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物通官微
陪你抓住生命科技
跳动的脉搏
综述:离子通道被证实存在的关键十年——Bertil Hille与Clay Armstrong的远见及其实现历程
《Pflügers Archiv - European Journal of Physiology》:The crucial decade that ion channels were proven to exist
【字体: 大 中 小 】 时间:2025年04月23日 来源:Pflügers Archiv - European Journal of Physiology 2.9
编辑推荐:
这篇综述回顾了离子通道研究史上关键的十年(1967-1977),系统梳理了从Hodgkin-Huxley对动作电位离子电流的数学描述,到Hille和Armstrong通过选择性过滤(selectivity filter)和电压门控(voltage-gated)机制研究将离子通道从理论概念转化为实体膜蛋白的突破性历程。文章重点呈现了两位科学家如何克服科学界的质疑,结合TTX(tetrodotoxin)和TEA(tetraethylammonium)等特异性阻断剂的实验证据,最终推动离子通道(Na+/K+ channels)被广泛接受为具有选择性通透和门控特性的跨膜蛋白。文中还提及膜片钳(patch-clamp)技术和X射线晶体学对通道结构解析的决定性贡献,并强调了离子通道在细胞兴奋性(cell excitability)和疾病(channelopathies)中的核心作用。
20世纪50年代,Hodgkin和Huxley通过枪乌贼巨轴突实验首次记录到动作电位的Na+和K+电流,但他们仅用“电导”和“载流子”描述离子跨膜运动,未提及“离子通道”概念。这一阶段,科学界对膜上是否存在专一性离子通路争论不休,甚至1966年生物物理学会会议上,学者被禁止使用“通道”一词以避免机制暗示。
Hille通过系统研究离子选择性,提出Na+通道选择性过滤区尺寸为3.1×5.1 ?,并发现甲基化离子(如甲基铵)因无法脱水而被阻隔,颠覆了“离子以水化形式通过膜”的传统认知。Armstrong则利用TEA衍生物揭示K+通道的“球链失活”(ball-and-chain)机制,证实通道内部存在蛋白结构域。两人共同推动离子通道从功能假设转变为物理实体,尽管面临主流质疑。
关键证据链逐渐形成:
离子通道研究迅速拓展至医学领域:
离子通道作为细胞电信号传导的核心元件,其研究历程体现了理论与技术的协同突破。从Hodgkin-Huxley的数学模型到原子分辨率结构,这一领域不仅重塑了膜生物学认知,更为心血管疾病、神经退行性疾病等治疗提供了关键靶点。Armstrong的断言——“离子通道是人体最重要的蛋白质”——至今仍被不断验证。
知名企业招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