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届中国科学院杰出青年公示

【字体: 时间:2007年04月18日 来源:生物通

编辑推荐:

  第九届中国科学院杰出青年公示

  

生物通综合:4月5日,第九届 “中国科学院杰出青年”评审会在北京举行。本次评审由中国科学院团委主办,动物研究所承办。本次评审经过院属各单位推荐、第九届“中国科学院杰出青年”评选委员会两轮投票后,确定了上报中科院评选领导小组的‘第九届中国科学院杰出青年’建议名单”,最终的评审结果将在《科学时报》上进行公示。

为表彰知识创新工程涌现的杰出青年人才,树立青年楷模,激励全院青年开拓进取精神,培养造就一支适应知识创新工程需要和新世纪发展要求的青年创新人才队伍,中国科学院自1995年起组织“中国科学院杰出青年”评选工作,迄今为止已开展了八届,今年是第九届。


丁赤飚

丁赤飚,男,1969年7月出生,中国科学院电子学研究所研究员,研究室主任。丁赤飚一直从事合成孔径雷达(SAR)、遥感卫星地面和应用系统研究工作,先后主持和参加多项国家重大项目。

作为主要负责人,主持研制成功我国第一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遥感卫星地面信息处理系统,建设了国内第一个微波辐射定标场并首次系统地开展了星载雷达的定标工作,为全面突破我国遥感卫星地面处理与应用系统的关键技术、形成地面系统的自主研发能力和技术体系作出了重要贡献。作为“863”计划“机载聚束SAR和信号处理研究”项目负责人,研制成功国内第一部机载聚束SAR实验系统。2001年至2005年受聘担任国家“863”计划信息获取与处理主题SAR技术总体组组长,主持研制成功多部高分辨率机载SAR系统,实现了我国高分辨率机载SAR技术的跨越式发展,同时研制成功我国第一部机载干涉SAR系统,获得国内第一幅三维雷达地形图,具有开创性意义。

丁赤飚2006年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排名第二)、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排名第八)各一项。此外先后获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两项,国家“863”先进个人表彰1次。

朱永官

朱永官,男,1967年8月出生,浙江桐乡人,理学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共党员。中国科学院“引进国外杰出人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中国青年科技奖、国家“留学回国工作成就奖”获得者,新世纪百千万人才计划国家级人才。现任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主任助理,中—澳联合土壤环境研究室主任。

朱永官成功组建了中国科学院与澳大利亚首个联合实验室。首次揭示了土壤—水稻体系中砷—磷—铁膜三者交互作用的机理,论文发表在著名国际刊物New Phytologist上,被国际专家称为水稻砷污染控制的新希望。系统研究土壤—植物系统中钾—铯交互作用,成为该领域的国际权威之一。在植物超积累砷的机理研究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成果发表在国际顶尖刊物Plant Physiology上。在国际上率先从农作物(水稻)中克隆砷酸还原酶基因,系统表征其功能。系统研究菌根菌—植物共生关系的生态功能,明确了菌根菌在控制植物金属吸收方面的相关机理。应联合国国际原子能机构总干事巴拉迪博士邀请,朱永官作为该机构我国唯一的科学顾问,为提升中国在环境核污染治理和核技术应用领域的国际地位作出了重要贡献。

刘 力

刘力,男,生于1967年3月,中科院生物物理所研究员,中共党员。

刘力主要从事以果蝇为模型的学习和记忆等认知过程的细胞分子基础的研究。近几年通过分子、细胞和行为等研究方法,系统研究了果蝇脑结构与基本认知功能和视觉学习记忆的关系。发现了果蝇具有对不同视觉刺激进行归纳的能力,同行专家认为该研究成果“为进一步运用分子遗传学和行为学方法了解果蝇脑的基本认知功能带来了崭新的前景,使果蝇成为研究基本认知功能的一个极好的定量模型”;证明了视觉模式的两个参数的记忆定位在果蝇脑中扇形体的两层平行的细胞结构中(Nature,2006)。这是对果蝇视觉学习记忆功能区的精确描述,说明了果蝇的记忆痕迹并不存储在某一个通用的记忆中心。同行专家以《果蝇的记忆》为题发表评论:“遗传技术的进步克服了尺度难题,刘等的论文采用巧妙的实验技术开始精细地分析果蝇是如何学习记忆视觉模式的”;“刘等的工作使果蝇从一个被认为是很糟糕的功能解剖学模型转变为最好的模型之一,对于单个的复杂记忆的定位研究来说,也许是最好的。”该项成果入选2006年中国基础研究十大新闻。

