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全膜蛋白标记技术揭示细胞间通讯的动态三维膜拓扑结构

《Nature Communications》:Unveiling cellular communications through rapid pan-membrane-protein labeling

【字体: 时间:2025年04月16日 来源:Nature Communications

编辑推荐:

  编辑推荐:针对活细胞膜蛋白标记技术稀缺的难题,Hirushi Gunasekara团队开发了基于NHS-ester的快速全膜蛋白标记策略,通过TIRF/SIM超分辨成像捕获了TNT介导的跨细胞物质转运、Cav1依赖性胰岛素受体内吞等动态过程,为解析细胞膜介导的通讯机制提供了革命性工具。

  

细胞间的信息交流如同繁忙都市中的交通网络,而细胞膜就是控制这些"交通要道"的智能枢纽。长久以来,科学家们渴望能实时观测细胞膜上蛋白质的动态分布,就像给城市安装实时监控系统。然而现有技术如同分辨率不足的摄像头:基因编辑标记会干扰蛋白稳态,脂溶性染料染色不均且易扩散,而代谢标记耗时且难以应用于原代细胞。这些技术瓶颈严重阻碍了对膜蛋白介导的细胞通讯机制的深入解析。

美国伊利诺伊大学芝加哥分校的Hirushi Gunasekara团队在《Nature Communications》发表突破性研究,开发出基于N-羟基琥珀酰亚胺酯(NHS-ester)的快速全膜蛋白标记技术。该技术能在5分钟内完成活细胞标记,通过共价结合膜蛋白暴露的氨基形成稳定酰胺键,配合超分辨成像系统,首次实现了多色标记下膜拓扑动态的三维可视化。研究不仅揭示了隧道纳米管(TNT)介导的跨细胞物质转运机制,还阐明了小窝蛋白1(Cav1)依赖的胰岛素受体(InsR)内吞途径,为理解细胞通讯提供了全新工具。

关键技术方法包括:1)NHS-ester染料(如Alexa Fluor 647)的膜蛋白共价标记;2)多色标记的DC2.4树突状细胞共培养系统;3)全内反射荧光(TIRF)和三维结构光照明显微镜(3D-SIM)超分辨成像;4)基于Cav1-WT/Y14F突变的胰岛素刺激实验;5)使用自发性T细胞淋巴瘤小鼠模型进行体内膜蛋白示踪。

研究结果首先在"NHS-ester标记实现高密度膜蛋白标记"部分展示:通过比较DiO染料与AF647-NHS标记效果,证实后者能均匀标记所有细胞(91.3%膜蛋白覆盖率)。Trypan blue淬灭实验显示标记主要位于胞外侧,有机溶剂洗涤验证了标记特异性源于蛋白质而非磷脂。延时成像捕捉到DC2.4细胞通过膜纤维引导迁移方向的有趣现象,并发现细胞接触部位出现膜蛋白瞬时聚集。

"多色标记揭示DC2.4细胞间TNT介导的物质转运"部分呈现突破性发现:双色标记的DC2.4细胞共培养后,3D-SIM成像清晰显示绿色(AF488)与品红色(AF647)细胞间形成双色TNT结构。有趣的是,膜衍生颗粒会沿TNT进行双向摆动后单向运输,这种"膜冲浪"现象与之前报道的细菌转运机制相似。当加入FITC标记的卵清蛋白(FITC-OVA)后,更观察到抗原蛋白沿TNT分布的独特模式,提示树突状细胞可能利用这种特殊结构进行抗原呈递。

在"膜标记联合荧光蛋白示踪内吞途径"部分,研究取得三项关键证据:1)Cav1-mCherry与内化膜标记共定位(PCC=0.39),证实小窝蛋白依赖的内吞途径;2)Rab7和LAMP1标记的晚期内体/溶酶体与膜标记共定位(PCC=0.54/0.50),显示膜蛋白命运;3)胰岛素刺激实验揭示Cav1酪氨酸14位点磷酸化对InsR内吞的关键作用——野生型Cav1促进InsR-GFP内化,而Y14F突变体则阻断该过程。

"3D-SIM解析T细胞膜动力学"部分呈现惊艳结果:在OKT-3抗体激活表面,Jurkat细胞形成特征性膜皱褶,与静息状态的微绒毛结构形成鲜明对比。更令人惊叹的是,活细胞成像捕捉到T细胞吞噬CD3/CD28包被微珠(4.5μm)的全过程:4分钟内膜皱褶形成吞噬杯并完成内化。此外还发现激活的T细胞释放0.2-1.6μm的细胞外囊泡(EV),其表面膜蛋白呈不均匀分布模式。

最后在"体内膜蛋白转移验证"部分,研究团队将sCy3/sCy5双色标记的淋巴瘤脾细胞过继转移至健康小鼠,24小时后在受体脾细胞中检测到供体来源的荧光信号。通过CD8α免疫染色进一步证实,这些"外来"膜蛋白可转移至非恶性CD8+ T细胞,为体内细胞间通讯提供了直接证据。

这项研究建立了膜蛋白研究的全新范式:NHS-ester标记技术兼具快速(5分钟)、稳定(共价结合)、通用(原代/传代细胞均适用)和多色兼容等优势,克服了传统方法的局限性。在科学意义上,不仅首次实现了TNT生物发生过程的超分辨成像,还为理解免疫突触形成、胰岛素信号调控等关键生理过程提供了新视角。更值得关注的是,该技术已成功应用于体内研究,为肿瘤微环境细胞互作、病原体传播等研究开辟了新途径。未来通过优化染料特性(如近红外探针)和结合其他超分辨技术,有望进一步推动细胞膜动态研究的时空分辨率极限。

相关新闻
生物通微信公众号
微信
新浪微博
  • 急聘职位
  • 高薪职位

知名企业招聘

热点排行

    今日动态 | 人才市场 | 新技术专栏 | 中国科学人 | 云展台 | BioHot | 云讲堂直播 | 会展中心 | 特价专栏 | 技术快讯 | 免费试用

    版权所有 生物通

    Copyright© eBiotrad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信箱:

    粤ICP备0906349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