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研究人员对比 SPECTRALIS HRA - OCT2 设备不同扫描模式评估黄斑微灌注,发现 10oX10o - 512 ART 7 模式最优,对临床意义重大。
探索视网膜成像的 “最优解”:OCT 血管造影扫描模式研究
在眼科医学领域,眼睛就像一台精密而复杂的 “光学仪器”,视网膜则是这台仪器中负责 “感光成像” 的关键部件。视网膜的健康状况,直接关系到人们的视觉质量。而要精准了解视网膜的状况,清晰观察其血管的灌注情况十分重要。
传统的基于染料的血管造影技术,虽然多年来一直是视网膜和脉络膜血管成像的 “金标准”,但它就像一把 “双刃剑”。一方面,它能帮助医生看到血管的大致形态;另一方面,它需要注射对比剂,还只能提供二维图像,无法清晰呈现不同深度血管的具体情况。
随着科技的进步,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造影(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Angiography,OCT - A)技术应运而生。它无需注射对比剂,就能实现对视网膜血管结构的三维、高分辨率扫描,让医生像拥有了 “透视眼” 一样,可以分别观察到视网膜的浅层血管复合体(Superficial Vascular Complex,SVC)、中间毛细血管丛(Intermediate Capillary Plexus,ICP)、深层毛细血管丛(Deep Capillary Plexus,DCP)和脉络膜毛细血管。然而,OCT - A 技术也并非十全十美,它容易受到多种因素的干扰,比如图像采集过程中产生的伪影、眼睛自身的生理特征、眼球运动以及图像处理和分割错误等。
而且,不同的 OCT - A 设备算法和扫描模式各不相同,这使得不同设备之间的数据难以比较。就好比不同品牌的尺子,刻度标准不一样,测量出来的结果自然无法直接对比。所以,找到一种最佳的 OCT - A 扫描模式,对于准确评估视网膜微灌注、提高诊断准确性、保证数据可比性以及预防伪影等方面都至关重要。
在此背景下,来自意大利马尔凯理工大学眼诊所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开展了一项研究。他们旨在确定使用 SPECTRALIS HRA - OCT2 设备评估健康受试者黄斑微脉管系统灌注的最佳 OCT - A 扫描模式。这项研究成果发表在了《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tina and Vitreous》杂志上。
研究方法:多模式对比,寻找 “最佳拍档”
研究人员采用了观察性横断面研究方法。首先,他们从连续的健康患者中筛选出符合条件的受试者。这些受试者需要经过全面的眼科评估,包括最佳矫正视力、裂隙灯生物显微镜检查、眼压测量、眼底评估和 OCT - A 检查。只有视力达到 20/20 或更好,没有视网膜疾病或全身性疾病病史,且年龄大于 18 岁的受试者才能参与研究。同时,研究人员排除了有视网膜疾病、青光眼、眼部手术或激光治疗史以及屈光不正超过 ±3 屈光度的受试者,还有那些 OCT - A 图像质量不佳(质量指数 [QI] < 30 dB)的眼睛。
研究人员使用 SPECTRALIS HRA + OCT2 设备对受试者的眼睛进行扫描,该设备能以每秒 85,000 次 A 扫描的速度,实现 3.9μm 的轴向分辨率和 6μm 的横向分辨率。研究中设置了四种扫描模式:P1(10oX10o - 512 ART 7)、P2(10oX10o - 256 ART 5)、P3(10oX10o - 512 ART 5)和 P4(15oX10o - 256 ART 5),并且还获取了额外的三个 10ox1o、ART 7 的高密度图像。
为了保证研究结果的准确性,研究人员对采集到的 OCT - A 图像进行了定性和定量评估。定性评估由两名视网膜专家盲法独立进行,他们对中央凹无血管区(Foveal Avascular Zone,FAZ)的连续性和图像质量进行分级;定量评估则通过 ImageJ 软件计算血管灌注密度(Vessel Perfusion Density,VPD)和血管长度密度(Vessel Length Density,VLD)。此外,研究人员还运用了统计学方法,如 Friedman 检验和 Bland - Altman 分析,来比较不同扫描模式下的数据差异。
研究结果:“P1 模式” 脱颖而出
研究共纳入了 20 名健康患者的 20 只眼睛。在定性评估方面,两名评估者对不同模式图像中 FAZ 连续性的评估没有显著差异,但在图像质量分级上,P2 和 P4 存在显著差异。而且,在 FAZ 和图像质量评估中,P1 得分最高,P4 得分最低。
在定量评估中,P1 的平均 VPD 值为 35.60,P2 为 31.67,P3 为 31.18,P4 为 31.16;P1 的平均 VLD 值为 7.54,P2 为 5.86,P3 为 6.74,P4 为 4.40。P1 与其他模式在 VPD 和 VLD 上均存在显著差异,而 P2、P3 和 P4 之间在 VPD 上没有显著差异,但在 VLD 上存在差异。另外,10ox1o 高密度图像与 P1 裁剪图像在 VPD 上无显著差异,但在 VLD 上差异显著。
研究结论与意义:为眼科临床诊断 “点亮明灯”
综合定性和定量评估结果,研究发现 10oX10o - 512 ART 7(P1)模式在统计上具有显著的定性优势,并且在定量评估中,它对血流检测表现最佳,受噪声影响较小。这意味着在使用 SPECTRALIS HRA - OCT2 设备评估黄斑微灌注时,P1 模式能够提供更准确、更清晰的图像,帮助医生更好地观察视网膜血管情况。
对于临床诊断而言,这一研究结果意义重大。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和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ge - 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AMD)等疾病的诊断中,合适的 OCT - A 扫描模式能够帮助医生及时发现早期病变。比如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中,早期的微动脉瘤和毛细血管缺失可能会被遗漏,而使用 P1 模式则有可能提高检测的准确性,避免延误诊断和治疗。
不过,该研究也存在一些局限性,比如样本量较小,且未评估获取高质量图像对临床工作流程的时间影响。而且研究仅评估了 OCT - A 的正面图像信息,未来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B 扫描信息,以全面评估扫描模式选择的影响。
总体来说,这项研究为眼科临床使用 OCT - A 技术评估黄斑微灌注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为后续的临床研究和疾病诊断指明了方向,就像在黑暗中点亮了一盏明灯,让眼科医生在探索视网膜疾病的道路上有了更可靠的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