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述:北半球 4.2 千年事件:水文气候变化的空间异质性和驱动机制

《Earth-Science Reviews》:The 4.2 ka event in the Northern Hemisphere: Spatial heterogeneity and driving mechanisms of hydroclimatic change

【字体: 时间:2025年05月08日 来源:Earth-Science Reviews 10.8

编辑推荐:

  本文聚焦北半球 4.2 千年事件(~4300–3900 yr BP),通过筛选 200 个高质量记录,分析其水文气候变化的空间模式及相对强度。研究发现该事件存在空间异质性,由北大西洋和太平洋强迫共同驱动,为理解其特征等提供新视角。

  

引言


4.2 千年事件(~4300–3900 yr BP)已被国际地层委员会正式确认为全新世的一个亚纪边界,标志着全新世中期向晚期梅加拉亚阶段的过渡。这一事件被广泛报道,常被视为一次突然的气候变化,典型特征为 “高纬度地区变冷” 和 “低纬度地区干旱” 。它被认为是过去 5000 年中最重要的突然气候变化事件之一,众多研究表明它与全球各种文化 / 文明的转变相关,如古埃及文明的衰落、哈拉帕文明的城市化进程倒退以及中国新石器文化的消亡等。

然而,关于 4.2 千年事件仍有诸多未解之谜。其一,该事件的空间分布有待明确。传统观点认为它是全球性或近乎全球性的,但最新的全球元分析显示,在 4.2 千年事件期间并未发现显著的干湿变化,这表明它可能并非全球现象。

其二,4.2 千年事件的水文气候变化存在争议。以往研究多认为该事件以干旱为特征,尤其是在低纬度地区。例如,东亚季风(EAM)区董哥洞的石笋 δ18O 值在 4500 - 4000 yr BP 期间增加,暗示气候变干;美索不达米亚下风处的 M5 - 422 岩芯中,4025 - 3625 yr BP 期间白云石浓度大幅上升,表明气候极度干旱;南亚(SA)地区 Kotla Dahar 湖的 δ18O 值在 4100 yr BP 迅速增加,显示印度夏季风(ISM)减弱 。但也有记录表明这一时期湿度增加,如 EAM 区九龙洞和神农洞的 δ13C 记录在 4200 - 4000 yr BP 呈负值,表明 C3植物占优势,与较湿润气候相关;加利福尼亚州 Kirman 湖的硅藻记录显示,4.2 千年事件期间湖面显著上升,盐度大幅下降;还有研究指出,中欧 / 北欧在该时期气候更湿润。

其三,4.2 千年事件期间水文气候变化的空间模式尚不清晰。一方面,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 EAM 区和地中海地区,对北半球其他地区的探索有限。另一方面,基于个别记录对该事件水文气候特征的争议,导致对其空间变化模式的理解不一致。以 EAM 区为例,就存在三种不同观点:一种认为 EAM 区北部在 4.2 千年事件期间主要变干,而中部和南部普遍变湿;另一种观点基于对 28 个古气候记录的分析,指出北部变干,南部水文气候变化存在空间异质性,西南部变干,东南部变湿;还有观点认为,4200 yr BP 左右 EAM 区普遍呈变干趋势,南北部差异不明显。

其四,4.2 千年事件的驱动机制存在争议,主要有北大西洋强迫和太平洋强迫两种观点。许多研究者依据就近原则解释 4.2 千年事件,即靠近北大西洋(太平洋)发生的事件与北大西洋(太平洋)的海洋 - 大气过程相关。例如,地中海盆地在 4.2 千年事件期间的干旱趋势与北大西洋涛动(NAO)正相位模式有关,该模式使西风急流和北大西洋冬季风暴路径北移,减少了地中海地区的水汽;而类似厄尔尼诺的模式导致东亚夏季风(EASM)减弱,使季风雨带南移,减少了 EAM 区北部的降水。

此前研究存在争议的原因主要包括:以往研究多聚焦于个别地点的重建,缺乏半球或全球尺度的分析;记录收集时缺乏统一标准,纳入了年代控制点不足和时间分辨率低的记录,影响结果准确性;在解释古气候记录中的水文气候变化时,常存在主观判断,缺乏定量、一致且客观的评估标准;对 4.2 千年事件驱动机制的研究多遵循就近原则,缺乏从驱动源角度对事件机制的剖析。

为全面理解 4.2 千年事件的特征和机制,本研究基于年代控制点、时间分辨率和代用指标,筛选了 200 个与该事件相关的北半球高质量记录。鉴于大多数 4.2 千年事件记录集中在北半球,本研究聚焦于此。随后,对这些记录应用带通滤波器和 Z 分数标准化处理,以识别在 4.2 千年事件期间出现水文气候异常变化的记录,并进一步探讨水文气候变化的潜在空间模式。最后,通过计算综合得分评估该事件在不同地区的相对强度,以推断其驱动源。与以往关注 4.2 千年事件是否存在的研究不同,本研究强调水文气候变化的空间异质性,并首次评估该事件在不同地区的相对强度,进而确定其驱动源。在此基础上,结合模型模拟结果(TraCE - 21 ka),阐明北半球 4.2 千年事件的驱动机制。

古气候数据和方法


本研究使用的记录来自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NOAA)、石笋同位素合成数据库(SISAL)、地球系统科学数据中心(PANGAEA WDC - Mare)等数据库以及同行评审文献。高质量记录的选择基于以下标准:记录必须至少包含一个绝对年代控制点。

4.2 千年事件的综合得分


按照振幅超过 0.5σ 且持续至少 100 年表示发生水文气候异常变化的标准,仔细筛选出 130 条符合标准的记录。这些记录分布如下:北美(NA)28 条、欧洲 - 环地中海地区(ECM)48 条、中亚(CA)9 条、南亚(SA)12 条、东亚季风区(EAM)33 条。整个北半球的平均发生率为 65.0%,各区域的发生率分别为:SA 70.6%、ECM 70.6%、CA 64.2%、NA 63.6%、EAM 57.9% 。

结论


本研究基于 200 个北半球高质量古气候记录,主要探讨了 4.2 千年事件在不同空间尺度上的水文气候变化空间模式,并首次从不同地区的相对强度角度分析了该事件,旨在解决当前在其空间范围(全球还是区域)、水文气候变化(变干还是变湿)以及驱动机制(北大西洋强迫还是太平洋强迫)方面存在的争议,为相关研究提供新的视角。

相关新闻
生物通微信公众号
微信
新浪微博
  • 急聘职位
  • 高薪职位

知名企业招聘

热点排行

    今日动态 | 人才市场 | 新技术专栏 | 中国科学人 | 云展台 | BioHot | 云讲堂直播 | 会展中心 | 特价专栏 | 技术快讯 | 免费试用

    版权所有 生物通

    Copyright© eBiotrad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信箱:

    粤ICP备09063491号