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数字治疗试验的优先级、质量和包容性评估

【字体: 时间:2025年02月06日 来源:npj Digital Medicine 12.4

编辑推荐:

  

  

中国数字疗法临床试验的多维度评估:现状、问题与展望


在当今数字化快速发展的时代,数字疗法(Digital Therapeutics, DTx)作为新兴的医疗干预手段,正逐渐改变着传统的医疗模式。北京大学健康发展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员 Ziming Wang、Xinxin Xia 等人在 npj Digital Medicine 期刊上发表了题为 “Assessment of priorities, quality, and inclusivity of digital therapeutics trials in China” 的论文。这一期刊由 Springer Nature 出版,在数字医学领域具有较高的影响力。该论文聚焦中国数字疗法临床试验,深入剖析其现状、问题及发展方向,为推动中国数字疗法的科学研究、合理应用和规范发展提供了重要依据,也为全球数字疗法的研究贡献了中国视角的经验与思考。

一、研究背景


数字疗法是基于软件的循证健康干预措施,能对特定医疗状况产生积极治疗效果。它借助信息技术,可实现患者自我护理的全自动化,或在医疗专业人员支持下辅助治疗,能显著提升优质医疗服务的可及性。对于传统医疗服务和药物难以发挥作用的疾病,数字疗法还能提供新的解决方案,且成本效益较高。

中国积极推动数字健康技术和服务发展,“健康中国”“数字中国” 等国家倡议以及地方政府的相关举措,都为数字疗法的研究和应用创造了有利环境。然而,数字疗法在商业化前需获得政府授权,这依赖高质量的临床试验。同时,中国公共医疗机构是医疗服务的主要提供者,其收入模式与数字疗法在疾病预防和管理方面的潜在作用密切相关,而目前中国数字疗法产品和试验设计缺乏标准化。

此前,针对数字疗法临床试验的研究多集中于美国和欧洲的注册机构,忽视了中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ChiCTR)。中国拥有庞大的人口基数和独特的医疗环境,忽视中国的数字疗法试验,就会遗漏重要的创新来源以及数字疗法满足中国 14 亿人口健康需求的情况。因此,开展对中国数字疗法试验的研究意义重大。

二、研究材料与方法


(一)搜索策略与选择标准


研究人员检索了 2014 年 1 月 1 日至 2024 年 6 月 30 日期间在 ClinicalTrials.gov(英文)和中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ChiCTR,中文)上注册的数字疗法试验。在 ChiCTR 上使用 “数字疗法”“远程医疗”“互联网” 等中文检索词,在 ClinicalTrials.gov 上使用对应的英文检索词。筛选时,剔除重复试验、未处于招募或完成状态的试验,以及不符合数字疗法干预目的(如仅为健康促进、未向患者提供数字疗法等)的试验,重复试验归为 ChiCTR 类别。

(二)变量、数据提取与编码


从多个维度评估试验的优先级、质量和包容性。通过注册信息获取试验的基本特征,包括注册日期、研究类型、阶段、资金来源等;依据干预的文本描述,对护理模式(辅助、引导、全自动)、干预目的(预防、治疗、管理)、应用场景(医院、非医院)和目标疾病类别(依据 ICD - 11)进行分类;从样本量、研究持续时间、随机化、盲法、数字安慰剂应用等方面评估研究设计质量,并基于 ChiCTR 信息,依据 Cochrane 手册标准评估偏倚风险(RoB);通过参与者的性别、年龄和种族构成评估试验的包容性。数据提取和编码由两位作者独立进行,分歧通过团队讨论解决,偏倚风险评估也由两位作者独立完成,有争议时引入第三位作者。

(三)数据获取、分析与可视化


利用 Python 3.8.13 及 pandas、seaborn 等软件包进行数据的下载、编码和描述性分析,相关代码可在 GitHub 仓库获取。采用桑基图展示干预措施的变化特征、注册试验数量的时间趋势等,绘制地图描述试验发起者的省级分布。

三、研究结果


(一)一般特征


研究共识别出 756 项注册的数字疗法试验,其中 ChiCTR 有 610 项,ClinicalTrials.gov 有 146 项,27 项重复试验归为 ChiCTR。干预性试验占 95.0%(718 项),观察性试验占 5.0%(38 项)。多数试验(49.3%)未提供研究阶段信息,早期 1 期试验占比最大(41.8%,316 项)。资金来源主要为政府(36.6%,277 项)、医院 / 大学(33.7%,255 项),行业资助仅占 5.6%(42 项)。三级医院参与了 78.6%(594 项)的试验,其次是社区组织(9.5%,72 项)。71.6%(541 项)的试验采用双臂设计,仅 16.8%(77 项)使用三个或更多臂。从 2014 年到 2023 年,数字疗法试验总数稳步增长,2017 年和 2021 年出现显著增长高峰,2018 - 2023 年的复合年增长率为 23.6%。试验发起者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广东等东部省份,占比达三分之二。

(二)注册试验中干预措施的特征


44.8%(339 项)的试验采用全自动数字疗法,39.2%(296 项)采用数字疗法引导的方式,16.0%(121 项)将数字疗法作为医生主导服务的辅助。2019 年前,数字疗法引导的试验数量多于全自动数字疗法试验,但 2020 年后被后者超越。多数试验(52.5%,397 项)聚焦疾病管理,其次是治疗(38.1%,288 项)和预防(9.4%,71 项)。2018 年起,治疗试验数量大幅增加并超过预防试验,2022 年达到峰值 44%,而预防试验数量近十年来一直较低。多数辅助模式用于治疗,引导和全自动模式主要用于管理。87.0%(658 项)的研究针对非医院环境(社区或家庭),仅 13.0%(98 项)基于医院。数字疗法试验针对的疾病类别中,“精神、行为或神经发育障碍” 占比最高(22.4%,169 项),其次是 “循环系统疾病”(12.2%,92 项)和 “神经系统疾病”(10.8%,82 项)等。不同干预目的的试验针对的疾病类别分布有所差异,治疗导向的试验主要集中于特定疾病,而管理和预防导向的试验疾病类别分布更均匀。

