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癌疾病负担研究:全球与中国趋势对比解读
杭州师范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的研究人员钟立乔、熊军等人在《Scientific Reports》期刊上发表了题为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global OPEN and Chinese trends in the burden of kidney cancer from 1990 to 2021” 的论文。该研究通过分析 1990 - 2021 年全球和中国肾癌疾病负担的变化趋势,为制定针对性的肾癌预防和控制策略提供了重要依据,在公共卫生领域具有关键意义。
研究背景
肾癌是泌尿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给全球带来沉重的疾病负担。据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数据,2020 年全球约有 43.1 万新发病例。肾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在不同地区、年龄组和性别间存在差异。发达国家目前肾癌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但有下降趋势,如部分西欧国家近几十年肾癌死亡率有所降低;美国肾癌年龄调整死亡率因性别、种族和年龄不同而差异显著。同时,全球范围内,包括发展中国家和欠发达国家,肾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预计将持续上升。在中国,肾癌是第二大常见的泌尿生殖系统癌症,占成人癌症的 2 - 3%,儿科病例的 20% 。
此前研究虽探索了社会经济地位对肾癌疾病负担变化的影响,也发现多种危险因素与肾癌患病率相关,如吸烟、高 BMI、高血压和糖尿病等,但对于肾癌疾病负担的研究仍存在局限。目前研究多聚焦于临床和治疗方面,对疾病负担关注不足,缺乏中国与全球肾癌疾病负担的对比分析和纵向研究。因此,持续监测和分析肾癌疾病负担,对全面了解其流行病学特征和风险因素、制定精准防控策略至关重要。
研究材料与方法
数据来源
研究数据来自全球疾病负担(GBD)2021 数据库,该数据库评估了 204 个国家和地区的 459 种疾病、伤害及风险因素。详细数据从全球健康数据交换(GHDx)数据库下载,利用发病率、死亡率、患病率、残疾调整生命年比(DALYs)和 [1 - MIR(死亡率与发病率之比)] 来评估肾癌疾病负担。其中,(1 - MIR)通过公式 1 - 死亡率 / 发病率计算,常被用作癌症 5 年相对生存率的替代指标和评估癌症防控效果的指标。同时,使用 SII(不平等斜率指数)和 CI(集中指数)评估 204 个国家和地区肾癌导致的健康不平等,以 SDI(社会人口指数)作为排名依据。
统计分析
研究对肾癌患者数据进行综合观察,按性别分组比较 1990 年和 2021 年中国和世界的肾癌疾病负担。用折线图展示 1990 - 2021 年中国和全球肾癌标准化发病率、死亡率、患病率和 DALYs 率的变化趋势;用柱状图描述 1990 年和 2021 年中国和世界不同年龄组男女肾癌标准化发病率和死亡率的比例。依据全球年龄标准化人口权重,采用直接标准化法计算部分年龄组的相应标准化率。利用回归曲线和集中曲线描述肾癌的健康不平等情况,并使用美国癌症研究所开发的 Joinpoint Regression Program 5.1.0 软件,通过对数线性回归模型计算 1990 - 2021 年中国和全球肾癌年龄标准化发病率、死亡率、患病率和 DALYs 年龄标准化率的平均年度变化百分比(AAPC)。
研究结果
基线
2021 年,全球 21 个 GBD 地区肾癌年龄标准化发病率和死亡率差异显著。南拉丁美洲年龄标准化发病率最高,大洋洲、撒哈拉以南非洲部分地区最低;南拉丁美洲、中欧和东欧年龄标准化死亡率最高,大洋洲、南亚和撒哈拉以南非洲部分地区最低。在 204 个国家和地区中,阿根廷、捷克和拉脱维亚肾癌年龄标准化发病率最高,密克罗尼西亚联邦、乌兹别克斯坦和泰国最低;乌拉圭、捷克和立陶宛年龄标准化死亡率最高,库克群岛、摩洛哥和帕劳最低。
1990 - 2021 年肾癌疾病负担
1990 - 2021 年,中国肾癌年龄标准化发病率、死亡率、患病率和 DALYs 率均低于全球水平,但增长速度快于全球平均水平。2021 年,中国肾癌年龄标准化发病率、死亡率、患病率和 DALYs 率分别为