刘新建

刘新建,男,1968年10月出生,安徽砀山人,理学硕士,副研究员,中共党员,现任中科院理化技术研究所所长助理兼产业策划部主任、所党委委员。作为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工作的直接推动者和组织者,刘新建作出了突出贡献。经过他们和科技人员的共同努力,理化所6年内将40多项科技成果成功转化到浙江、江苏等14个省市。单项合同金额超千万元的成果6项,得到发改委产业化示范项目支持的成果3项,成果转化合同总金额逾1.4亿元。以技术投资方式转化的成果已形成年7亿元的产值,年上缴利税4700多万元。

建所之初,刘新建积极参与研究了德国夫琅霍夫协会研究所的管理模式,并形成针对性报告,为领导决策提供了依据;组织科研和管理骨干进行MBA培训和企业考察;围绕研究所几大重点发展领域下功夫遴选项目、寻找下游,奠定了成果转化顺利实施的基础。刘新建协助所领导建立了完整的“科研立项——成果产业化”机制,显著提高了成果转化的力度。刘新建及时总结经验,形成论文和报告发表在《科学对社会的影响》等刊物上。作为项目主持人获2006年北京市科技成果转化基金支持;多次应邀在院内外会议上交流转化经验和在院内外刊物上介绍成功案例。

肖立业

肖立业,男,1966年8月出生,博士,国家“863”超导技术专项专家组成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现任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副所长、院应用超导重点实验室主任。

肖立业长期从事高温超导体在强电方面的应用研究,在高温超导磁体技术、高温超导电力科学技术和高温超导物理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主要研究工作包括:高温超导磁体的稳定性、复合高温超导体的稳定性结构分析、高温超导材料的电磁性能及其与应力的相互关系、高温超导磁体的失超传播和保护、高温超导限流器和高温超导变压器等。自从1998年回国工作后,在我国积极开展超导电力技术的研究。发表论文约70篇,其中在国际刊物和国际会议上发表约35篇。先后完全自主研制成功的三相交流高温超导电缆、三相高温超导限流器、三相高温超导电力变压器分别在甘肃省白银市、湖南省娄底市和新疆昌吉市投入并网试验运行,各个系统通过了国家电力设备的标准试验,运行期间未发生任何自身故障。超导电力技术的研究开发,解决了一系列关键科学技术问题,研制的相应系统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并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同时,研制成功世界首台超导限流—储能系统,1MJ/0.5MVA超导储能系统也即将在北京市投入并网试验运行。应用超导技术的研究取得的多项突破性进展在国内起到了骨干引领作用,在国际上也具有良好的影响和声誉,研究开发的超导电力技术从实验室全面走向电网示范试验运行。

张福新

张福新,男,1976年6月出生,中共党员,2000年7月毕业于中国科大少年班,2005年7月获工学博士学位,2005年11月被破格评为副研究员。现任中科院计算所硕士生导师,兼任江苏梦兰龙芯产业化基地研发中心主任和江苏中科龙梦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张福新是我国第一款通用CPU龙芯1号和高性能通用CPU龙芯2号的核心研究骨干之一。发表高质量学术论文多篇,其中4篇被SCI索引、7篇被EI索引,并获得2项微处理结构设计方面的发明专利。张福新团队研制成功龙芯税控机、龙芯迷你电脑等产品,为龙芯产业化打开了局面。2006年11月,他申请承担的科技部重大专项“低成本先进计算机”项目成功获得1600万元的直接资助,并获得江苏省科技厅4000万元的匹配资金。此外,张福新先后获得中国科学院“刘永龄特等奖学金”、江苏省新长征突击手、中国计算机学会王选奖等荣誉。

