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velopmental & Comparative Immunology》:An integrated investigation of major environmental stressors on the Pacific white shrimp
Litopenaeus vannamei
编辑推荐:
在水产养殖中,氨(Ammonia)、亚硝酸盐(Nitrite)和硫化物(Sulfide)严重影响凡纳滨对虾健康。研究人员设置对照及这三种环境胁迫组,研究其对虾组织病理、免疫指标和转录组的影响。结果显示亚硝酸盐组影响最严重,为对虾健康养殖提供参考。
在水产养殖业蓬勃发展的今天,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凭借其高经济价值,成为全球范围内广泛养殖的虾种。然而,随着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和集约化程度的提高,养殖环境问题日益凸显。氨(Ammonia)、亚硝酸盐(Nitrite)和硫化物(Sulfide),这些在养殖水体中悄然积累的 “杀手”,正严重威胁着凡纳滨对虾的健康。
氨主要来源于水生动物的代谢废物和有机固体的分解,在养殖水体中以离子氨(NH4+)和非离子氨(NH3)的形式存在,其中非离子氨毒性更强。长期暴露在氨环境中,对虾不仅会出现蜕皮频率增加、鳃组织受损等问题,免疫系统也会受到破坏,使其更容易受到病原体的侵袭。亚硝酸盐则是由于养殖水体中含氮有机物的积累,在缺氧或硝化细菌作用异常时大量产生。它会导致对虾生长异常、免疫力下降,还会引发肝细胞的一系列病变。硫化物在自然环境中浓度较低,但在养殖水体的水 - 沉积物界面广泛分布,长时间接触硫化物会影响对虾的有机物合成与代谢,改变肠道微生物群落,增加患病风险。
目前,大多数研究仅聚焦于一两种环境因素对凡纳滨对虾单一组织的影响,缺乏对这些主要环境胁迫因素的全面综合研究。为了填补这一空白,来自国内的研究人员开展了一项深入研究,旨在全面探究氨、亚硝酸盐和硫化物对凡纳滨对虾的影响。
研究人员从中国三亚的一个养殖场获取了健康且活力正常、体重在 10 - 12g 的凡纳滨对虾。实验设置了对照组(不做处理)、氨组(30mg/L 氨 - N)、亚硝酸盐组(60mg/L 亚硝酸盐 - N)和硫化物组(4mg/L 硫化物)。研究过程中用到了组织病理学分析、免疫相关酶活性检测和肝胰腺转录组测序技术。通过组织病理学分析,观察不同胁迫下对虾各组织的形态变化;免疫相关酶活性检测则用于测定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总抗氧化能力(T - AOC)、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 - PX)和碱性磷酸酶(AKP)等酶的活性变化;转录组测序技术用来分析不同处理组对虾肝胰腺的基因表达差异。
在研究结果方面:
- 组织病理变化:经 48h 刺激后,氨、亚硝酸盐和硫化物三种环境胁迫均对虾的肝胰腺、中肠、肌肉和鳃组织造成了损伤。其中,肝胰腺和中肠受损最为严重,肌肉受影响最小。对照组的肝胰腺细胞排列紧密、状态良好,而氨组部分肝胰腺细胞出现明显萎缩和畸形;亚硝酸盐组和硫化物组也呈现出不同程度的细胞病变。
- 免疫指标变化:在免疫指标上,三个处理组的 SOD 活性均有所增加,T - AOC 活性降低。硫化物组的 GSH - PX 活性显著下降,氨组和亚硝酸盐组的 AKP 活性则显著上升。这表明三种环境胁迫均干扰了对虾的抗氧化系统和免疫功能。
- 转录组分析:转录组分析发现,氨组、亚硝酸盐组和硫化物组的肝胰腺中分别有 709、715 和 289 个差异表达基因(DEGs)。通过基因本体(GO)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富集分析表明,这三种环境胁迫影响了对虾的免疫反应、代谢过程、生长和发育相关的基因表达。
综合组织病理学、免疫指标和转录组的研究结果,研究人员得出结论:亚硝酸盐组对凡纳滨对虾的影响最为严重,其次是氨组,硫化物组影响相对较小。
这项研究意义重大。它揭示了氨、亚硝酸盐和硫化物对凡纳滨对虾的多重影响机制,为水产养殖过程中的水质管理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通过明确关键基因和受影响的通路,养殖者可以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如优化养殖环境、调整饲料配方等,来减少环境胁迫对虾的危害,保障对虾的健康生长,进而推动水产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虽然该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环境胁迫对凡纳滨对虾的影响,但未来还可以进一步深入研究这些胁迫因素在不同养殖阶段、不同养殖模式下的影响差异,以及探索更多缓解胁迫的有效方法,为水产养殖业的健康发展提供更全面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