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物通官微
陪你抓住生命科技
跳动的脉搏
综述:气候变化下植物有性生殖的热与旱之困及破解之道
【字体: 大 中 小 】 时间:2025年03月10日 来源:Cell Reports 7.5
编辑推荐:
为应对高温和干旱对植物有性生殖的威胁,研究人员探究其影响机制并提出策略,为农业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极端天气事件愈发频繁。高温和干旱如同两把高悬的 “利剑”,严重威胁着植物的生长发育,尤其是植物的有性生殖过程。这一过程对作物产量和种群更新至关重要,然而,不断攀升的气温和日益严重的干旱却打乱了植物有性生殖的 “节奏”,从开花、花粉发育、授粉到种子形成,各个环节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干扰,导致作物减产甚至绝收,全球粮食安全面临巨大挑战。为了深入了解这一困境并寻找解决办法,兰州大学的研究人员开展了相关研究,其成果发表在《Cell Reports》上。
研究人员综合运用了多种技术方法。在基因研究方面,利用基因编辑技术(如 CRISPR-Cas9)对相关基因进行编辑,以探究基因功能和验证其在应对胁迫中的作用;通过转录组学、代谢组学等组学技术,分析植物在高温和干旱胁迫下基因表达和代谢产物的变化,从而揭示相关分子机制。
开花是植物有性生殖的起始阶段,受多种因素调控。高温会改变植物的开花时间,不同物种反应各异。例如,玉米在高温下雄穗抽出加快,但花粉释放期缩短,影响授粉同步性和种子发育;而水稻、小麦等则会通过调整开花时间到凉爽时段来减少热害,如低纬度地区的籼稻清晨开花避开午间高温,高纬度地区的粳稻中午开花避开清晨低温,茉莉酸(JA)在这一过程中起重要作用,但目前玉米中尚未发现能有效改变开花时间的基因。
花粉发育过程复杂,对温度波动极为敏感。高温会影响减数分裂和有丝分裂,增加同源重组频率,导致出现二倍体或多倍体花粉;还会减少花药壁细胞和花粉粒中的淀粉和可溶性糖含量,破坏活性氧(ROS)稳态,引发程序性细胞死亡(PCD),降低花粉活力。不过,植物也进化出了一些应对机制,如诱导热激转录因子(HSFs)和热激蛋白(HSPs)表达、激活未折叠蛋白反应(UPR)等。
授粉过程从花药开裂开始,高温会干扰这一过程。它会改变花药开裂时间,影响花粉释放;还会抑制花粉在柱头的水化、萌发和花粉管生长,降低花粉活力。例如,高温下拟南芥、烟草、水稻、小麦等植物的花粉萌发和花粉管生长都受到显著抑制,这主要是由于花粉形态改变、代谢受阻、细胞骨架破坏和 ROS 失衡等原因。
在种子形成方面,高温对雌性生殖器官的影响研究相对较少。但已知高温会降低柱头的可授性,减少可溶性碳水化合物和 ATP 含量,增加 ROS 水平,破坏细胞膜并促进 PCD,还可能改变花粉管生长方向,导致受精失败。在水稻中,高温还会影响胚乳细胞化的起始,影响种子大小和淀粉含量。
干旱同样是植物有性生殖的 “大敌”,它主要影响雄性生殖器官,导致花粉发育异常、花药开裂受阻,降低花粉活力,进而影响作物产量。在干旱胁迫下,花药中的糖代谢途径受到干扰,相关基因表达下调,影响花粉发育;同时,干旱还会抑制花药开裂,减少花粉释放。在雌性生殖方面,干旱会导致雌蕊中蔗糖摄取不足,碳水化合物利用和分配受阻,引发雌性不育;在玉米等作物中,干旱还会导致胚胎在受精后不久流产。
为了应对高温和干旱对植物有性生殖的威胁,研究人员提出了多种策略。在培育耐热品种方面,通过基因选择和标记辅助选择,将耐热基因导入作物中。例如,将野生稻的耐热基因位点导入栽培稻,可提高水稻的耐热性和产量;编辑番茄的相关基因,能增强其在高温下的产量。在农业管理方面,合理的水和养分管理、人工授粉、调整种植日期等措施可以帮助作物应对胁迫。此外,应用植物生长调节剂如 JA、油菜素内酯(BR)、γ- 氨基丁酸(GABA)等,在缓解植物热害方面也具有一定潜力。
该研究全面系统地揭示了高温和干旱对植物有性生殖的影响机制,并提出了相应的缓解策略,为应对气候变化对农业的挑战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然而,目前仍存在一些问题有待解决。例如,大多数研究集中在单一胁迫因素,对高温和干旱复合胁迫的研究较少;研究对象主要是主要粮食作物和雄性生殖器官,对经济作物和雌性生殖器官的关注不足;虽然已鉴定出一些相关基因,但对其在复合胁迫下的功能和调控网络仍知之甚少;同时,缺乏作物在复合胁迫下生殖过程的表型数据。未来的研究应针对这些问题展开,加强对复合胁迫的研究,拓展研究对象范围,深入解析基因功能和调控网络,建立高通量表型分析系统,综合运用分子育种、预测模型和农业管理等手段,有效缓解复合胁迫对作物生殖的不利影响,保障全球粮食安全。
知名企业招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