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GlcNAc转移酶活性与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关联:中国PEACE-MPP队列研究揭示新生物标志物

《BMC Cardiovascular Disorders》:Association between O-GlcNAc transferase activity and major adverse cardiovascular events: findings from the China PEACE-MPP cohort

【字体: 时间:2025年04月13日 来源:BMC Cardiovascular Disorders 2

编辑推荐:

  心血管疾病(CVD)是全球死亡主因,但现有风险预测模型存在局限性。为解决这一问题,浙江医院团队通过中国PEACE-MPP队列(n=1947),首次发现血清O-GlcNAc转移酶(OGT)活性与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显著相关:高OGT活性组MACE风险降低26.2%(HR=0.738)。该研究为心血管高危人群提供了新型功能性生物标志物,论文发表于《BMC Cardiovascular Disorders》。

  

心血管疾病(CVD)长期占据全球死亡原因首位,每年夺走约1790万人的生命。在这个背景下,如何精准识别高危人群成为临床研究的焦点。现有风险评估模型虽然广泛使用,却存在明显局限:它们依赖静态风险因素,无法动态反映机体代谢状态的变化。更令人困扰的是,具有相似传统风险特征的患者,其心血管结局往往存在显著差异。这种"同病不同命"的现象提示,我们可能遗漏了某些关键的生物学机制。

近年来,科学家们将目光投向了一种特殊的蛋白质修饰——O-连接N-乙酰葡萄糖胺化(O-GlcNAc)。这种翻译后修饰如同细胞内的"代谢传感器",能灵敏地反映营养状态和应激水平。作为该过程的核心酶,O-GlcNAc转移酶(OGT)的活性变化可能预示着心血管系统的潜在风险。然而,OGT活性能否作为临床实用的预测指标?这个问题一直缺乏大规模人群研究的验证。

浙江医院的研究团队利用中国PEACE-MPP项目(患者为中心的百万人口心血管评估)的宝贵资源,开展了一项前瞻性队列研究。他们从浙江义乌地区2014-2015年入组的高危人群中,随机选取1947名受试者,根据血清OGT活性中位数(935.6 ng/L)分为高低两组。经过平均5.56年的随访,研究得出了令人振奋的结论:高OGT活性组发生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包括心血管死亡、非致死性心梗和缺血性卒中)的风险显著降低26.2%。这一发现为心血管风险评估开辟了新视角,相关成果发表在《BMC Cardiovascular Disorders》期刊。

研究采用多项关键技术:1)基于中国PEACE-MPP队列(高危人群定义为:有CVD病史、收缩压≥160 mmHg、LDL-C≥4.14 mmol/L等)的样本筛选;2)商用ELISA试剂盒定量血清OGT活性;3)WHO风险预测图表评估10年CVD风险;4)多变量Cox比例风险模型调整年龄、饮酒等混杂因素;5)通过浙江省疾控中心数据库追踪MACE结局。

研究结果部分,"心血管疾病特征比较"显示,低OGT活性组女性比例更低(47.3% vs 56.2%),但肥胖(BMI≥28 kg/m2)和吸烟率更高(18.2% vs 14.5%),且HDL-C<1.04 mmol/L的比例显著增加(27.0% vs 18.8%)。这些差异提示OGT活性可能与代谢紊乱存在关联。

在"MACE发生情况"部分,随访数据显示低OGT组MACE发生率显著更高(10.4% vs 7.6%,P=0.032),其中卒中差异尤为明显(9.1% vs 6.7%)。Kaplan-Meier曲线证实,高OGT组的无事件生存率显著更优(P=0.036)。

"多变量Cox回归参数"经过调整年龄、饮酒、高血糖等因素后,确认高OGT活性是MACE的独立保护因素(HR=0.738,95%CI:0.547-0.997)。值得注意的是,55-64岁年龄组的风险比45-54岁组显著升高(HR=0.617 vs 0.384),说明年龄仍是不可忽视的风险因素。

讨论部分指出,这是首项探索血清OGT活性与MACE关联的大规模人群研究。OGT通过调控IL-通路和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OS)功能影响血管稳态,其活性降低可能导致血栓调节蛋白(TSP-1)等促动脉粥样硬化因子表达增加。研究也回应了学界争议:虽然糖尿病中O-GlcNAc升高通常有害,但本研究发现适度OGT活性对心血管具有保护作用,这种"双刃剑"效应可能与机体代谢状态有关。

该研究的临床意义在于:1)首次将OGT活性确立为MACE的独立预测因子;2)为传统风险评估模型提供了功能性补充指标;3)为开发新型干预靶点奠定基础。局限性包括随访时间较短(5.56年)和未检测炎症标志物。未来研究可探索OGT动态监测的预测价值,以及其与特定药物(如SGLT2抑制剂)的相互作用。

这项研究犹如打开了一扇新窗,让我们得以窥见蛋白质糖基化修饰在心血管健康中的精妙调控。随着后续研究的深入,OGT活性检测有望成为心血管风险评估"工具箱"中的重要成员,为精准医疗时代的高危人群筛查提供新思路。

相关新闻
生物通微信公众号
微信
新浪微博
  • 急聘职位
  • 高薪职位

知名企业招聘

热点排行

    今日动态 | 人才市场 | 新技术专栏 | 中国科学人 | 云展台 | BioHot | 云讲堂直播 | 会展中心 | 特价专栏 | 技术快讯 | 免费试用

    版权所有 生物通

    Copyright© eBiotrad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信箱:

    粤ICP备0906349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