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艳华等人Cell Stem Cell发文: 化学重编程获得巨核细胞及血小板研究领域重要突破

【字体: 时间:2022年08月05日 来源:军事医学研究院

编辑推荐:

  基于干细胞技术、细胞重编程技术获取巨核细胞及血小板的研究一直是国际竞争的前沿与热点领域之一。体外仅通过化学小分子介导的重编程技术制备人巨核细胞(血小板的前体细胞)及血小板的研究成果鲜有报道。

  

血小板是由骨髓等造血组织中巨核细胞产生的具有生物活性的无核细胞,在机体止血、血栓形成、免疫调节、抗感染等生理和病理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临床上,血小板减少症常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血液系统疾病。此外,病毒/细菌性感染、创伤、急性放射病、肿瘤放化疗等也易引发血小板减少。血小板输注是临床治疗血小板减少症、防治出血、挽救生命的主要手段之一。然而临床上血小板供应仅有健康志愿者捐献的唯一途径,而血小板贮存时间短且易被污染,遇到战争、重大自然灾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如突发传染病)发生时,血小板短缺问题就会更加突出,因此亟需运用新技术解决血小板来源问题。

基于干细胞技术、细胞重编程技术获取巨核细胞及血小板的研究一直是国际竞争的前沿与热点领域之一。体外仅通过化学小分子介导的重编程技术制备人巨核细胞(血小板的前体细胞)及血小板的研究成果鲜有报道。

近日,军事医学研究院裴雪涛/李艳华团队联合天津大学医学部张健课题组运用化学重编程技术实现了人成红细胞向巨核细胞及血小板的命运转换,并利用单细胞转录组和染色质开放性测序技术系统追踪了该过程中的细胞动态变化。2022年8月4日,干细胞领域顶级期刊《Cell Stem Cell》(《细胞·干细胞》)在线发表了相关研究论文。

在细胞重编程的研究中,种子细胞的选择对于能否成功而有效地启动细胞命运转换至关重要。前期研究表明,起始细胞和目的细胞在发育谱系上亲缘关系越近,越容易实现细胞类型转化。成红细胞是存在于骨髓、外周血和脐带血中的一种有核红细胞,成红细胞和巨核细胞在发育过程中来自共同的前体,即巨核-红系共祖细胞,它们之间紧密的谱系联系使成红细胞成为获得巨核细胞理想的候选种子细胞。研究人员通过从多个表观遗传调控和信号通路相关的小分子化合物中筛选出一个含有四个小分子的化合物组合,惊奇地发现该小分子化合物“鸡尾酒”能将人成红细胞高效地重编程为巨核细胞。研究人员进一步确定了两阶段的诱导及巨核细胞特化的体系,最终获得了与天然巨核细胞特性相似的诱导性巨核细胞(induced megakaryocytes, iMKs)。巨核细胞最重要的功能是能产生前血小板及血小板。研究人员首先通过体外实验分析iMKs是否具有生成血小板的能力。在体外特定诱导分化条件下,iMKs能够形成网状的具有多个分支延伸突起的前血小板并释放血小板。更为重要的是,研究人员发现iMKs来源的血小板表现出与天然血小板相似的凝血酶激活响应,并具有粘附、聚集等功能。为了确定iMKs是否具有体内生成功能性血小板的能力,研究人员将iMKs直接通过尾静脉注射到血小板减低症的免疫缺陷小鼠体内,他们在iMKs输注后的第1-3天检测到了人源性血小板,并通过微流控实验证实这些血小板具有参与血栓形成的能力。

