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广州医科大学团队发表广州出生队列的初步研究成果

【字体: 时间:2024年02月02日 来源:生物通

编辑推荐:

  广州医科大学、中山大学深圳校区等机构的研究人员近日在《Nature》杂志上发表了广州出生队列研究的初步基因组测序成果。

  

广州医科大学、中山大学深圳校区等机构的研究人员近日在《Nature》杂志上发表了广州出生队列研究的初步基因组测序成果。这项研究拟对在广州市分娩的5万名孕妇及其所生儿童进行长期随访。

广州医科大学邱琇教授和夏慧敏教授及其同事在文章中写道:“尽管建立和维持出生队列以及长期随访存在固有的挑战,但利用这些资源开展基因组研究是揭示生命早期的遗传和环境因素对晚期健康影响的关键方法。”

研究人员利用低覆盖度的全基因组测序,对广州出生队列(BIGCS)中的4,503名中国个体进行基因组分析,其中包括332对亲子三人、1,406对亲子二人和245名无亲属关系的个体。他们采集了成人的外周血样本和婴儿的脐带血样本进行DNA测序分析。

通过收集到的序列,研究团队追踪到超过5623万个单核苷酸变异(SNV)和插入缺失(indel),其中包括1830万个之前未发现的变异。他们发现,遗传变异模式显示出受语言和种族影响的群体结构。

“我们的分析揭示了BIGCS内新的遗传变异、高质量的参考panel和精细的局部遗传结构,”作者在文中写道,并指出“每名个体的变异数量表现出地理、种族和语言模式。”

此外,在一系列全基因组关联研究(包括2,245名成人和1,808名儿童参与者)中,研究人员重点关注了12个成人性状和6个婴儿性状,发现了与8个成人性状相关的10个基因座以及与2个婴儿性状相关的3个基因座。

研究人员特别强调了与母体胆汁酸、孕期体重增加和血脂相关性状有关的基因座。随后,他们利用中国26,103名孕妇的无创产前检测数据验证了其中的部分关联,结果表明存在年龄特异性和东亚特异性的关联。

作者认为,这项研究结果阐明了东亚人群中母体性状与幼年性状之间的遗传关联,为今后研究遗传学、宫内暴露和幼年经历在长期健康方面的复杂作用奠定了基础。

广州出生队列目前有5万多个入组家庭。研究人员将对这些家庭进行长期追踪,直至儿童年满18岁。他们指出,下一阶段的研究将探索影响围产期结局的遗传因素。

英国布里斯托尔大学的综合流行病学研究人员Nicholas John Timpson在《Nature》杂志的一篇相关评论中表示,新的BIGCS研究“代表了朝着建立包含基因测序数据的大型队列又迈出了一步”。

“收集和研究这类数据需要文化敏感性以及伦理和科学严谨性的结合,因此看到这方面的进展令人鼓舞,”他说道。“我们还应该为更深入了解人群、社会人口历史、新鲜的生物学见解以及参与者的参与意愿而感到兴奋。”


相关新闻
生物通微信公众号
微信
新浪微博
  • 搜索
  • 国际
  • 国内
  • 人物
  • 产业
  • 热点
  • 科普
  • 急聘职位
  • 高薪职位

知名企业招聘

热点排行

    今日动态 | 人才市场 | 新技术专栏 | 中国科学人 | 云展台 | BioHot | 云讲堂直播 | 会展中心 | 特价专栏 | 技术快讯 | 免费试用

    版权所有 生物通

    Copyright© eBiotrad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信箱:

    粤ICP备0906349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