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ournal of Plant Pathology》:First report of Fusarium oxysporum causing crown rot of Abelmoschus manihot (L.) Medic in China
编辑推荐:
为明确黄蜀葵根腐病病因,研究人员开展了对引起黄蜀葵根腐病病原菌的研究。通过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确定病原菌为尖孢镰刀菌(F. oxysporum),并证实其致病性。这是国内外首次报道该病害,为黄蜀葵病害防治提供重要依据。
在植物病害研究领域,黄蜀葵(Abelmoschus manihot (L.) Medic)作为一种具有重要经济价值的植物,其健康生长至关重要。然而,在 2024 年 5 月,人们发现中国重庆无锡地区的黄蜀葵遭遇了严重的根腐病问题。大约 30% 的植株茎基部显著变窄,表面有时还会出现白色菌丝。这种病害不仅影响了黄蜀葵的正常生长,还可能对其产量和品质造成严重威胁,这引起了科研人员的高度关注。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明确导致黄蜀葵根腐病的病原菌,来自重庆市中药研究院的研究人员彭莹梅、崔广林、李龙云展开了深入研究。
研究人员从患病植株入手,对病原菌进行分离、鉴定和致病性测定。他们的研究成果发表在《Journal of Plant Pathology》上,这一研究对于揭示黄蜀葵根腐病的病因、制定科学有效的防治措施具有重要意义。
在研究方法上,研究人员采用了多种关键技术。首先是病原菌分离技术,将感染根腐病的黄蜀葵茎切成 0.5cm 长的小段,经 0.5% w/v 次氯酸钠(NaClO)表面消毒后,接种在马铃薯葡萄糖琼脂(PDA)培养基上,于 25°C 黑暗条件下培养 7 天,之后通过单孢分离法进行纯化。其次是形态学鉴定技术,将纯化后的菌株接种在 PDA 和合成营养贫瘠琼脂(SNA)培养基上,观察其形态特征。最后是分子生物学鉴定技术,对分离菌株 J5 的翻译延伸因子 1-α(TEF1)、β- 微管蛋白(TUB2)和 RNA 聚合酶 II 第二大亚基(RPB2)基因区域进行测序,并构建系统发育树。
研究结果方面:
- 病原菌形态特征:通过对分离菌株在不同培养基上的培养观察,发现大分生孢子呈镰刀形,直或稍弯曲,通常具 3 个隔膜,大小为 3.5 - 5.0×19.6 - 39.4μm(n = 50);小分生孢子呈椭圆形或肾形,通常无隔膜,大小为 2.0 - 3.5×5.0 - 12.0μm(n = 50);厚垣孢子呈球形至近球形,大小为 6.5 - 8.3μm(n = 50) 。这些形态特征为病原菌的初步鉴定提供了重要依据。
- 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对菌株 J5 的 TEF1、TUB2 和 RPB2 基因区域测序后,构建的系统发育树显示,J5 与尖孢镰刀菌(F. oxysporum)聚为一类,进一步从分子层面证实了病原菌的种类。
- 致病性测定结果:用浓度为 106个孢子 /mL 的分生孢子悬浮液接种 1 个月大的黄蜀葵幼苗,以无菌水作为对照。20 天后,接种菌株 J5 的植株茎基部变为深褐色且比对照植株细,出现与田间相似的症状,并且从所有有症状的植株中重新分离出了接种菌株(J5K),而对照植株无症状,这证明了尖孢镰刀菌(F. oxysporum)对黄蜀葵具有致病性。
研究结论和讨论部分,此次研究首次证实了尖孢镰刀菌(F. oxysporum)是导致中国重庆地区黄蜀葵根腐病的病原菌。这一发现填补了国内外在该领域的研究空白,为黄蜀葵根腐病的防治提供了关键的理论依据。同时,也为后续进一步研究黄蜀葵与尖孢镰刀菌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开发针对性的防治策略奠定了基础。此外,此次研究采用的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相结合的鉴定方法,为其他植物病害的研究提供了可借鉴的思路和方法,在植物病理学研究领域具有重要的推广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