洪奕光

洪奕光,男,1966年11月出生,理学博士,中科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研究员。担任中科院系统控制开放实验室副主任和IEEE控制系统北京分会副主席等职务。洪奕光在非线性控制系统、复杂系统建模和控制、机器人及通讯系统的性能分析等方面取得一系列成果。他还曾获国际自控联合会世界大会(IFAC)青年作者奖 (1999年)、中国科学院青年科学家奖(2001年)和第9届中国青年科技奖(2006年) 等奖项。

徐星

徐星,男,1969年7月出生,理学博士,研究员,民盟中科院副主委。

徐星对新疆准噶尔盆地戈壁地区连续7年的野外考察使该地区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中晚侏罗世过渡时期的陆相化石点,他在辽宁西部的野外工作导致了许多极其重要的脊椎动物化石的发现。他已发现和命名恐龙新属种20余种,是世界上命名恐龙有效属种最多的学者之一。他在暴龙类、镰刀龙类等的形态学、分类学等方面的成果被评论为引发了恐龙研究领域革命性的变化。他有关鸟类起源及羽毛和飞行起源的研究被有关评论誉为里程碑式的成果,发现的四翼恐龙被认为是和始祖鸟一样重要的物种。他纠正了1999年美国《国家地理杂志》有关“古盗鸟”的报道错误,避免了错误知识的传播,成为古生物历史上最著名的事件之一。1997年以来,他单独或者合著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60余篇学术论文,其中16篇发表于英国《自然》,并应邀为《自然》独立撰写评述文章。他的成果1999年和2000年被评为中国基础科学研究十大新闻,2003年振邦杯中国十大科技进展。他积极参与科普工作,其作品曾荣获2001年度全国十大科普好书、入选小学语文精读课文。包括英国BBC和美国的Discovery频道及《国家地理杂志》在内的许多国外媒体对徐星的工作进行过专题报道。

徐星同志曾获得中科院首届杰出科技成就奖(集体,排名第二)、教育部评选的2005年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马塔切纳基金会授予的马塔切纳青年优秀论文奖。

程祝宽

程祝宽,男,1966年5月出生,理学博士,中共党员。1999~2002年在美国Wisconsin-Madison 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现任中科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创新研究组组长。

程祝宽长期从事水稻分子细胞遗传研究,育成水稻成套初级三体、端三体、次级三体等系列非整倍体材料,其中端三体是目前所有真核生物类型中获得的唯一成套端三体。对水稻12个不同染色体着丝粒所含串联重复序列和转座序列进行了定量研究。完成水稻第8染色体着丝粒全长序列测定及功能分析,是在高等生物类型中首次完成的全着丝粒序列及功能分析。发展了一套能识别水稻不同染色体臂的分子细胞学标记。参加国际水稻基因组研究计划,完成水稻第1、第4、第10三条染色体全序列测定中的细胞学鉴定工作。完成稻属不同染色体组着丝粒特异DNA序列的分离和鉴定,为稻属染色体组的分子进化奠定了理论基础。完成水稻木质素合成相关基因的克隆与功能鉴定,为利用生物工程手段降低水稻秸秆木质素的含量提供了可能。在Nature、Sciences、Nature Genetics、PNAS等国际刊物上发表论文30余篇。2002年入选中国科学院“****”,2003年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目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和科技部“863”及“973”课题。

相关新闻
生物通微信公众号
微信
新浪微博
  • 搜索
  • 国际
  • 国内
  • 人物
  • 产业
  • 热点
  • 科普
  • 急聘职位
  • 高薪职位

知名企业招聘

热点排行

    今日动态 | 人才市场 | 新技术专栏 | 中国科学人 | 云展台 | BioHot | 云讲堂直播 | 会展中心 | 特价专栏 | 技术快讯 | 免费试用

    版权所有 生物通

    Copyright© eBiotrad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信箱:

    粤ICP备0906349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