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量化表观遗传时钟的随机成分阐明表观遗传时钟本质

【字体: 时间:2024年05月25日 来源:中科院

编辑推荐:

  该研究论证了表观遗传时钟的重要组成部分来自诱导随机DNA甲基化变化的生物机制,发现了表观遗传时钟在预测实际年龄方面越准确,时钟的潜在随机成分就越大。相反,表观遗传时钟在预测生理年龄方面有更好的表现,具有更强的非随机成分。

  

近日,中国科学院上海营养与健康研究所Andrew E. Teschendorff研究组在《自然-衰老》(Nature Aging)上,发表了题为Quantifying the stochastic component of epigenetic aging的研究论文。该研究论证了表观遗传时钟的重要组成部分来自诱导随机DNA甲基化变化的生物机制,发现了表观遗传时钟在预测实际年龄方面越准确,时钟的潜在随机成分就越大。相反,表观遗传时钟在预测生理年龄方面有更好的表现,具有更强的非随机成分。这体现了增加或减少生理年龄的过程本质上是非随机的,而表观遗传时钟常规的指针走动由DNA甲基化变化增加的内在随机过程决定。

此前,科研人员观察到DNA的表观遗传共价修饰即DNA甲基化。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改变,这种改变在较大程度上与细胞和组织类型无关。此后,表观遗传DNA甲基化时钟被开发出来。根据受试者的DNA样本,表观遗传时钟可以准确地预测该人的实际年龄,并在某种程度上可以预测该人的生理年龄。表观遗传时钟被证明适用于任何哺乳动物物种,并被用于测试抗衰老和细胞再生策略的功效以及其他应用场景。然而,除了表观遗传有丝分裂钟外,这些时钟的潜在生物学机制有待发掘。

研究发现,随机DNA甲基化变化在细胞群体中平均的净效应是累积DNA甲基化变化的线性变化。相反,年龄加速的生物过程本质上是非随机的。此前,科学家认为生理年龄加速可能只反映了随机DNA甲基化变化的增加,而实验室数据表明并非如此。该工作展示了这一规则的唯一例外是表观遗传有丝分裂时钟。在癌症或肿瘤前病变中,有丝分裂年龄的加速体现在随机DNA甲基化变化的增长率上,表明与细胞分裂相关的DNA甲基化变化本质上是随机的。


研究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和中国科学院的支持。


相关新闻
生物通微信公众号
微信
新浪微博
  • 搜索
  • 国际
  • 国内
  • 人物
  • 产业
  • 热点
  • 科普
  • 急聘职位
  • 高薪职位

知名企业招聘

热点排行

    今日动态 | 人才市场 | 新技术专栏 | 中国科学人 | 云展台 | BioHot | 云讲堂直播 | 会展中心 | 特价专栏 | 技术快讯 | 免费试用

    版权所有 生物通

    Copyright© eBiotrad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信箱:

    粤ICP备0906349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