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单中心 2000 - 2020 年弥漫性胶质瘤管理与生存趋势:揭示地域差异与预后关键

《Scientific Reports》:Management and survival trends for diffuse gliomas diagnosed at a single neurooncology center in China during 2000 to 2020

【字体: 时间:2025年04月13日 来源:Scientific Reports 3.8

编辑推荐:

  为解决胶质瘤生存结果存在差异和争议的问题,研究人员对 2000 - 2020 年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 1206 例新诊断弥漫性胶质瘤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显示不同类型胶质瘤生存率不同且呈上升趋势,辅助放化疗可改善预后,该研究为明确中国胶质瘤生存情况提供依据。

  在脑肿瘤的 “战场” 上,弥漫性胶质瘤作为成人中最常见的原发性恶性脑肿瘤,一直是医学研究的重点对象。过去几十年间,其诊断和治疗经历了重大变革,2021 年世界卫生组织(WHO)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已从基于组织学的系统发展为形态学和分子特征相结合的分类方式 。然而,目前胶质瘤患者的生存结果却存在着显著差异和争议。全球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胶质瘤患者生存率大相径庭,就拿胶质母细胞瘤(GBM)来说,美国和大多数欧洲国家的 5 年生存率仅在 5% - 10%,而在一些亚太国家,这一数据为 11% - 15%,中国的情况则更为特殊,不同研究得出的 GBM 患者 5 年生存率差异巨大,从 6.1% 到近 17% 不等,这使得东西方在胶质瘤预后上是否存在显著地理差异成了未解之谜。
为了揭开这些谜团,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的研究人员挺身而出,开展了一项极具意义的研究。他们对 2000 年至 2020 年在该中心新诊断的 1206 例弥漫性胶质瘤患者进行了回顾性分析,旨在评估这些患者在真实世界中的预后情况,同时分析治疗方式的变化以及与生存相关的因素 。最终,这项研究成果发表在了《Scientific Reports》上。

研究人员在开展此项研究时,运用了多种关键技术方法。首先,依据 WHO 中枢神经系统脑肿瘤分类标准,对患者进行诊断,并收集患者性别、年龄、手术日期等临床资料。在分子检测方面,采用免疫组织化学(IHC)、Sanger 测序、荧光原位杂交(FISH)、荧光定量 PCR 等技术,检测 IDH 状态、1p/19q 缺失、EGFR 扩增、MGMT 启动子甲基化和 TERT 启动子突变等分子指标。通过这些方法,全面获取患者信息,为后续研究奠定基础。

下面让我们来深入了解一下具体的研究结果:

  • 患者特征:研究共纳入 1206 例患者,其中 GBM 患者 537 例,星形细胞瘤(astrocytomas)患者 450 例,少突胶质细胞瘤(oligodendroglial tumors)患者 219 例(包含少突星形细胞瘤重新分类后的病例)。GBM 患者的中位发病年龄为 53 岁,星形细胞瘤患者为 38 岁,少突胶质细胞瘤患者为 42 岁。同时,研究还对患者的性别、肿瘤位置、最大直径、WHO 分级以及多种分子状态等特征进行了详细统计。
  • 临床管理和趋势:在治疗方面,高级别胶质瘤(HGG,WHO 3 - 4 级)患者中约 50% 在肿瘤切除后接受了放化疗联合治疗,低级别胶质瘤(LGG,WHO 2 级)患者接受联合放化疗的比例较低。从时间趋势来看,GBM 和 LGG 患者术后接受治疗(放疗和 / 或化疗)的比例呈上升趋势,而间变性胶质瘤(WHO 3 级)患者的这一比例保持稳定。
  • 生存结果和趋势:截至 2023 年 5 月,GBM 患者的中位总生存期(OS)为 17.2 个月,2 年和 5 年生存率分别为 37.8% 和 18.9%;星形细胞瘤患者的中位 OS 为 82.8 个月,2 年和 5 年生存率分别为 78.0% 和 58.8%;少突胶质细胞瘤患者的中位 OS 尚未达到,2 年和 5 年生存率分别为 87.8% 和 80.7%。从 2000 年到 2020 年,星形细胞瘤和少突胶质细胞瘤患者的生存率有显著提高,GBM 患者 2 年生存率也有轻微上升趋势,但 5 年生存率差异不明显。此外,整合分子病理信息后发现,IDH 野生型(wt)GBM 患者的中位 OS 为 17.0 个月,5 年生存率为 16.0%;IDH 突变型(mut)的星形细胞瘤和少突胶质细胞瘤(1p/19q 共缺失)患者,2 级和 3 级肿瘤的生存趋势相似。
  • 临床实践中的预后因素:通过多因素分析发现,对于 GBM 和星形细胞瘤患者,年龄较大、肿瘤位于中线、IDH 野生型是独立的危险因素,而术后放化疗是生存较好的独立指标。GBM 患者中,肿瘤直径≥6cm 和 MGMT 启动子非甲基化提示预后较差;星形细胞瘤患者中,肿瘤分级越高预后越差。对于少突胶质细胞瘤患者,诊断时的年龄、肿瘤位置和 MGMT 状态与生存结局显著相关,而肿瘤分级、大小和治疗方式则无明显关联。

综合研究结论和讨论部分,这项研究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它首次揭示了中国人群中 IDH 突变型胶质瘤 2 级和 3 级之间相似的生存趋势,这一发现对目前基于肿瘤分级推荐不同治疗方案的临床指南提出了挑战,意味着可能需要根据当前诊断标准对以往临床试验进行重新分类和分析,以便为胶质瘤治疗提供更精准的指导。同时,研究表明中国患者 GBM 的预后相对全球水平较好,这可能与遗传差异(如东亚人群中 EGFR 扩增发生率较低 )、发病年龄差异(中国 GBM 患者中位诊断年龄为 53 岁,低于西方人群 )以及潜在的病理诊断和生存估计标准差异有关 。此外,过去 20 年接受辅助放化疗的患者比例增加,这很可能是该队列患者生存率提高的重要原因,为临床实践中推广胶质瘤综合治疗提供了有力的现实依据。不过,研究也存在一定局限性,如 LGG 患者随访失访率较高、部分治疗细节未收集完全等,但这并不影响其为胶质瘤研究领域带来的新突破和新思考。
相关新闻
生物通微信公众号
微信
新浪微博
  • 急聘职位
  • 高薪职位

知名企业招聘

热点排行

    今日动态 | 人才市场 | 新技术专栏 | 中国科学人 | 云展台 | BioHot | 云讲堂直播 | 会展中心 | 特价专栏 | 技术快讯 | 免费试用

    版权所有 生物通

    Copyright© eBiotrad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信箱:

    粤ICP备0906349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