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ophysical Journal》:Synergistic effect of PIP2 and PIP3 on membrane-induced phase separation of integrin complexes
编辑推荐:
为探究 PIP2/PIP3平衡对整合素黏附复合物膜定位相分离的影响,研究人员开展了 PIP2和 PIP3对膜诱导整合素复合物相分离协同作用的研究。结果表明二者可协同调节整合素黏附凝聚物形成,该研究有助于理解细胞黏附机制。
在细胞的微观世界里,细胞与细胞外基质的黏附如同 “分子胶水”,对细胞的存活、迁移和分化等过程至关重要。整合素黏附复合物(Integrin adhesion complexes)作为介导细胞与细胞外基质黏附的关键结构,其形成和调控机制一直是生命科学领域的研究热点。然而,目前对于细胞膜成分如何影响整合素黏附复合物的形成,尤其是磷脂酰肌醇 4,5 - 二磷酸(PIP
2)和磷脂酰肌醇(3,4,5)- 三磷酸(PIP
3)在其中的作用,仍存在许多未知。为了揭开这些谜团,来自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Technical University of Munich)、马克斯?普朗克学会(Max Planck Society)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展开了深入研究,相关成果发表在《Biophysical Journal》上。
研究人员运用了多种关键技术方法。在蛋白质相关操作方面,对多种关键蛋白如 Kindlin-2、Talin-1 等进行表达和纯化,以获取实验所需的高纯度蛋白。通过制备包含不同比例 PIP
2和 PIP
3的小型单层囊泡(SUVs),并将其用于重构支持脂质双层(SLB)膜系统,模拟细胞的膜环境。利用荧光漂白恢复技术(FRAP)测量 β
1尾的扩散情况,以此来探究蛋白与膜成分之间的相互作用。
研究结果如下:
- PIP2/PIP3影响 β1尾扩散:研究人员重构了含有不同比例 PIP2和 PIP3的膜系统,通过 FRAP 测量 β1尾扩散。发现 Kindlin 和 Talin 存在时,PIP2/PIP3会影响 β1尾扩散速度。Kindlin 偏好结合 PIP3,在 5% PIP3膜上,1μM Kindlin 使 β1尾扩散减慢更明显;Talin 偏好结合 PIP2,在 5% PIP2膜上,1μM Talin 使 β1尾扩散减慢更显著。在 2.5% PIP2+2.5%PIP3膜上,二者共同作用时,β1尾扩散减慢最明显,表明形成了更多 β1-Kindlin-Talin 复合物。
- PIP2和 PIP3促进 β1簇形成:在含有不同 PIP2和 PIP3的膜上重构 β1-Kindlin-Talin 复合物,添加 200nM Paxillin 和 100nM FAK 后,所有膜上均出现 β1尾簇。其中,2.5% PIP2+2.5%PIP3膜上 β1簇密度比 5% PIP2膜增加 1.5 倍,比 5% PIP3膜增加 2 倍,说明 PIP2和 PIP3混合优化了膜局部环境,促进了表面诱导相分离。
- PIP2和 PIP3平衡调节 β1簇形成:通过磷酸肌醇 3 - 激酶(PI3K)将 PIP2转化为 PIP3,改变膜上 PIP2/PIP3平衡。在 5% PIP2膜上添加不同浓度 PI3K,随着 PI3K 浓度增加,β1尾扩散发生变化。当 PI3K 浓度为 2ng/μL 时,膜上 PIP2和 PIP3等摩尔共存,此时 β1尾簇的形成情况与 2.5% PIP2+2.5%PIP3膜相似,表明 PIP2和 PIP3的平衡对促进膜相关新生整合素黏附凝聚物的形成起关键作用。
研究结论和讨论部分指出,PIP2和 PIP3的平衡决定了脂质膜上新生整合素簇的密度。虽然 PIP2能降低黏附复合物形成的浓度阈值,但 PIP3可进一步增加形成新生黏附位点的概率。二者在膜上的比例决定了 Kindlin 和 Talin 在膜上的水平,进而影响 Kindlin-Talin 比例,而该比例失衡会破坏焦点黏附的组装。此外,除了 PIP2和 PIP3,细胞膜的其他成分如胆固醇和鞘脂也会调节细胞黏附动力学。这项研究为理解复杂脂质如何协同调节黏附复合物的形成提供了框架,有助于深入探究细胞黏附相关生理过程和疾病的分子机制,为相关疾病的治疗和干预提供潜在的理论依据和新的靶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