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物通官微
陪你抓住生命科技
跳动的脉搏
沙漠块菌Terfezia claveryi与宿主植物Helianthemum almeriense的形态与分子发育:揭示外生-内生菌根共生三阶段模型
《Mycorrhiza》:Morphological and molecular development of Terfezia claveryi ectendomycorrhizae exhibits three well-defined stages
【字体: 大 中 小 】 时间:2025年04月16日 来源:Mycorrhiza 3.3
编辑推荐:
本期推荐:研究团队通过温室实验解析沙漠块菌Terfezia claveryi与宿主Helianthemum almeriense的EEM(外生-内生菌根)共生发育过程,结合形态学观察和17个标记基因(6个真菌基因+11个植物基因)的动态表达分析,首次明确共生三阶段(预共生期、早期共生期、成熟共生期)特征,发现TcAQP1(水通道蛋白)和细胞壁重塑基因(TcPME1/TcEXPL1)的关键调控作用,为荒漠化地区菌根化苗木培育提供理论依据。
在干旱贫瘠的荒漠生态系统中,沙漠块菌(Terfezia spp.)与岩蔷薇科植物形成的菌根共生体堪称自然界的生存奇迹。这类可食用的子囊菌不仅能产生珍贵的地下块菌(俗称"沙漠松露"),更通过与宿主植物建立独特的外生-内生菌根(Ectendomycorrhiza, EEM)共生关系,在极端环境中实现水分和养分的双向交换。然而,这种共生关系如何从初始接触发展到成熟稳定?其背后的分子对话机制为何?这些关键科学问题长期困扰着研究者。更棘手的是,随着气候变化加剧,地中海盆地等地区的荒漠化进程加速,而传统沙漠块菌栽培面临菌根化苗木生产周期长(4-8个月)、效率低等瓶颈,亟需从共生发育机制层面寻求突破。
针对这一挑战,西班牙穆尔西亚大学(University of Murcia)的Angel Luigi Guarnizo团队选择地中海地区最具栽培价值的黄金组合——沙漠块菌Terfezia claveryi与宿主植物Helianthemum almeriense为研究对象,在温室条件下系统追踪了从接种到成熟(10周)的全过程。研究创新性地采用形态学观察与分子标记相结合的动态分析策略:每周采集样本,通过冷冻切片技术(30μm厚)结合酸性品红/甲苯胺蓝双染色体系,定量三类典型结构(根外菌丝、胞间菌丝、胞内菌丝)的占比变化;同步运用qPCR技术监测6个真菌基因(包括TcAQP1、TcSSP1等效应蛋白和细胞壁修饰酶基因)与11个植物基因(含5个水通道蛋白和防御相关基因)的表达谱。这种时空分辨率高达周级的"形态-分子"双维度解析,首次完整绘制出EEM共生发育的动态图谱。
研究团队通过显微观察发现,共生过程呈现明显的三阶段特征:预共生期(1-3周)仅见根外菌丝网络;早期共生期(4-7周)以胞间菌丝(Hartig网样结构)为主,菌根化率从20%线性增至70%;成熟期(8-10周)则出现典型的胞内菌丝定植,真菌生物量骤增1.8倍。特别值得注意的是,第7周被确定为关键转折点——此时胞内菌丝首次出现,同时植物细胞壁重塑基因HaPE1表达达峰,暗示着共生界面重建的启动。分子层面更揭示出精妙的跨物种对话:真菌小分泌蛋白TcSSP1在早期共生阶段持续高表达,可能通过抑制植物防御基因HaTLP1(类甜蛋白)为菌丝扩展"铺路";而真菌水通道蛋白TcAQP1呈现双峰表达模式(第5周和第9周),分别对应胞间扩展和胞内定植两个关键事件,暗示其可能兼具信号传导与物质运输的双重功能。最引人注目的是细胞壁修饰"分子工具箱"的协同调控——真菌扩张蛋白TcEXPL1与果胶甲酯酶TcPME1在第7周同步激增,恰与胞内定植起始时间吻合,提示二者可能通过软化植物细胞壁促进菌丝穿透。
该研究的突破性发现在于首次建立了沙漠块菌EEM发育的阶段性模型,并鉴定出各阶段的标志性分子事件。预共生期以真菌IAA(吲哚-3-乙酸)合成基因TcPIN1的渐进激活为特征,这可能诱导宿主根系构型重塑;早期共生阶段依赖TcSSP1等效应蛋白的免疫调控;而成熟期则需细胞壁修饰酶与TcAQP1的精密协作。这些发现不仅填补了EEM发育生物学的理论空白,更对荒漠生态恢复实践具有指导价值——通过监测TcNiR1(亚硝酸还原酶)等稳定表达的分子标记,可优化菌根化苗木的生产流程;而TcAQP1表达双峰特征则为精准灌溉提供了分子尺度的时间窗口。研究团队特别指出,相比传统耗时8-12周的形态学鉴定标准,基于qPCR的分子监测体系可将检测灵敏度提高至接种后4周,这对缩短育苗周期具有重要应用前景。
这项发表于《Mycorrhiza》的研究,通过创新性的"时空动态解析"策略,为理解荒漠生态系统的共生互作提供了全新视角。其揭示的阶段性发育规律和关键分子标记,不仅为其他菌根共生体系研究树立了范式,更将助力应对气候变化下的荒漠化挑战。未来研究可进一步聚焦TcSSP1效应蛋白的作用靶点,以及细胞壁修饰酶在共生界面重建中的精确时空调控网络,这些深入探索有望为人工合成新型植物-微生物共生体提供理论支撑。
知名企业招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