、
、
和
,均高于 1990 年水平,且除 DALYs 率外,均低于全球对应水平(
、
、
和
)。同期,全球和中国男性肾癌年龄标准化发病率和患病率均高于女性,且中国男性肾癌标准化发病率和患病率增长幅度大于女性和全球平均水平。中国女性肾癌 DALYs 率呈下降趋势,男性则呈上升趋势。
1990 - 2021 年肾癌生存率
全球 204 个国家和地区肾癌(1 - MIR)水平存在显著差异。2021 年,瑞士(1 - MIR)最高,中非共和国最低。1990 - 2021 年,中国和全球肾癌(1 - MIR)均呈上升趋势,且中国上升更为明显。1990 - 2010 年中国肾癌(1 - MIR)低于全球水平,2010 - 2021 年则高于全球水平。
1990 - 2021 年不同年龄和性别组肾癌生存分析
与 1990 年相比,2021 年中国和全球各年龄组男性肾癌病例比例均呈上升趋势,女性则呈下降趋势。2021 年,中国 95 岁以下各年龄组男性肾癌病例比例远高于女性,40 - 49 岁组尤为明显。同时,中国 5 - 64 岁和大于 75 岁男性肾癌发病率比例高于全球相应水平。在肾癌死亡方面,2021 年中国和全球各年龄组男性肾癌死亡比例均呈上升趋势,且中国和全球 95 岁以下各年龄组男性肾癌死亡比例高于女性,中国 40 - 54 岁组差异显著。
跨国不平等分析
对 204 个国家和地区肾癌健康不平等分析显示,与 SDI 相关的 DALYs 分布存在显著差异,但随时间缩小,表明全球肾癌健康不平等有所改善。1990 年 SII 为 53.47,2021 年降至 50.19;CI 从 1990 年的 0.342 降至 2021 年的 0.289 ,反映出全球健康政策和干预措施在减少肾癌健康不平等方面有一定成效,但不平等依然存在。
1990 - 2021 年肾癌疾病负担的 Joinpoint 回归分析
1990 - 2021 年,中国和全球肾癌标准化发病率和患病率呈上升趋势,标准化 DALYs 率下降。中国肾癌标准化死亡率上升,与全球下降趋势相反。中国肾癌年龄标准化发病率、死亡率、患病率和 DALYs 率的 AAPC 值分别为 1.98%、0.18%、2.94% 和 - 0.28%,全球 AAPCs 分别为 0.49%、 - 0.13%、 - 0.89% 和 - 0.37%,其中中国肾癌年龄标准化患病率变化最为显著。分性别来看,中国和全球男性和女性肾癌年龄标准化发病率和患病率均呈上升趋势,女性肾癌年龄标准化死亡率下降,男性上升,且中国男女肾癌年龄标准化率变化比全球更为明显。
研究结论与讨论
该研究利用 GBD2021 癌症统计数据,对中国 30 年间肾癌疾病负担进行分析,并与全球水平对比。结果表明,中国肾癌年龄标准化率低于全球平均水平,但发病率和患病率增长速度快于全球。全球和中国肾癌发病率和患病率上升的同时,年龄标准化 DALYs 率下降。SII 和 CI 显示全球肾癌绝对和相对健康不平等指数虽仍显著,但 2021 年较之前有所降低。中国和全球肾癌(1 - MIR)均呈上升趋势,中国自 2010 年起(1 - MIR)超过全球水平,表明中国肾癌生存率提高,防控效果有所提升。
中国肾癌发病率上升可能与检测技术进步导致的过度诊断有关,同时吸烟、饮酒等生活方式因素,以及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患病率增加也可能是原因。此外,COVID - 19 疫情可能对 2019 年后肾癌发病率产生影响,疫情导致肾癌患者治疗延迟和中断,影响治疗效果和预后,但具体影响仍需进一步研究。
在性别差异方面,1990 - 2021 年中国和全球男性肾癌年龄标准化发病率、死亡率和患病率均高于女性。男性肾癌标准化死亡率上升,可能与男性慢性肾病患者更易被诊断为晚期癌症、吸烟等风险因素以及女性更注重健康体检有关。年龄分布上,中国男性肾癌标准化死亡率高的比例集中在中年组,40 - 54 岁尤为突出,显示出中年男性肾癌负担的严重性。
(1 - MIR)作为评估癌症防控效果的指标,在本研究中用于评估中国和全球肾癌生存率和防控效果。1990 - 2021 年,中国和全球肾癌(1 - MIR)上升,中国上升更明显且 2010 年后超过全球水平,这得益于社会经济发展、医疗保健系统进步以及癌症防控体系的不断完善。
总体而言,该研究揭示了全球和中国肾癌疾病负担的变化趋势,强调了肾癌疾病负担的严重性,尤其是男性和中年人群。研究结果为制定针对性的肾癌预防和控制策略提供了重要依据,呼吁加强对肾癌风险因素的研究,制定更有效的防控措施,以降低肾癌疾病负担,改善公众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