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物通官微
陪你抓住生命科技
跳动的脉搏
探秘 ALS-FTLD:C9ORF72 突变下线粒体 DNA 突变的 “神秘旅程”
【字体: 大 中 小 】 时间:2025年03月10日 来源:SCIENCE ADVANCES 11.7
编辑推荐:
为探究 mtDNA 突变在 ALS - FTLD 发病机制中的作用,研究人员用 hiPSCs - 衍生脑类器官研究,发现 C9ORF72 突变星形胶质细胞 mtSNV 负担高,或助力靶向治疗。
# 揭开肌萎缩侧索硬化症与额颞叶痴呆背后的 “基因密码”:线粒体 DNA 突变的新发现
在神经科学的神秘领域中,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ALS)和额颞叶痴呆(Frontotemporal Lobar Degeneration,FTLD)一直是令科学家们着迷又困惑的难题。ALS 患者会逐渐失去对肌肉的控制,仿佛身体被无形的力量禁锢;FTLD 患者则会出现认知和行为的异常,曾经熟悉的世界变得陌生而混乱。大约 20% 的 ALS 和 FTLD 患者是由基因问题导致的,其中 C9ORF72 基因的六核苷酸重复扩增是最常见的原因。但奇怪的是,尽管这个基因突变存在于患者的每一个细胞中,相关的神经病理变化却只在特定区域出现,这背后的原因一直是个谜。
同时,研究发现 ALS - FTLD 患者大脑中,线粒体 DNA(Mitochondrial DNA,mtDNA)突变的负担增加,这暗示着线粒体机制可能在疾病发生中起着重要作用。然而,这些突变是如何产生的、何时出现的,仍然是未解之谜。为了揭开这些谜团,来自国外的研究人员开展了一项深入的研究,相关成果发表在《SCIENCE ADVANCES》上。
研究人员采用了人类诱导多能干细胞(Human - 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hiPSCs)衍生的脑类器官技术,这种技术就像是在实验室里搭建了一个微型的 “大脑工厂”,能够模拟大脑的发育和细胞间的相互作用。研究人员选取了携带 C9ORF72 六核苷酸重复扩增的 ALS - FTLD 患者的 hiPSCs,同时设置了 CRISPR - Cas9 基因编辑校正的同基因对照和健康对照。
在研究过程中,研究人员运用了多种关键技术方法。首先,通过单细胞 RNA 测序(scRNA - seq)分析,筛选出特定的细胞标记物,以此来鉴定和分离脑类器官中的星形胶质细胞(astroglia)和神经元(neurons)。接着,对分离出的单细胞进行 mtDNA 测序,深入分析 mtDNA 突变的情况。为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研究人员还使用了数字液滴聚合酶链反应(ddPCR)来测量单细胞的 mtDNA 含量 。
研究人员最初研究了四个 hiPSC 系,包括两个携带 C9ORF72 突变的 ALS - FTLD 患者来源的细胞系(als - ftld.a 和 als - ftld.b)、一个 CRISPR - Cas9 校正的同基因对照细胞系(ctrl.a)以及一个健康对照细胞系(ctrl.b)。经过 133 天的培养,这些脑类器官展现出相似的细胞类型多样性和细胞结构。通过单细胞 RNA 测序实验的特征图,证实了星形胶质细胞中肝和神经胶质细胞粘附分子(HEPACAM)、水通道蛋白 4(AQP4)、神经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和谷氨酸天冬氨酸转运体(GLAST 或 SLC1A3)的表达;在神经元中,深层皮质神经元表达 L1 细胞粘附分子(L1CAM)、COUP - TF 相互作用蛋白 2(CTIP2)或 B 细胞淋巴瘤 / 白血病 11B(BCL11B),上层皮质神经元表达富含 AT 序列结合蛋白 2(SATB2)和同源框蛋白 Cut 样 2(CUX2)。利用针对星形胶质细胞标记物(HEPACAM)和神经元标记物(L1CAM)的免疫反应性,通过荧光激活细胞分选(FACS)技术,成功从 133 天的脑类器官中分离出星形胶质细胞和神经元。
