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entific Reports》:Ameliorating effect of the aldose reductase inhibitor 1-Acetyl-5-phenyl-1 H-pyrrol-3-ylacetate on galactose-induced cataract
编辑推荐:
糖尿病性白内障严重威胁患者视力,手术治疗存在并发症风险。吉林大学研究人员开展 1 - 乙酰 - 5 - 苯基 - 1H- 吡咯 - 3 - 乙酸酯(APPA)对半乳糖诱导白内障作用的研究,发现 APPA 可缓解白内障,或为潜在治疗药物,对该病防治意义重大。
在全球老龄化加速的当下,白内障已成为世界范围内导致视力受损的主要原因之一,而糖尿病性白内障作为白内障的主要类型,更是糖尿病患者最早出现的眼部并发症之一,严重时可致患者视力严重下降甚至失明。随着全球糖尿病患者数量持续攀升,糖尿病性白内障的发病率也在不断上升。目前,手术是治疗白内障的主要手段,但手术存在诸多并发症风险,不仅会增加患者痛苦,还会加重医疗负担。因此,寻找能够延缓糖尿病性白内障发病的策略至关重要。
为了解决这一难题,吉林大学的研究人员开展了关于 1 - 乙酰 - 5 - 苯基 - 1H- 吡咯 - 3 - 乙酸酯(APPA)对半乳糖诱导的白内障影响的研究。他们发现,APPA 在体外实验中能够提高抗氧化酶活性、恢复线粒体稳态,进而减少高半乳糖条件下晶状体上皮细胞(LECs)的凋亡;在体内实验中,APPA 有效延缓了半乳糖诱导的大鼠白内障发展。这一研究成果表明,APPA 可能是一种潜在的延缓糖尿病性白内障发展的药物,为糖尿病性白内障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方向,发表于《Scientific Reports》。
研究人员在此次研究中主要运用了细胞实验、动物实验、免疫组化以及 qRT-PCR 等关键技术方法。细胞实验使用人晶状体上皮细胞系 SRA01/04,动物实验以 Wistar 大鼠为模型。免疫组化用于检测相关蛋白的表达,qRT-PCR 则用于评估基因表达水平 。
研究结果如下:
- APPA 抑制细胞凋亡和逆转 ROS 变化:不同浓度 APPA 对细胞活力影响不同,高浓度半乳糖抑制细胞活性,APPA 可恢复。APPA 和苄达赖氨酸(bendazaclysine)均能减弱半乳糖诱导的细胞凋亡率上升,APPA 效果更显著。同时,APPA 和 bendazaclysine 可逆转半乳糖对细胞内活性氧(ROS)含量的影响,APPA 作用更明显。这是通过细胞活力检测、流式细胞术、蛋白质免疫印迹以及 ROS 含量检测等实验得出的结论。
- APPA 恢复细胞抗氧化能力:半乳糖会使细胞内丙二醛(MDA)含量增加,过氧化氢酶(CAT)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降低;APPA 预处理可显著降低 MDA 含量,提高 CAT 和 SOD 活性,而 bendazaclysine 对后两者无影响。通过检测 MDA 含量、CAT 和 SOD 活性及相关基因表达得出此结论。
- APPA 逆转线粒体功能障碍:半乳糖使线粒体形态碎片化、膜电位(MMP)增加、ATP 产量减少,APPA 可抑制这些变化,还能调节线粒体融合、分裂和生物合成相关蛋白表达。借助线粒体染色、MMP 检测、ATP 含量测定以及相关蛋白和基因表达检测得到该结果。
- APPA 通过 SIRT1-PGC1α通路调节线粒体稳态:高半乳糖环境抑制 SIRT1-PGC1α信号通路,APPA 可恢复相关蛋白表达并促进 PGC1α核转位。使用 SIRT1 抑制剂 EX-527 实验表明,抑制该信号通路会影响 APPA 对线粒体稳态的调节和抗凋亡作用。通过检测相关蛋白表达和核转位情况得出此结论。
- 动物实验验证:动物实验证实 DMSO 和 APPA 作为滴眼液安全。APPA 滴眼液治疗可显著减轻大鼠晶状体混浊,效果优于 bendazaclysine,还能调节相关蛋白表达、抗氧化酶活性和 MDA 含量。通过组织病理学检查、晶状体观察、免疫组化以及相关指标检测得出该结论。
研究结论和讨论部分指出,APPA 不仅是醛糖还原酶(ALR2)抑制剂,还能调节 SIRT1-PGC1α信号通路。体外和体内实验均表明,APPA 比 bendazaclysine 更能有效缓解高半乳糖诱导的 LECs 氧化应激和凋亡,减轻半乳糖诱导的白内障发展。其作用机制具有多效性,不仅抑制 ALR2 活性,还增强抗氧化酶活性、恢复线粒体稳态。这一研究凸显了药物协同作用在糖尿病性白内障防治中的巨大潜力,为后续研究和临床应用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未来,研究人员计划对 APPA 进行全面安全性评估,包括药代动力学、毒代动力学、遗传毒性、致癌性和溶血毒性等,为其进入临床试验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