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物通官微
陪你抓住生命科技
跳动的脉搏
中国专家为多能干细胞研究架起一条“高速铁路”
【字体: 大 中 小 】 时间:2009年12月28日 来源:中新社
编辑推荐:
干细胞研究是近年来生命科学的热点领域,其在细胞治疗、组织器官移植和基因治疗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其广泛的应用前景吸引着全球众多科学家以及各国政府和商家的目光。
干细胞研究是近年来生命科学的热点领域,其在细胞治疗、组织器官移植和基因治疗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其广泛的应用前景吸引着全球众多科学家以及各国政府和商家的目光。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院长裴端卿二十四日接受中新社记者专访表示,其实验室在干细胞领域取得的一项重大研究成果,已经成为开启诱导多能干细胞研究的“高速铁路”。
中国的诱导多能干细胞(iPS)技术于二00七年在中科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诞生。该院院长裴端卿博士作为中国干细胞领域的领军人物之一,领导一个由多学科优秀人员组成的干细胞与再生生物学研究团队。近年来,他们针对干细胞的多能性与重编程,在干细胞多能性相关的分子机制研究等领域取得了多项突破性进展。
一身儒雅气质的“海归派”年轻科学家裴端卿对中新社记者介绍说,诱导多能干细胞研究还有漫长的路要走。今年十一月份发表的中美联合公报,也罕有地对中美联合干细胞研究作了专门表述,可以预见干细胞在未来的几年里将充满机遇与竞争。而在不久的将来,该领域的科研成果将可转化为数千亿美元的产值,并将于二0五0年后,促成人类寿命普遍达到一百二十岁以上。
当然,干细胞研究的道路并不平坦。英国科学家一九八一年从小鼠中分离出胚胎干细胞并在体外进行培养,而人的胚胎干细胞的体外培养直到最近十年才获得成功。然而,由于宗教、文化、伦理等原因,胚胎干细胞的研究与应用一直没有大的突破。二00六年,日本的山中伸弥在世界上首次从小鼠成体细胞中获得功能与胚胎干细胞类似的“诱导多能干细胞”,即iPS细胞。但iPS转化效率过低一直是困扰科学家们应用该技术的瓶颈。
为了提高iPS的转化效率,国际干细胞主流研究方向集中在细胞核内的调控因子和高通量小分子筛选方面,一些国际知名院校的实验者们在设备先进造价高昂的实验室里,对上万种化合物进行筛选,但一筹莫展。
中科院生物院另辟蹊径,将研究方向放到了细胞外环境——培养基成分上。裴端卿的研究团队在培养基里添加抗氧化剂来提高体细胞重编程效率的实验,发现了维生素C的神奇作用。
实验结果表明,在培养基里添加维生素C,能将原先的每一万至十万个细胞,才能有一个细胞转化为多能干细胞的低效率,提高到了百分之十的高效率。
裴端卿兴奋地说:“这个发现可以比喻为将火车的速度由每小时四公里提高到现在的每小时四百公里的水平。毫不夸张地说,这个成果等于给多能干细胞研究架起了一条‘高速铁路’。”
裴端卿表示,发现维生素C二百五十多年来,它的功效就像中药里的甘草一样无足轻重。而这个研究成果将使人们对维生素C的功效刮目相看,并会从中衍生出很多商机。广州市对干细胞领域的支持已走在全国的前列,支持了广州ips技术平台建立和广州干细胞与再生医学技术与产业化联盟的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