为了解析四个小分子“鸡尾酒”如何实现成红细胞向巨核细胞的谱系命运转变,研究人员运用单细胞测序技术、染色质开放性测序技术对重编程过程进行了系统追踪和深度剖析。他们发现起始细胞经历了一个红系/巨核共前体细胞的阶段,该阶段的细胞具有红细胞及巨核细胞的双向分化潜能。进一步分析发现,该化合物组合引发了广泛的染色质重塑变化,红系细胞发育关键性基因的染色质开放程度逐渐降低,造血及巨核发生相关的重要转录因子基因位点的染色质开放程度逐渐升高,从而逐渐启动了巨核细胞发育程序。值得注意的是,他们发现iMKs可以分为两个亚群,其中一个亚群为血小板生成偏向性强的巨核细胞,在iMKs总群体中的比例大于70%。另一个亚群是免疫偏向性的巨核系细胞,可能在免疫调节、炎症调节过程中发挥作用。四分子的重编程体系更有利于产生血小板生成偏向性强的巨核细胞。

综上所述,该研究团队独辟蹊径,仅运用小分子化合物成功实现成红细胞向功能性巨核细胞及血小板的命运转变,为体外大规模人工制备巨核细胞和血小板开辟了新的路径。该化学重编程技术具有安全可控、高效便捷等优势,通过该技术获得的功能性巨核细胞及血小板有望为临床血小板短缺等问题的解决开辟全新的途径,在血液系统疾病、急性放射病、战创伤、病毒或细菌性传染病等多种疾病引发的血小板减少症、出血的防治等方面展现出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

军事医学研究院裴雪涛研究员和李艳华研究员为该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军事医学研究院覃金华副研究员、天津大学医学部张健副教授以及军事医学研究院博士研究生姜佳楠是论文的并列第一作者。该研究得到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支持和资助。


参考文献:

1.Wang, Y. et al. Conversion of Human Gastric Epithelial Cells to Multipotent Endodermal Progenitors using Defined Small Molecules. Cell Stem Cell 19, 449-461, doi:10.1016/j.stem.2016.06.006 (2016). 

2.Jiang, J. et al. Ricolinostat promotes the generation of megakaryocyte progenitors from human hematopoietic stem and progenitor cells. Stem Cell Research & Therapy 13, 54, doi:10.1186/s13287-022-02722-5 (2022).

3.Zhang, B. et al. Large-scale generation of megakaryocytes from human embryonic stem cells using transgene-free and stepwise defined suspension culture conditions. Cell Proliferation, e13002, doi:https://doi.org/10.1111/cpr.13002 (2021).

4.Sun, S. et al. Single-cell analysis of ploidy and the transcriptome reveals functional and spatial divergency in murine megakaryopoiesis. Blood 138, 1211-1224, doi:10.1182/blood.2021010697 (2021).


作者简介:

李艳华,北京市科技新星,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哈佛医学院波士顿儿童医院访问学者。干细胞与再生医学专家。军事医学研究院实验血液学与生物化学研究室室副主任。中国生理学会血液学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曾任野战输血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委员、全军生理与病理生理学专业委员会委员、全军血液学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会委员。

主要从事干细胞定向分化及调控、干细胞动员、归巢、再生研究,及基于干细胞技术的药物研发等工作。曾先后主持多项国家和军队课题研究。2004年、2014年分别获北京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及一等奖,2016年获得中华医学科技奖三等奖。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3项,PCT专利2项,转让专利一项。在Stem Cell Reports、Blood、J Biol Chem等国内外杂志发表论文60余篇,其中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论文20余篇。参编专著10部,副主编专著1部。近5年,培养博士毕业研究生5名,硕士毕业研究生1名。


相关新闻
生物通微信公众号
微信
新浪微博
  • 搜索
  • 国际
  • 国内
  • 人物
  • 产业
  • 热点
  • 科普
  • 急聘职位
  • 高薪职位

知名企业招聘

热点排行

    今日动态 | 人才市场 | 新技术专栏 | 中国科学人 | 云展台 | BioHot | 云讲堂直播 | 会展中心 | 特价专栏 | 技术快讯 | 免费试用

    版权所有 生物通

    Copyright© eBiotrad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信箱:

    粤ICP备0906349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