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研究针对学术动机量表(AMS)不足,以中国中学生为样本研究其效度及测量不变性,为教学提供依据。
在教育领域,学生的学习动机如同隐藏在背后的神秘力量,深刻地影响着他们的学习之旅。尤其是在英语作为外语(EFL)的学习中,动机更是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自决理论(SDT)将学术动机定义为个体对学术追求的个人价值、享受和满足感的认知。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学术动机成为教育心理学的重要研究焦点,人们对其影响因素和带来的结果进行了广泛探索。然而,目前对于学术动机的定义和评估方式,学界尚未达成一致。
学术动机量表(AMS)基于 SDT 理论,为评估学术动机提供了一个全面的框架。它涵盖了无动机(amotivation)、内在动机(intrinsic motivation)和外在动机(extrinsic motivation)多个维度,能够从不同角度细致地评估学生的学术动机。但在实际应用中,AMS 存在诸多问题。一方面,其维度和结构组成存在争议,研究人员通过因子分析提出了多种结构模型,如三因子、四因子、五因子和七因子等不同配置,使得其在实际使用中的准确性和适用性受到质疑。另一方面,现有研究大多忽略了学术动机的领域特异性,尤其在中国这个拥有世界上最大 EFL 学习群体的国家,针对中国中学生 EFL 学习的 AMS 研究极为匮乏。此外,不同性别和年级学生在学术动机上存在差异,但很少有研究关注 AMS 在这些群体中的测量不变性,这限制了该量表的广泛应用。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来自广州大学、香港教育大学、佛山大学和深圳大学的研究人员开展了一项针对中国中学生 EFL 学习的研究。他们以 1390 名中国中学生为样本,对 AMS 进行了改编,并运用网络内和网络间两种方法对其效度进行验证,旨在探究 EFL 相关 AMS 的因子结构、适用性以及在不同性别和年级水平上的测量不变性。该研究成果发表在《BMC Psychology》上。
研究人员采用了多种技术方法。在样本选取上,运用分层三阶段抽样法,选取了云南省昆明市的中学学生,涵盖不同性别和年级。在测量工具方面,使用了改编后的 28 项 EFL 相关 AMS 量表、外语学习参与量表、感知教师支持量表,并收集学生英语期末考试成绩作为 EFL 成就的指标。数据分析时,利用 SPSS 23.0 和 Mplus 8.3 软件,进行了项目分析、验证性因子分析(CFA)、多组 CFA 以及结构方程模型(SEM)分析。
研究结果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 网络内结构效度:通过项目分析发现,EFL 相关 AMS 的所有项目都具有良好的区分度和同质性。CFA 结果显示,七因子模型对数据的拟合度最佳,优于其他替代模型。该模型的标准化因子载荷显著,各拟合指数均达到良好标准,且七个子量表也都能很好地拟合数据,表明该模型具有良好的心理测量属性。此外,七个子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信度良好,Cronbach's α 系数均达到可接受水平。
- 测量不变性:多组 CFA 表明,EFL 相关 AMS 的七因子模型在性别和年级水平上均具有测量不变性。这意味着该量表在不同性别和年级的学生中能够保持稳定的测量效果,可用于不同群体间的比较分析。
- 网络间效度:双变量相关性分析和 SEM 分析结果表明,无动机与学习参与、感知教师支持和 EFL 成就呈负相关;除了外在动机 - 外部调节(EM-ER)对 EFL 成就的预测作用不显著外,其他外在动机和内在动机的各个维度均与学习参与、感知教师支持和 EFL 成就呈显著正相关。这证实了 EFL 相关 AMS 的网络间效度,表明该量表能够有效评估与学习成果相关的动机因素。
研究结论和讨论部分强调了该研究的重要意义。首先,研究确定了 EFL 相关 AMS 的七因子测量模型,为评估中国中学生 EFL 学习动机提供了一个可靠的工具。其次,测量不变性的验证表明该量表在不同性别和年级学生中的适用性,有助于教育工作者进行跨群体的比较和分析。再者,研究揭示了不同动机类型与学习成果之间的关系,为教育实践提供了指导。例如,教师可以通过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和适当的外在动机,提高学生的学习参与度、获得更多教师支持,进而提升英语学习成绩。然而,该研究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样本主要来自中国儒家文化主导地区,可能存在同质性偏差;数据为自我报告,可能存在共同来源偏差;网络间效度研究的范围相对较窄等。未来的研究可以从更广泛的文化背景中选取样本,采用多源数据收集方法,并拓展研究相关构念的范围,进一步完善对学术动机的理解和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