研究人员对来自四个 hiPSC 系和两个脑类器官的 206 个单细胞进行了重复测序(分为运行 1 和运行 2)。为了减少测序误差,研究人员使用经过验证的生物信息学方法,识别出在运行 1 和运行 2 中异质性分数(HF)均超过 0.005(0.5%)的 mtDNA 单核苷酸变异(mtSNV)。结果发现,对照 hiPSC 中每个细胞平均检测到 8 个 mtSNV,而 C9ORF72 突变的 hiPSC 中每个细胞平均检测到 10 个(als - ftld.a)和 14 个(als - ftld.b),且突变细胞的累积 HF 更高,突变的平均致病性概率也更高。在 133 天的脑类器官中,来自突变校正同基因对照器官的星形胶质细胞每个细胞平均检测到 15 个 mtSNV,神经元中为 29 个;而 C9ORF72 突变器官的星形胶质细胞每个细胞平均检测到 19 个 mtSNV,神经元中为 26 个。C9ORF72 突变器官的星形胶质细胞 HF 更高,且其 mtDNA 突变更具致病性。
研究发现,对照 hiPSC 和类器官衍生细胞之间,有 36.64% 的 mtSNV 是重叠的(共享 mtSNV),63.35% 只存在于 hiPSC 中(丢失 mtSNV);在 C9ORF72 突变体中,14.90% 是共享 mtSNV,85.09% 是丢失 mtSNV。共享和丢失的 mtSNV 突变特征相似,基于共享和新出现的 mtSNV 的层次聚类分析表明,共享 mtSNV 可能在 CRISPR 校正后不久发生并经过克隆扩增,而新出现的 mtSNV 则发生在更晚阶段。
尽管类器官衍生细胞的突变负担增加,但无论是对照 hiPSC 还是 C9ORF72 突变 hiPSC 来源的星形胶质细胞和神经元中,mtSNV 的 HF 都显著降低。这表明在脑类器官的形成和成熟过程中,hiPSC 中存在的大量 mtSNV 被负向选择。进一步研究发现,这种选择在神经元中比在星形胶质细胞中更明显,在 C9ORF72 突变器官的细胞中比在同基因对照器官的细胞中更明显。
C9ORF72 突变器官的星形胶质细胞中,每个细胞的新生 mtSNV 数量比神经元以及同基因对照器官的两种细胞类型都多。这些突变更多地定位在编码呼吸链复合物的 mtDNA 区域和蛋白质编码区域,且被预测为致病性突变。此外,C9ORF72 突变的星形胶质细胞与对照相比,具有更高的时钟样特征和 DNA 错配修复缺陷,更接近神经元的突变特征。
研究人员分析了脑类器官中 mtSNV 的 HF 和克隆分布。结果显示,共享 mtSNV 的 HF 最高,新出现的 mtSNV 的 HF 较低。C9ORF72 突变的星形胶质细胞中,高 HF 的 mtSNV 定义了一个独特的进化枝,且许多高 HF 的 mtSNV 位于复合物和核糖体 RNA 编码区域,超过了传统的致病性阈值频率(HF > 0.6)。此外,神经元的 mtDNA 拷贝数高于星形胶质细胞,而 C9ORF72 突变细胞的 mtDNA 拷贝数低于同基因对照,尤其是突变的星形胶质细胞。
研究结果表明,C9ORF72 突变的星形胶质细胞中积累了最多的新生 mtSNV,这些突变更有可能影响线粒体功能。mtDNA 含量在 C9ORF72 突变的星形胶质细胞中相对较低,这可能会加剧病理效应。该研究不仅揭示了 mtDNA 突变在 ALS - FTLD 发病机制中的重要作用,还为理解疾病的区域病理提供了新的视角,为开发线粒体靶向治疗开辟了道路。同时,研究中发现的细胞类型和谱系特异性的 mtDNA 突变差异,也解释了 hiPSC 衍生细胞系研究结果缺乏可重复性和普遍性的原因。这一研究成果为神经科学领域研究 ALS - FTLD 带来了新的曙光,有望推动相关疾病治疗手段的进一步发展。
知名企业招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