(三)参与者特征


86.5%(654 项)的试验同时招募男性和女性参与者,9.3%(70 项)仅招募女性,3.7%(28 项)仅招募男性,4 项未明确性别。13%(98 项)的试验未报告年龄信息,76.6%(579 项)的试验排除儿童(>18 岁),10.2%(77 项)排除老年人(<60 岁)。在未排除儿童或老年人的试验中,62.2%(470 项)规定了年龄上限,平均年龄为 75.3 岁(标准差:11.8)。仅 1.2%(9 项)的试验明确了参与者的种族,且均为汉族。

(四)注册试验的方法学问题


试验的中位样本量为 120(四分位距:80 - 264),但从 2018 年的 156 降至 2023 年的 113。虽然样本量大于 200 的试验数量缓慢增长,但样本量小于 200 的试验数量增长更快,拉低了整体中位样本量。平均而言,报告持续时间的试验中位持续时间为 18.4 个月,2018 - 2023 年从 21.8 个月降至 15.3 个月。81.2%(614 项)的试验为单中心试验,18.8%(142 项)为多中心试验,平均中心数从 2018 年的 2.0 降至 2023 年的 1.5。89.0% 的试验报告了随机化,且比例多年保持稳定;仅 28.8%(218 项)的试验报告了盲法,不过 2018 - 2023 年从 10.0% 显著提升至 44.9%。95.8%(724 项)的试验未使用数字安慰剂。

对 610 项 ChiCTR 注册研究(532 项随机化和 78 项非随机化)的偏倚风险评估显示,18%(110 项)整体偏倚风险较低,9%(58 项)较高,72%(442 项)不明确。47% 的研究存在选择偏倚(43% 不明确,4% 高风险),55% 的研究因干预偏离预期存在偏倚(51% 不明确,4% 高风险),39% 的研究在结果测量方面存在偏倚(37% 不明确,2% 高风险)。不同疾病类别的偏倚风险存在差异,“循环系统疾病” 和 “内分泌、营养或代谢疾病” 相对更可能具有较低的偏倚风险。

四、研究结论与讨论


(一)研究结论


中国数字疗法试验数量在过去十年显著增加,增长速度快于国际水平,但资金主要依赖政府、医院和大学,反映出行业投资者对数字疗法持谨慎态度。试验的干预模式发生转变,从以数字疗法引导为主逐渐转向全自动模式,显示出人工智能在其中的潜在作用,同时多数试验仍涉及数字疗法与专业服务的结合,提示医疗专业人员需适应人机共生的工作模式。数字疗法试验多针对社区和家庭护理环境,但主要由东部地区三级医院研究人员开展,体现出中国基层医疗研究能力的不足,且试验重点集中于治疗和管理,与 “健康中国” 政策强调的疾病预防理念不符。

在试验设计质量方面,中国数字疗法试验的样本量、持续时间和中心数量呈现下降趋势,虽随机化比例较高,但盲法和数字安慰剂使用比例较低,整体设计质量与国际水平相比各有优劣,多数试验的偏倚风险不明确或较高。此外,试验在参与者包容性方面存在不足,对少数民族的纳入关注不够,年龄排除标准较为普遍,可能影响试验结果的普适性。

(二)讨论


该研究填补了全球数字疗法试验研究中对中国试验忽视的空白,全面呈现了中国数字疗法试验的现状,为后续研究和政策制定提供了重要参考。研究发现的问题为未来实践和研究指明了方向:在试验设计上,需进一步优化,提高盲法和数字安慰剂的使用,制定数字疗法研究的方法学指南并开展研究培训;加强基层医疗研究人员的能力建设,使其能主导数字疗法试验,更好地体现基层医疗视角;在试验规划上,应更明确地纳入西部地区和少数民族,增加针对预防保健和高疾病负担疾病的数字疗法试验;鉴于许多数字疗法干预仍需专业支持,卫生工作者需做好准备,适应未来人机协作的工作环境。

然而,该研究也存在一定局限性。未纳入其他试验注册中心的数据,可能低估中国的试验数量;由于 ClinicalTrials.gov 缺乏部分关键信息,偏倚风险评估未覆盖所有中国试验;未对 ChiCTR 和 ClinicalTrials.gov 注册试验的质量进行比较;仅依据试验注册数据评估研究设计质量,可能与实际实施质量存在差异。但这些局限性并不影响研究成果的重要价值,未来研究可针对这些不足加以改进,进一步深入探索中国数字疗法试验的发展路径。

综上所述,这篇论文通过对中国数字疗法临床试验的系统评估,揭示了其发展现状、优势与不足,为推动中国数字疗法领域的健康发展提供了关键的理论和实践依据,对完善数字疗法研究体系、优化医疗资源配置、提升全民健康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关新闻
生物通微信公众号
微信
新浪微博
  • 搜索
  • 国际
  • 国内
  • 人物
  • 产业
  • 热点
  • 科普
  • 急聘职位
  • 高薪职位

知名企业招聘

热点排行

    今日动态 | 人才市场 | 新技术专栏 | 中国科学人 | 云展台 | BioHot | 云讲堂直播 | 会展中心 | 特价专栏 | 技术快讯 | 免费试用

    版权所有 生物通

    Copyright© eBiotrad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信箱:

    粤ICP备0906349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