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物通官微
陪你抓住生命科技
跳动的脉搏
抑癌基因新发现 北大教授发前瞻性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 】 时间:2009年05月22日 来源:生物通
编辑推荐:
北大肿瘤学院病因学研究室,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的研究人员发现抑癌基因p16的甲基化失活能够用于早期诊断口腔粘膜异型增生癌变。这一研究报告即将发表在美国癌症研究协会出版的《临床癌症研究》(Clinical Cancer Research)杂志上。
生物通报道:来自北京大学的消息,北大肿瘤学院病因学研究室,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的研究人员发现抑癌基因p16的甲基化失活能够用于早期诊断口腔粘膜异型增生癌变。这一研究报告即将发表在美国癌症研究协会出版的《临床癌症研究》(Clinical Cancer Research)杂志上。
领导这一研究的是北大肿瘤学院的邓大君教授,其早年毕业于中国协和医科大学,曾在德国联邦药物所从事过短期访问研究,现任北京大学临床肿瘤学院教授,病因研究室主任、博士生导师,国务院特贴专家,中国抗癌协会病因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在这篇文章中,邓大君课题组利用他们在肿瘤表观遗传学研究方面的发明专利技术,与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刘宏伟教授的课题组合作开展前瞻性队列研究发现,抑癌基因p16的甲基化失活能够用于早期诊断口腔粘膜异型增生癌变。
口腔粘膜白斑是常见的癌前病变,伴有鳞状上皮异型增生者尤其容易癌变,重度异型增生者需要进行手术切除治疗。然而,由于过半的轻度和中度异型增生患者实际上不会发展成癌症,因此对其治疗方法存在争议。发展出一种能够早期诊断口腔粘膜轻度和中度异型增生癌变能力的方法,成为临床医生、患者和研究人员长期追求的目标。
在首都医学发展基金联合攻关项目和国家“973计划”的支持下,北大肿瘤学院病因学研究室邓大君教授带领的课题组利用他们在肿瘤表观遗传学研究方面的发明专利技术,通过与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的刘宏伟教授课题组合作开展前瞻性队列研究发现,抑癌基因p16的甲基化失活能够用于早期诊断口腔粘膜异型增生癌变。他们对78例口腔粘膜轻度和中度异型增生患者开展平均4年的随访发现,存在p16基因甲基化的口腔粘膜异型增生患者44%进展为口腔癌,显著高于不存在p16基因甲基化的患者的17%。他们利用该基因异常甲基化的方法,在年逾60岁的口腔粘膜异型增生患者中开展口腔癌的早期诊断,其灵敏度和特异性均在76%以上。他们的工作利用前瞻性流行病学的研究手段,证明了基因的异常甲基化失活可用于口腔癌早期诊断。
目前,他们正在筹划相关诊断试剂盒开发和多中心临床试验,以使相关患者能够尽早从该研究成果中受益。
附:
邓大君
男,1961年生于江西,1986年中国协和医科大学研究生毕业,1992、1994、1996在德国联邦药物所从事过短期访问研究,2001-2002年美国弗吉尼亚大学高级访问学者。现任北京大学临床肿瘤学院教授,病因研究室主任、博士生导师,国务院特贴专家,中国抗癌协会病因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主要立足国内,先后承担国家科技攻关、863、97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部市级等科研项目20余项。率先证明食品和人胃内能够亚硝化合成致癌性N-亚硝基脲类亚硝酰胺,首创变性高效液相色谱(DHPLC)定性和定量检测CpG岛甲基化技术,在胃癌和胰岛素瘤的表遗传学变异研究上做出了成绩。
在《J Agric Food Chem》、《Nucleic Acids Res》、《Carcinogenesis》、《J Dent Res》、《Mutat Res》、《Clin Cancer Res》和《Lab Invest》等刊物发表论著50余篇,出版《癌变原理研究》专著一部,获得国家和北京市科技进步奖4项,申请国家和国际发明专利4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