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F/TAF 治疗 HIV 感染者病毒血症事件后的疗效研究:为临床治疗策略提供关键依据

《Infectious Diseases and Therapy》:Efficacy of Bictegravir/Emtricitabine/Tenofovir Alafenamide (B/F/TAF) After A Viremic Event: A Pooled Analysis of Studies in People with HIV

【字体: 时间:2025年04月16日 来源:Infectious Diseases and Therapy 4.7

编辑推荐:

  为探究 HIV 感染者发生病毒血症事件后继续使用现有抗逆转录病毒疗法(ART)的有效性,研究人员开展了对接受比克替拉韦 / 恩曲他滨 / 丙酚替诺福韦(B/F/TAF)治疗的 HIV 感染者的相关研究。结果显示多数接受 B/F/TAF 治疗者未发生病毒血症事件,且多数事件可通过继续使用 B/F/TAF 解决,该研究为临床治疗提供了重要参考。

  在艾滋病治疗领域,抗逆转录病毒疗法(ART)是控制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的关键手段。其主要目标是通过最大程度且持久地抑制血浆病毒血症,预防 HIV 相关的发病和死亡。然而,现实并不乐观,在美国,约三分之一接受 ART 治疗的 HIV 感染者在 12 个月内无法维持持续的病毒学抑制。病毒血症的发生原因多样,治疗依从性不足是关键因素之一。当出现病毒学控制失败且无治疗耐药时,指南虽建议重新启动 ART 并提高患者对现有方案的依从性,但 ART 在病毒血症发生后的有效性数据却十分有限。比克替拉韦 / 恩曲他滨 / 丙酚替诺福韦(B/F/TAF)作为一种重要的 ART 方案,于 2018 年在美国和欧盟获批,已在多个国家获得许可。此前虽有研究显示其在初治和经治的病毒学抑制的 HIV 感染者中疗效高且安全性可接受,但在病毒血症事件发生后的治疗效果仍有待进一步探究。为了解决这一关键问题,来自英国切尔西和威斯敏斯特医院 NHS 基金会信托(Chelsea and Westminster Hospital NHS Foundation Trust)、伦敦玛丽女王大学(Queen Mary University of London)等多个机构的研究人员开展了一项研究。他们对八项临床研究进行了事后汇总分析,相关成果发表在《Infectious Diseases and Therapy》上。
研究人员开展的这项事后汇总分析,整合了六项多中心 3/3b 期随机对照试验、一项 3 期开放标签单臂研究以及一项 2/3 期儿科研究的数据。这些研究涵盖了初治的 HIV 感染者(血浆 HIV-1 RNA≥500 copies/mL)和经治且病毒学抑制(血浆 HIV-1 RNA <50 copies/mL 持续 3 - 6 个月以上)的 HIV 感染者。在研究过程中,明确了病毒血症事件的定义为接受 B/F/TAF 治疗且病毒学抑制后(HIV-1 RNA <50 copies/mL),出现≥1 次 HIV-1 RNA 测量值≥50 copies/mL 的情况。同时,对病毒血症事件后的结果进行分类,包括病毒学抑制恢复(后续 HIV-1 RNA <50 copies/mL)、持续病毒血症(后续所有 HIV-1 RNA 测量值≥50 copies/mL)以及不可评估(病毒血症事件后无后续 HIV-1 RNA 评估)。此外,通过药丸计数计算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对基线和治疗后的耐药情况进行检测分析。
在研究结果方面,此次分析共纳入 2801 名参与者,其中 290 名经历了至少一次病毒血症事件。在这 290 名参与者中,145 名在研究开始时为初治患者,145 名为病毒学抑制患者。总共确定了 411 次病毒血症事件,多数参与者(75.5%)仅经历一次。从病毒血症事件后的恢复情况来看,在参与者层面,经历≥1 次病毒血症事件的患者中,86.2%(250/290)在最后一次病毒血症事件后实现了病毒学抑制恢复,排除不可评估事件后,这一比例升至 95.1%(250/263);在事件层面,90.3%(371/411)的病毒血症事件后实现了病毒学抑制恢复,排除不可评估事件后,比例提高到 96.6%(371/384)。从时间上看,病毒血症事件到记录到病毒学抑制恢复的中位时间为 22(18, 36)天。对于持续病毒血症的 13 名参与者,其中 11 名(84.6%)提前停止了 B/F/TAF 治疗,且未观察到治疗引发的耐药情况。通过对比还发现,发生病毒血症事件的参与者中,低依从性(<85%)的比例显著高于未发生者(10.0% 和 4.2%)。
在不同亚组分析中,对于在使用对照 ART 方案时发生病毒血症,而后转换为 B/F/TAF 治疗的 14 名参与者,100% 在 B/F/TAF 治疗中实现了病毒学抑制恢复,尽管其中 6 名后续又出现了病毒血症事件。初治患者在首次使用 B/F/TAF 后经历≥1 次病毒血症事件的,92.4%(134/145)在最后一次病毒血症事件后实现了病毒学抑制恢复,排除不可评估事件后,这一比例为 97.1%(134/138);而首次使用 B/F/TAF 时已处于病毒学抑制状态且经历≥1 次病毒血症事件的参与者,80.0%(116/145)在最后一次病毒血症事件后实现了病毒学抑制恢复,排除不可评估事件后,比例为 92.8%(116/125)。此外,对病毒血症事件参与者的基线基因型分析发现,常见的预先存在的主要耐药突变包括逆转录酶(RT)中的 K103N/S、E138A/G/K/Q/R 等。
该研究结论表明,多数接受 B/F/TAF 治疗的参与者未发生病毒血症事件,且发生的病毒血症事件大多与低依从性(<85%)相关。同时,绝大多数病毒血症事件可通过继续使用 B/F/TAF 得到解决,无需更换治疗方案,这一结果有力地支持了国际指南的建议。在讨论部分,研究人员指出,本研究定义的病毒血症事件阈值较低(HIV-1 RNA≥50 copies/mL),虽可能使研究对象更具异质性,但高病毒学抑制率与临床实践结果相符。此外,研究还发现不同类型的 HIV 感染者在经历病毒血症事件后,对 B/F/TAF 治疗的反应相似,这对临床实践具有重要意义,为临床医生在面对 HIV 感染者病毒血症事件时的治疗决策提供了关键依据。然而,该研究也存在一定局限性,如缺乏正式的对照 / 比较组、病毒载量评估仅在诊所就诊时进行,可能无法准确估计病毒学抑制恢复时间等。但总体而言,这项研究为 HIV 治疗领域提供了重要的参考,有助于推动临床治疗策略的优化。
相关新闻
生物通微信公众号
微信
新浪微博
  • 急聘职位
  • 高薪职位

知名企业招聘

热点排行

    今日动态 | 人才市场 | 新技术专栏 | 中国科学人 | 云展台 | BioHot | 云讲堂直播 | 会展中心 | 特价专栏 | 技术快讯 | 免费试用

    版权所有 生物通

    Copyright© eBiotrad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信箱:

    粤ICP备0906349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