绍了中国科学院承担的“基础科学数据共享网”中生物数据资源的建设与共享情况。昆明植物所李德铢所长也结合昆明植物所近年来以云南高等植物志为核心的数据库建设与服务情况,提出了在国际宏观生物学方面中国具有优势,我们完全有能力做出品牌和特色。

  与会专家普遍认为我国有必要建立自己的生物学数据库或者数据中心。在宏观生物学方面,可以以“三志”为基础,建立国家级的、具有国际影响的宏观生物学数据库。在分子生物学方面,建议科技部代表国家,整体上和GeneBank、EMBL国际知名的数据库合作,充分学习日本建设DDBJ的模式,建设中国的分子生物学数据库,力争成为国际分子生物学领域著名数据库。生物学数据库的建设要面向国际化的需求,未来逐步实现提供英文版本的内容服务。国家级的生物数据库的建设,除了需要整合中国科学院的资源外,还需要整合国家其他部门的资源,尤其是高等院校的生物数据资源。

  张先恩司长作总结发言,他认为本次研讨会的成功举行,统一了大家对建设国家级的生物学数据库与数据库中心的思想,增强了信心,将为我国未来开展生物学领域科学数据库的建设与共享奠定坚实的基础。
 
 
 武汉举办微生物学术研讨会我国首次承办 
 来源:长江日报 

由权威学术杂志《SCIENCE》(《科学》)“绘制”的中国学术版图,武汉被标识为“中国生物防治中心”。来自40多个国家的260多位外国专家昨日聚首武汉,就无脊椎动物病理和微生物防治展开研讨。

;华中农大著名专家喻子牛介绍,每4年举行一次的这个研讨会,有“世界微生物领域学术奥运会”之称。它由国际无脊椎动物病理学会等主办,这是首次在中国举行,而相中武汉,说明“我们的成就已引起同行的注意”。

5年前,华农和中科院武汉病毒所向国际无脊椎动物病理学会提交申请,希望中国能承办2006年大会。经激烈竞争,这一提议随后在巴西举行的第八届大会上全票通过。

按惯例,每次大会须介绍一个该领域的奠基人。国际无脊椎动物病理学会昨天将这一殊荣给予了已故的武汉大学高尚荫教授:他在汉创办了中国最早的病毒学研究机构,以及中国第一个微生物专业和病毒学专业。

此后,武汉学者在前辈的学术平台上继续耕耘。上世纪末,武大生科院胡远杨等人发现了国际上第一个正式分类鉴定的蟑螂病毒,并开发出一种防治蟑螂的新型生物技术。该校还开发出了一系列昆虫病毒杀虫剂,其技术被确认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武汉病毒所胡志红在世界上首次报道了棉铃虫病毒的基因组序列,率先开展对中国棉铃虫病毒杀虫剂的基因工程改良,研制出我国第一个获得授权专利的生物农药。该所研究员彭辉银等完成的“卵寄生蜂传递病毒防治害虫新技术”,依靠赤眼蜂等寄生蜂为运载武器,将病毒运到害虫卵面。这一成果获得2005年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华中农大在国际上首次发现的三种BT亚种,均得到国际公认。BT是目前产量最大的生物杀虫剂。

喻子牛介绍,武汉学者在BT和昆虫病毒学的研发上最具影响力。与学术水准相匹配,武汉的生物农药也有相当分量。省农科院的康欣公司目前是亚洲最大的生物农药研发生产基地,武汉科诺已成为中国农药行业的知名品牌。此外,武大绿洲、武汉病毒所的生物农药产量超过千吨。
 
 
第三届中日双边禽流感学术研讨会在哈尔滨召开 

 来源:微生物研究所         

 第三届中日双边禽流感学术研讨会于1月9日至11日在哈尔滨召开。中日双边禽流感学术研讨会是由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所长高福、日本东京大学医学研究所Yoshihiro  Kawaoka及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陈化兰博士等共同发起组织的。来自东京大学、中部大学、北海道大学、日本传染病研究所、日泰动物传染病合作研究中心、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微生物所、中科院武汉病毒所、中科院动物所、中科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华南农业大学、病原体与生物安全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单位的代表参加了会议。微生物所所长高福担任分会主席。

        高福在会上做了题为Go  fishing:  interacting  host  partner  of  influenzavirus  encoding  proteins的主题报告。

        此次会议的召开促进了中日双方在禽流感研究领域的合作交流,在当前人类共同面对禽流感病毒威胁的状况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004年底,“第一届中日双边禽流感学术研讨会”由微生物研究所主持召开。2006年,第二届会议在东京举行。在本次会议中中日双方与会专家报告了各自一年来在禽流感研究领域的最新工作进展,就禽流感的分子生物学、分子遗传学、细胞生物学、免疫学、组织病理学、流行病学、生态学等广泛领域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讨论。
 

相关新闻
生物通微信公众号
微信
新浪微博
  • 搜索
  • 国际
  • 国内
  • 人物
  • 产业
  • 热点
  • 科普
  • 急聘职位
  • 高薪职位

知名企业招聘

热点排行

    今日动态 | 人才市场 | 新技术专栏 | 中国科学人 | 云展台 | BioHot | 云讲堂直播 | 会展中心 | 特价专栏 | 技术快讯 | 免费试用

    版权所有 生物通

    Copyright© eBiotrad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信箱:

    粤ICP备0906349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