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inical Proteomics》:Proteomic profiles screening identified novel exosomal protein biomarkers for diagnosis of lung cancer
编辑推荐:
肺癌死亡率高,早期诊断困难,低剂量计算机断层扫描(LDCT)存在假阳性等问题。研究人员开展 “通过蛋白质组学筛选肺癌诊断的外泌体蛋白生物标志物” 研究,发现多个外泌体蛋白可作候选标志物,为肺癌诊断提供新方向。
肺癌,这一全球癌症死亡的 “头号杀手”,严重威胁着人类健康。其 5 年生存率仅 15%,关键原因在于早期症状隐匿,多数患者确诊时已处于晚期。目前,低剂量计算机断层扫描(LDCT)虽用于肺癌早期筛查,但假阳性率高,还无法确定早期病变是否会发展为恶性肿瘤,且存在辐射伤害和高成本问题。在此背景下,寻找更有效的肺癌早期诊断方法迫在眉睫。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的研究人员开展了一项极具意义的研究,相关成果发表于《Clinical Proteomics》。研究旨在筛选和鉴定可用于肺癌诊断的外泌体蛋白生物标志物,为早期诊断提供新途径。
为实现这一目标,研究人员采用了多种关键技术方法。首先,他们收集了 78 名参与者的血浆样本,这些参与者包括 20 例肺腺癌(LUAD)、18 例肺鳞癌(LUSC)、20 例肺良性疾病(LUBN)患者和 20 名健康对照(NL)。接着,运用尺寸排阻色谱法从血浆中提取外泌体,并通过透射电子显微镜和纳米颗粒跟踪分析对其进行鉴定。之后,利用平行反应监测 - 质谱(PRM - 质谱)技术检测外泌体中的蛋白质,还运用生物信息学分析、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组合分析模型构建以及体外过表达实验等方法,深入探究外泌体蛋白的功能和诊断价值。
研究结果主要如下:
- 外泌体鉴定:通过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到所有组的外泌体均为杯状、膜包裹的囊泡,直径在 50 - 150nm 之间,具有双脂质层结构;纳米颗粒跟踪分析显示平均直径为 100nm,且通过 Western blotting 检测到外泌体特异性生物标志物 CD81 和 CD63,证实了外泌体的纯度。
- 候选生物标志物筛选:共鉴定出 1403 种血浆外泌体蛋白,其中 1059 种获得定量信息。经过筛选,确定了 14 种候选生物标志物。在所有肺癌(LUAD 和 LUSC)患者中,补体成分 C9、载脂蛋白 B(APOB)、细丝蛋白 A(FLNA)、鸟嘌呤核苷酸结合蛋白 G 亚基 2(GNB2)和 fermitin 家族同源物 3(FERMT3)等 5 种蛋白与健康对照相比有显著差异。组合分析显示,这 5 种蛋白组合诊断肺癌的曲线下面积(AUC)为 63.0%,灵敏度(SN)为 65.0%,特异性(SP)为 75.0%。
- 肺癌亚型特异性生物标志物:在 LUAD 患者中,过氧化物还原酶 6(PRDX6)、整合素 α-IIb(ITGA2B)和血红蛋白亚基 δ(HBD)显著升高。这 3 种蛋白组合诊断 LUAD 的 AUC 为 95.0%,SN 为 90.0%,SP 为 95.0%。在 LUSC 患者中,纤连蛋白 1(FN1)、妊娠区蛋白(PZP)和补体 C1q 肿瘤坏死因子相关蛋白 3(C1QTNF3)有明显变化。这 3 种蛋白组合诊断 LUSC 的 AUC 为 88.1%,SN 为 75.0%,SP 为 100%。
- 生物功能验证:通过体外过表达实验发现,C9 可促进肺癌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发挥致癌作用;而 FLNA 和 PZP 则抑制肺癌细胞的生物学功能,起到肿瘤抑制作用。
研究结论和讨论部分意义重大。该研究揭示了多个可作为肺癌诊断候选生物标志物的外泌体蛋白,尤其是针对不同肺癌亚型的特异性蛋白。这些生物标志物组合在肺癌检测中展现出巨大潜力,有助于区分肺癌与非恶性肺部疾病,为肺癌的精准诊断提供了新的方向。不过,目前研究存在样本量较小的局限性,未来还需开展大规模、多中心临床试验来进一步验证这些生物标志物的临床价值。但总体而言,这项研究为肺癌早期诊断领域开辟了新的道路,有望推动肺癌诊疗技术的重大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