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MC Plant Biology》:Transcriptomic analysis reveals long non-coding RNA involved in the key metabolic pathway in response to Botrytis cinerea in kiwifruit
编辑推荐:
为解决猕猴桃抗灰霉病(Botrytis cinerea)分子机制不明的问题,研究人员开展了对猕猴桃感染灰霉病后长链非编码 RNA(lncRNAs)的研究。通过高通量测序等技术,发现 126 个差异表达 lncRNAs,其靶基因与植物 - 病原体互作等通路相关,为培育抗灰霉病猕猴桃提供策略。
在水果种植领域,猕猴桃因其独特的口感和丰富的营养备受喜爱。然而,灰霉病(Botrytis cinerea)却如同一个 “隐形杀手”,给猕猴桃的产量和质量带来巨大威胁。这种由灰霉病菌引起的病害,常常在猕猴桃生长和储存过程中悄然出现,导致果实腐烂、变质,给果农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目前,虽然对猕猴桃抗灰霉病的研究有一定进展,但分子机制仍未完全明晰,这使得培育抗病品种的工作面临重重困难。
为了攻克这一难题,重庆文理学院的研究人员开展了深入研究。他们聚焦于长链非编码 RNA(lncRNAs),这类不编码蛋白质的 RNA 分子在植物应对各种胁迫时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在猕猴桃抗灰霉病方面的作用却尚不明确。研究人员希望通过探究 lncRNAs 在猕猴桃抗灰霉病过程中的作用机制,为培育抗病品种提供理论依据。最终,研究成果发表在《BMC Plant Biology》上。
在研究方法上,研究人员选用来自重庆黔江区的‘红阳’猕猴桃。在其花后约 130 天,挑选健康果实接种浓度为105孢子 /mL 的灰霉病菌,分别在接种后 0、24、48 和 72 小时采集感染部位组织样本 。之后,提取样本 RNA,构建 cDNA 文库并测序。运用多种软件对测序数据进行处理,如用 Trimmomatic 软件去除含测序接头的 reads,HISAT2 软件进行参考基因组比对等,从而鉴定出 lncRNAs,并进行差异表达分析、靶基因预测及功能分析,还通过 RT-qPCR 验证部分 lncRNAs 的表达。
研究结果如下:
- lncRNA 测序及鉴定:接种灰霉病菌后,猕猴桃病斑迅速扩大,从接种 0 天的0.14cm2扩展到 3 天的2.24cm2。对 12 个 cDNA 文库测序,获得大量高质量的 clean reads,平均 Q20 和 Q30 值分别为 98.15% 和 96.97%,GC 含量在 44.34 - 48.15% 之间,比对效率为 84.73 - 97.24% 。
- 差异表达 lncRNAs(DELs)的表达谱:对比感染组(T1 - T3)和对照组(T0),共鉴定出 277、2225 和 1991 个 DELs,其中 126 个 DELs 在三次比较中均存在,43 个上调,83 个下调。
- lncRNAs 与 mRNAs 的顺式和反式作用分析:顺式作用分析中,GO 分析表明 lncRNAs 的靶基因参与核苷酸代谢等多种生物学过程;KEGG 分析显示其主要富集在淀粉和蔗糖代谢等通路。反式作用分析中,GO 分析显示靶基因涉及代谢过程等;KEGG 分析表明主要富集在植物 - 病原体互作等通路。
- 共表达分析:对 DELs 与编码基因进行共表达分析,发现 lncRNAs 的靶基因参与蛋白质磷酸化等过程,KEGG 分析表明主要富集在植物 - 病原体互作、植物激素信号转导等通路。在植物激素信号转导通路中,不同 lncRNAs 及其靶基因对生长素、ABA、ETH、JA 和 SA 信号通路产生不同调节作用;在 MAPK 信号通路和淀粉与蔗糖代谢通路中,也存在类似的调节关系。
- DELs 的表达分析:通过 qRTPCR 验证 12 个 DELs 的表达,结果与 RNA - seq 数据趋势一致,证明了 RNA - seq 数据的可靠性。
研究结论和讨论部分指出,研究鉴定出 126 个响应灰霉病菌感染的 DELs,这些 lncRNAs 主要与淀粉和蔗糖代谢、MAPK 信号通路以及植物激素信号转导通路相关。在猕猴桃感染灰霉病菌后,植物激素信号通路和 MAPK 信号通路被激活,进而调节防御相关次生代谢产物的合成,增强猕猴桃的抗病能力。该研究为深入了解 lncRNAs 在猕猴桃应对生物胁迫中的作用机制提供了重要参考,为培育抗灰霉病猕猴桃品种奠定了理论基础,有助于推动猕猴桃产业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